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学教育阶段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意义重大,文章对中学教育着眼法治的必要性、存在困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尝试给出解决难题的对策。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 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重大任务和实现路径,推进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久的推动,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引导和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就中学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中学生法治意识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在中学阶段进行合理的引导,有助于培植中学生形成法治理念,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培植法治理念的困境
1、不良亚文化对中学生法治观念形成的影响
不良亚文化是指与主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文化观念差异较大或完全对立的亚文化,又称越轨亚文化。它对主文化存在威胁、容忍并助长社会越轨行为、较多渲染社会弊端并引起人们心理失衡。
作为主文化的法治文化在宣传教育中,受到不良亚文化的消极影响。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以及通过现代媒介(如电视、网络)等渠道而形成,不良亚文化如享乐、暴力、虚幻、思想颓废、涉黄等,通过侵蚀主流文化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校园文化,导致中学生法治观念受到消极影响。
2、不良家庭教育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影响
(1)家庭暴力。部分家庭的父母本身人格不健全或教育观念落后,信奉“棍棒出孝子”等错误理念,频繁使用家庭暴力,使中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受到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受到侵犯。由于在家庭中受到了不公正、不合理的暴力侵犯,学生更容易具有暴力倾向,从而影响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2)缺乏法制教育。一方面,很多家长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知法、懂法,无法给子女传授法律知识,更不可能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做到懂法、守法。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会出事,不必进行法制教育。个别家长认为法律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遥远,特别是在子女的生活中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的事情,没有必要进行法制教育,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重智育轻德育。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更加心切。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加之商品经济给社会带来了浓厚的功利意识,家长更容易轻易对学生的德育、法制教育忽视。甚至极少数家庭自身的言行举止就与法治和传统美德要求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形成。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法治理念的对策
1、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氛围
一是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立法机构应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工作,例如对未成年人在隐私权、健康权等方面的保护力度,严格处理违法者;宣传机构应持续加强对法律、社会公德等知识的宣传引导,依托法律的保障和道德的约束,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二是塑造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学校则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为准则,依照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完善教师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和校风校貌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制度、条例指导、规范工作,最终达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目的。
2、增强教育人员法治意识
增强教育人员法治意识就是要加强与中学教育紧密相关的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家长等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充分发挥校领导班子成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学习法律法规,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机制。此外,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强化对学生家长的法治意识宣讲,推进学校、家长对学生法制教育的齐抓共管。
3、广泛开展普法宣传
通过动员大会、专题讲座、学习园地、办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学习宣传,努力使各项教育法规人人明白,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教职员工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广大师生的知法、守法意识,为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效果,除组织师生学习相关法律常识外,还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征文评选、演讲比赛、文艺节目及法制宣传月等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的氛围。
4、加强校纪校风建设
一是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管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要依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在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同时,对教师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情况进行考核,从 “德、能、勤、绩”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教职工,依法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中不负责任、体罚学生,不依法施教、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要依照法纪及时给予处理。二是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和管理。按照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和校纪校风的教育。通过抓典型、树新风、学先进等活动,逐步形成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校园氛围,逐步将教育教学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行政管理法制化、成文明的举止行为和习惯。三是规范收费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学校公开、公示收费项目、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规范收费办法和收费票据,严禁随意增加收费项目和变动收费标准,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5、强化外部民主监督
加强社会、媒体、家长等对校园的监督,依法保护学生的一切合法权益。督促学校努力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维护学生人格尊严。不歧视品德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披露学生个人隐私,不隐匿、毁弃学生信件,充分保护学生的一切正当权益。
6、加大校园环境综治
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治安保卫和综合治理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新活动,强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法制教育联动机制,切实防范并着力杜绝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汨宝.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10(12)
[2]郑云鹏.思想政治教育呼唤法制化[J].法制与社会.2009(17)
[3]徐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品性及其彰显[D].长安大学.2010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 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重大任务和实现路径,推进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久的推动,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引导和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就中学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中学生法治意识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在中学阶段进行合理的引导,有助于培植中学生形成法治理念,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培植法治理念的困境
1、不良亚文化对中学生法治观念形成的影响
不良亚文化是指与主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文化观念差异较大或完全对立的亚文化,又称越轨亚文化。它对主文化存在威胁、容忍并助长社会越轨行为、较多渲染社会弊端并引起人们心理失衡。
作为主文化的法治文化在宣传教育中,受到不良亚文化的消极影响。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以及通过现代媒介(如电视、网络)等渠道而形成,不良亚文化如享乐、暴力、虚幻、思想颓废、涉黄等,通过侵蚀主流文化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校园文化,导致中学生法治观念受到消极影响。
2、不良家庭教育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影响
(1)家庭暴力。部分家庭的父母本身人格不健全或教育观念落后,信奉“棍棒出孝子”等错误理念,频繁使用家庭暴力,使中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受到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受到侵犯。由于在家庭中受到了不公正、不合理的暴力侵犯,学生更容易具有暴力倾向,从而影响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2)缺乏法制教育。一方面,很多家长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知法、懂法,无法给子女传授法律知识,更不可能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做到懂法、守法。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会出事,不必进行法制教育。个别家长认为法律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遥远,特别是在子女的生活中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的事情,没有必要进行法制教育,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重智育轻德育。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更加心切。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加之商品经济给社会带来了浓厚的功利意识,家长更容易轻易对学生的德育、法制教育忽视。甚至极少数家庭自身的言行举止就与法治和传统美德要求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形成。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法治理念的对策
1、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氛围
一是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立法机构应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工作,例如对未成年人在隐私权、健康权等方面的保护力度,严格处理违法者;宣传机构应持续加强对法律、社会公德等知识的宣传引导,依托法律的保障和道德的约束,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二是塑造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学校则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为准则,依照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完善教师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和校风校貌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制度、条例指导、规范工作,最终达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目的。
2、增强教育人员法治意识
增强教育人员法治意识就是要加强与中学教育紧密相关的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家长等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充分发挥校领导班子成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学习法律法规,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机制。此外,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强化对学生家长的法治意识宣讲,推进学校、家长对学生法制教育的齐抓共管。
3、广泛开展普法宣传
通过动员大会、专题讲座、学习园地、办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学习宣传,努力使各项教育法规人人明白,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教职员工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广大师生的知法、守法意识,为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效果,除组织师生学习相关法律常识外,还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征文评选、演讲比赛、文艺节目及法制宣传月等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的氛围。
4、加强校纪校风建设
一是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管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要依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在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同时,对教师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情况进行考核,从 “德、能、勤、绩”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教职工,依法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中不负责任、体罚学生,不依法施教、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要依照法纪及时给予处理。二是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和管理。按照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和校纪校风的教育。通过抓典型、树新风、学先进等活动,逐步形成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校园氛围,逐步将教育教学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行政管理法制化、成文明的举止行为和习惯。三是规范收费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学校公开、公示收费项目、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规范收费办法和收费票据,严禁随意增加收费项目和变动收费标准,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5、强化外部民主监督
加强社会、媒体、家长等对校园的监督,依法保护学生的一切合法权益。督促学校努力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维护学生人格尊严。不歧视品德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披露学生个人隐私,不隐匿、毁弃学生信件,充分保护学生的一切正当权益。
6、加大校园环境综治
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治安保卫和综合治理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新活动,强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法制教育联动机制,切实防范并着力杜绝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汨宝.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10(12)
[2]郑云鹏.思想政治教育呼唤法制化[J].法制与社会.2009(17)
[3]徐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品性及其彰显[D].长安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