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经济开局不好,大多数据出现了下滑,各国媒体机构开始了新一轮做空,而在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对政策红利信心的减退
中国股市最安全的时间在何时?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一答案无疑是在“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
根据相关资料,A股市场在1992年至2012年21次“两会”中,上涨14次,下跌7次,上涨概率为66.7%。而从沪指3月份表现来看,1992年以来,14年涨7年跌,上涨概率也为66.7%。而如果把时间推到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表现会更好,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两会”召开的前两周,仅有4次下跌,上涨概率达到了73.3%,涨幅中值为0.6%;而“两会”召开后的一个月,仅有2次下跌,上涨的概率是86.7%,涨幅中值为5.3%。
不过,2013年3月的中国A股市场将可能会拉低这一数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3月A股市场并非单边上涨或下跌,它表现出的剧烈震荡前所未有。“这表现出中国对两会后的经济走向前所未有的纠结。一方面,人们对新一届领导人抱有相当的期望;另一方面,现实的失落让这种希望逐渐消退。”前期指研究员王强说。
实际上,人们正在对“两会”后中国经济政策的效果疑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让我们看一看近期一系列难以尽如人意的数据吧: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终值降至4个月低点50.4,这一数据几乎已触及枯荣线;前两个月的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仅上升了12.3%,工业增加值上升近9.9%,这两项数据都低于市场的预期,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使市场人士大跌眼镜,创出了2004年以来前两月的最低增幅;而与这些下降的指数相反,中国2月份CPI同比上涨3.2%,这一涨幅较1月扩大了1.2个百分点,超出了先前的市场预期,创出近10个月的新高……
通胀上升 “货币”难调
按照惯常的做法,CPI上升将会使央行动用货币政策来平抑。但这一次,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2013年3月5日,央行公布了2013年1月全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数据,同样让人吃惊的是,此次全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达到6,836.59亿元,超过2012年全年的新增外汇占款4,946.47亿元。
由于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验公式△M2=信贷增量 外汇占款增量就可以看出,外汇占款增量增加会影响到供应量和信贷增量之间的平衡,进而影响到当局的货币政策操作。如果回头来看1月份的贷款增量——1.07万亿元的数字比去年12月和去年同期多增6,157亿元和3,340亿元,为2010年2月以来的新高。对应M2增速来看,今年1月其同比增长15.9%,远远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广义货币M2增长13%的目标。由此可见,外汇占款大幅增长和信贷增量双重增长对M2的影响很大,这已在一定程度上挤压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也反映了热钱的大量流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就认为,1月份外汇占款大幅增长主要与外贸顺差大幅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导致热钱流入,以及企业和居民结售汇意愿增强有关。众所周知,过去几年,外汇大量流入是中国流动性泛滥的主要原因(外汇流入,形成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市场流动性增加),而央行为了平衡货币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会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回收过剩流动性,但这种大规模对冲操作并不能达到全面覆盖(存款准备金余额 央行票据余额/外汇占款余额),通常只能达到80%左右,其没有覆盖的部分,一直在创造货币。而另一方面,由于非市场配给的扭曲,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利用对冲工具回收基础货币之间存在时间差,进一步扩大了流动性。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人们不但对中国经济的复苏持观望态度,而且对通胀前景也有着相当的担忧,2013年2月开始,央行在时隔8个月后,再次启动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表明货币政策正在收紧。而在这时,热钱的持续涌入,无疑加大了中国货币政策抉择的难度。未来,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提高货币政策调整效率,都是应给予关注的话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感到紧张。不久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汇占款不是一个平稳的数据,导致其出现变动的原因非常多。需要将外汇占款变化对货币政策影响的观察期放长,不能仅凭一个月的数据就下结论。这样的论调被媒体理解为货币政策将继续稳健,可问题是,如果短期出现剧烈反复,稳健政策是否能支撑中国经济不太牢固的复苏基础?
什么在消解信心
年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说了句让人振奋的话:“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句话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很大期望,并在2012年年末创造了堪称绝境重生的股市涨幅。而与此相和,中国经济也在去年年末出现下滑势头的改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巴曙松就认为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的温和回升,经济增速逐步靠近中枢、均衡水平,确认了中国本轮经济的周期性回落或已接近尾声。
在这一派经济学者看来,能够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是有着充分依据的,第一,从周期视角看,最显著的改善是去库存接近尾声,这将在未来几个季度提升GDP增长速度。过去三个季度工业企业一直在去库存的过程中,当前经济已经到了去库存周期的尾部,即将进入增库存周期,因此周期性行业增长速度会有明显提高;第二,从政策周期看,政府换届的不确定风险已经消除,稳增长政策的执行力度将有所增强,近期基建投资的好转已说明这一点。作为一个结果,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扭转了上半年大幅度下降的势头,前一段时间出现的资金链过紧而导致经济下行的风险得到缓解。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上述观点持赞同意见,特别是在2013年成为自2009年以来最差“开局”后,有更多悲观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久前,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就在一次调查采访节目中说:“中国楼市泡沫明显,若破裂后果不堪设想。”而几乎同时,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月贸易帐盈余153.0亿美元,预期赤字77.5亿美元,前值盈余291.5亿美元;进口年率下降了15.2%,远超市场预期的8.8%。与之相对,不久前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大幅收升至逾一个半月新高,与快速滑落的进口年率形成鲜明反差。“这既可能表明,中国经济目前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也有可能预示着中国的国内经济正在遭遇重挫,进入滞胀的周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说。
中国股市最安全的时间在何时?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一答案无疑是在“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
根据相关资料,A股市场在1992年至2012年21次“两会”中,上涨14次,下跌7次,上涨概率为66.7%。而从沪指3月份表现来看,1992年以来,14年涨7年跌,上涨概率也为66.7%。而如果把时间推到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表现会更好,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两会”召开的前两周,仅有4次下跌,上涨概率达到了73.3%,涨幅中值为0.6%;而“两会”召开后的一个月,仅有2次下跌,上涨的概率是86.7%,涨幅中值为5.3%。
不过,2013年3月的中国A股市场将可能会拉低这一数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3月A股市场并非单边上涨或下跌,它表现出的剧烈震荡前所未有。“这表现出中国对两会后的经济走向前所未有的纠结。一方面,人们对新一届领导人抱有相当的期望;另一方面,现实的失落让这种希望逐渐消退。”前期指研究员王强说。
实际上,人们正在对“两会”后中国经济政策的效果疑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让我们看一看近期一系列难以尽如人意的数据吧: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终值降至4个月低点50.4,这一数据几乎已触及枯荣线;前两个月的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仅上升了12.3%,工业增加值上升近9.9%,这两项数据都低于市场的预期,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使市场人士大跌眼镜,创出了2004年以来前两月的最低增幅;而与这些下降的指数相反,中国2月份CPI同比上涨3.2%,这一涨幅较1月扩大了1.2个百分点,超出了先前的市场预期,创出近10个月的新高……
通胀上升 “货币”难调
按照惯常的做法,CPI上升将会使央行动用货币政策来平抑。但这一次,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2013年3月5日,央行公布了2013年1月全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数据,同样让人吃惊的是,此次全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达到6,836.59亿元,超过2012年全年的新增外汇占款4,946.47亿元。
由于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验公式△M2=信贷增量 外汇占款增量就可以看出,外汇占款增量增加会影响到供应量和信贷增量之间的平衡,进而影响到当局的货币政策操作。如果回头来看1月份的贷款增量——1.07万亿元的数字比去年12月和去年同期多增6,157亿元和3,340亿元,为2010年2月以来的新高。对应M2增速来看,今年1月其同比增长15.9%,远远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广义货币M2增长13%的目标。由此可见,外汇占款大幅增长和信贷增量双重增长对M2的影响很大,这已在一定程度上挤压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也反映了热钱的大量流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就认为,1月份外汇占款大幅增长主要与外贸顺差大幅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导致热钱流入,以及企业和居民结售汇意愿增强有关。众所周知,过去几年,外汇大量流入是中国流动性泛滥的主要原因(外汇流入,形成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市场流动性增加),而央行为了平衡货币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会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回收过剩流动性,但这种大规模对冲操作并不能达到全面覆盖(存款准备金余额 央行票据余额/外汇占款余额),通常只能达到80%左右,其没有覆盖的部分,一直在创造货币。而另一方面,由于非市场配给的扭曲,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利用对冲工具回收基础货币之间存在时间差,进一步扩大了流动性。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人们不但对中国经济的复苏持观望态度,而且对通胀前景也有着相当的担忧,2013年2月开始,央行在时隔8个月后,再次启动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表明货币政策正在收紧。而在这时,热钱的持续涌入,无疑加大了中国货币政策抉择的难度。未来,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提高货币政策调整效率,都是应给予关注的话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感到紧张。不久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汇占款不是一个平稳的数据,导致其出现变动的原因非常多。需要将外汇占款变化对货币政策影响的观察期放长,不能仅凭一个月的数据就下结论。这样的论调被媒体理解为货币政策将继续稳健,可问题是,如果短期出现剧烈反复,稳健政策是否能支撑中国经济不太牢固的复苏基础?
什么在消解信心
年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说了句让人振奋的话:“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句话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很大期望,并在2012年年末创造了堪称绝境重生的股市涨幅。而与此相和,中国经济也在去年年末出现下滑势头的改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巴曙松就认为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的温和回升,经济增速逐步靠近中枢、均衡水平,确认了中国本轮经济的周期性回落或已接近尾声。
在这一派经济学者看来,能够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是有着充分依据的,第一,从周期视角看,最显著的改善是去库存接近尾声,这将在未来几个季度提升GDP增长速度。过去三个季度工业企业一直在去库存的过程中,当前经济已经到了去库存周期的尾部,即将进入增库存周期,因此周期性行业增长速度会有明显提高;第二,从政策周期看,政府换届的不确定风险已经消除,稳增长政策的执行力度将有所增强,近期基建投资的好转已说明这一点。作为一个结果,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扭转了上半年大幅度下降的势头,前一段时间出现的资金链过紧而导致经济下行的风险得到缓解。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上述观点持赞同意见,特别是在2013年成为自2009年以来最差“开局”后,有更多悲观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久前,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就在一次调查采访节目中说:“中国楼市泡沫明显,若破裂后果不堪设想。”而几乎同时,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月贸易帐盈余153.0亿美元,预期赤字77.5亿美元,前值盈余291.5亿美元;进口年率下降了15.2%,远超市场预期的8.8%。与之相对,不久前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大幅收升至逾一个半月新高,与快速滑落的进口年率形成鲜明反差。“这既可能表明,中国经济目前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也有可能预示着中国的国内经济正在遭遇重挫,进入滞胀的周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