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客来”浓情在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ingf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学者逯耀东的《寒夜客来》置于案头,我端详了很久,封面是一幅淡泊的山水画:残云下起伏万状的远山,在迷濛中透出一种引人遐思的幽深。山下浩渺无边的秋水上飘着一叶篷舟,笠翁抱橹孤立,侧身远眺,不知是在目送渐渐远去的故友,还是在回眸朝夕相处的乡亲。书薄薄的,不足三百页,既没有布衬精致的烫金字,也没有鲜艳夺目的套色。学问家王世襄娟秀的题字与山水画相映成辉,飘逸出一种古朴隽永的韵味。封皮纸暗黄的质地泛着一种淡雅的郁白,宛如我家书橱里那些半个世纪前出版的藏书才有的本色。捧起《寒夜客来》,一阵久违了的书香气扑面而来。这样的文馨,使人不由地想到书市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图书,看上去虽琳琅满目,却总是给人一种花里胡哨的感觉;虽色彩斑斓,却总是让人觉得似乎是一朵朵刚刚剪成的纸花,既没有生气,更没有韵味。《寒夜客来》的印刷装帧,在当下五花八门的出版界可谓一枝独秀,让人感到,这才是真正续上了传统文化的香火。而展读书中的篇篇文章,则更让人叹服:作者逯耀东先生别开生面地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寒夜客来》展现的这个“天地”里,再平常不过的吃喝,历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千百年的积淀,竟是一道丰富多彩的饮食风景。逯先生的生花妙笔,从这道风景里提炼出了无穷的理趣和无尽的情趣,书中描绘的那份闲情逸致进入的境界,让人心驰神往。听腻了“弘扬传统文化”喧嚣的人们,读《寒夜客来》后不能不惊叹:中国传统中的吃喝,原来是一种能吃出水平,能喝出境界,能品出韵味,甚至能体现出民族风格与文人品性的文化。毋宁说,这种唯中国人才有的本领,向世界贡献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这份遗产不仅为人类其他民族所没有,也是今日中国人甚感陌生的。试看书中的举例,不知衣食无忧的今人会作何感想:
  
  宋人杜耒家境贫穷,适逢寒夜朔风,拥被难眠之际,突有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廚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无奈中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以茶当酒,开怀畅饮,细说世事,感慨沧桑。畅谈中,但见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釡中茶汤鱼眼乍现。真是火声,涛声,风雪声,声声入耳啊!待风宁月朗时,更有几点疏梅映窗,为这寒夜平添几分情致,温馨中顿感“寒香欲袭品茗人”了。一世的贫寒,一时的无奈,一路的落魄失意,都化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正红”了。
  
  读《寒夜客来》更让人惊叹的是,一碗平平常常的面,在逯先生的“舌间记忆”中,让人多么垂涎欲滴:
  
  苏州的银丝细面,细而长,韧而爽,久煮不糊不坨,条条可数。煮面用直径二三尺的大镬,黎明时镬中水初滚,面投水中,若江中放排浮于彼上,整齐有序。再沸之后,即撩于观音斗中,面入斗中,面汤即沥尽,倾入卤汤中,隆若鲫鱼背,撒入葱花数点,添上浇头即成。最早入锅的面,汤净面爽,所以有苏州人黎明即起,摸黑赶往面店,为的是吃碗头汤面……
  
  书中回忆作者当年在拙政园附近的面馆里吃面,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面馆临河,吃面的地方,两厢有玻璃窗,玻璃窗以红木镶框,似苏州旧时大户人家的轩厅。轩内置桌几张,窗明几净。两面的窗对华阳桥,平江河自此湾来,经轩下缓缓流向娄门河。向东的一面,河的两旁是一带白墙黑瓦的临河人家,这是典型的苏州水乡建筑。每户仍有石阶降至水边,这是苏州临河人家系舟的所在,朝阳初起,刷了两旁的白墙黑瓦,余下的金屑跌落在河里,化作金鳞片片,一艘清洁河道的木船驶过,船橹摇碎满河的粼粼点点,顷刻又回复平静,人坐轩中食面,然后捧清茶一杯,观轩外流水,逝者如斯,宁静中颇有雅趣……
  
  吃碗面的兴致,竟发于这样出神入化的情境中,不仅是环境的造就,更多的是心境的使然;是人惜物、物宜人的情景交融中营造的氛围的烘托。
  《寒夜客来》中再现的饮食文化固然丰富,品出的饮食境界固然动人,却都是作者的“舌间记忆”。现实中国社会上的饮食,连先生笔下的一点流风余绪都荡然无存了。走遍大江南北,除了“车塞人拥的嘈杂和喧嚣,数百年积聚的悠闲和宁静,已无处可寻了”。先生书中津津乐道的或吃面、或品茶、或饮酒的那份情致和雅兴,以及妙不可言的境界,更是历史难再了。诚如先生所言:“虽然饮食没有新旧之分,却有社会变迁的转换。尤其饮食生活经过一段停滞之后,再重新出发,其间出现了一个断层”,“这个饮食的断层事实是存在的”。只是先生乃“断层”的局外人,不可能体味到“断层”里饮食文化的那种苦涩:人在连温饱都成问题时,哪来的雅趣和境界呢?我是北方人,经常吃面,却从来未有过逯先生那种吃面的感觉和境界,虽然有时的吃面是难以忘记的。
  记得上小学时的一个节假日里,我跟随母亲进城看望在那里工作的父亲。中午时分,父亲领我们去一家餐馆吃饭,他拿出一斤粮票、五角钱,从一个小窗洞里端出了五碗面。碗里是淋了一点酱油的清汤,也就是《寒夜客来》中说的寡水,寡水里蜷缩着一团黄色的面条,面条煮后可能浸水太久,软粘粘的,却很适合我这饥肠辘辘的胃口,于是便狼吞虎咽起来。父亲那碗面还没吃完,我已经将吃净的三个碗摞在一起,坐在那里不停地吧嗒嘴。一直没有动筷的母亲望着我,把自己的那碗推到了我眼前。父亲见状又去端了两碗,很快地,摞在一起的三个碗又多了两个,父亲呆呆地望着我说不出话来。我抬头见母亲的眼里似乎有泪光,便不好意思起来。走出那个渍地肮脏的餐馆,母亲并没有责怪我吃得太多,只是朝脸色凝重的父亲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她心里明白,我家已很久没有吃到面了,甚至很长时间没有吃上一顿饱饭。这次吃面之所以印象很深,是因为出现在我记忆力最好,又需要营养成长却经常挨饿的年龄里。
  后来虽然温饱不成问题,都能吃上面了,却仍然很难寻到逯先生“舌间记忆”中的那种吃面的雅趣与情致,时下的吃面都是与匆忙的生活合拍的。
  改革开放后,“兰州拉面馆”遍布沿海大小城镇。因为是快餐,很适合这里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拉面馆生意都很红火。年轻时我从未吃过拉面,于是,一天便来到一家“兰州拉面馆”,坐定后感觉桌凳间的距离很不适宜,便顺手想挪动一下凳子,谁知那凳子与桌子都是铁制连在一起,动弹不得,不由地顿觉扫兴。拉面上来了,只见涽浊的汤里漂着两片色泽暗淡的牛肉,那味道太咸,药香太浓,难以下咽,只好吐掉。吃了一口面,毫无美味感。抬眼见一位顾客站在旁边,似乎在等座,我只好起身,在人声嘈杂中离开了面馆。
  其实,即便饮食环境好一些,“断层”中过来的人,也很难吃喝出《寒夜客来》中描述的那种饮食境界,像我的饮食习惯自知不良,却很难改。
  记得一次参加研讨会,中午虽吃套饭,却很丰盛,各种熏鱼、烤鸭、烧鸡、猪排和酱牛肉随便挑选。硕大的长方桌围坐了二十多人,各自的不锈钢盘里都盛得满满的。大家还未吃到一半,我已经“盘儿碗儿都吃光”了。饭后一位老教授问我“年轻时当过兵?”他奇怪我吃饭怎么那么快?他不相信这是年轻时饿成的“狼吞虎咽”,久之成习,改不了。这习惯有时竟让我狼狈不堪。
  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历史。不仅在历代个体上屡出“酒壮英雄胆”的佳话,还在浩瀚寂寥的文学天地里,辟出了生机勃发的精神家园。像“竹林七贤”的诗章、陶渊明的作品,都是后人永远需要的精神食粮。《寒夜客来》认为,魏晋时期的士人之所以嗜酒成风,与数百年官方的一直“独尊儒术”直接相关,广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化统治,不仅愚化了国民,更给中国士人带来了严重的思想禁锢和巨大的精神压抑。理解这一点,是读懂魏晋玄学、解读魏晋文学的关键。魏晋士人有着前无古人的品性,他们的卓然不同之处在于“消极反抗”,用不出仕、不供职、归隐山林的做法不与皇权合作,用醉酒如泥这种类似自戕的做法,逃避黑暗社会的魔爪。魏晋士人的“消极反抗”,虽不及先秦贵族精神那种“宁为玉碎,不愿瓦全”的冲天浩气,但他们宁肯在山林乡野的孤寂清苦中,用酒浇灌心中悲愤的块垒,也不愿为一时的荣华富贵踏进肮脏的官场,向统治者屈膝投降,出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中,魏晋士人的醉酒“自戕”,不啻为一种悲壮的人性自救。他们不仅用嗜酒来稀释黑暗社会中毫无希望的苦闷,更在醉酒带来的暂时兴奋中吟诗作文,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由此换得了一个暂时的思想权利,这种权利带着无尽的酸楚和苦涩,隐含在他们那看上去玩世不恭的狂狷中。唯其这种醉酒中的狂狷,才成就了他们涵盖千古的魏晋风骨,才有了卓然不群的魏晋文学。他们在醉酒中回到了人的本真,回到了真实的自我,回到了精神自由的天地。这些作品聚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亮点,成为漫长的中世纪暗夜中一次真正的人性日出。这次日出,虽然不久便湮没在战乱和新专制中,却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魏晋士人“坚守底线”的精神,在两千多年皇权专制社会里十分罕见,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光彩照人的部分。不难看出,《寒夜来客》对嗜酒的魏晋名士给予了由衷的理解和同情,给予了热情的赞颂和极高的评价,对酒文化创造了辉煌的魏晋文学,做出了实事求是的阐发,从而为读者深入认识涵有巨大能量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寒夜客来》关于饮食文化的重大意义,都是作者在一些看上去不经意的文字中娓娓道出的。换言之,我是在读一种优美的散文带来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地领略了逯先生关于饮食文化的精辟见解和深刻思想。所以,读毕《寒夜客来》掩卷寻思之际,首先想到的,不是先生关于饮食文化的博大学问,而是其妙语连珠文笔给我带来的悦感,竟“如音绕梁,三日不绝”。
  《寒夜客来》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美文,不仅在汗牛充栋的饮食书海中绝无仅有,就是在当代中国散文中也堪称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书中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质朴的文字叙述,如轻云流水,给读者一种清纯的美感,让人想到了“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毋宁说,都是过目难忘的。书中许多段落,犹如看巴黎罗浮宫中那些魅力纷呈的油画,虽驻足良久,却不忍离去:
  
  鹅毛似的飞絮已歇,嵇康兀坐在窗前,透过窗棂的空隙,有似箭的寒风射进来。但他却也从那空隙里,窥视着庭院外那片辽阔的竹林。每当七月熏风吹拂时,这里是一片碧绿的海。在起伏的波涛下,有书声琴韵,有争得面红耳赤的谈辩,有醉后的呓语,偶尔也会扬起高亢激昂的呼啸,还夹杂着锻铁的叮当声……现在却被厚厚的瑞雪覆盖了。一阵朔风呼啸而过,弹碎枝叶上的雪,悄悄地寂寂地跌落在郁白的雪地上,在这苍凉单调的白色里,除了檐下几声麻雀啾啁,留下的只是亘古的沉寂。
  
  魏晋名士嗜酒,写下了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但“竹林七贤”虽“天生酒徒”,却个个都是会“享受人生”的多艺奇才,这从逯先生行文的笔锋一转带来的无尽惆怅中可窥一斑:
  
  低沉的彤云像飘扬在塞上的旗帜,被风翻卷着,竟掀起了今年最后的黄昏。夕阳的余晖映红了白色的竹林,“怎么,一年又这样过去了!”嵇康轻轻地叹喟着。然后他站起身,把挂在墙上许久没有弹的琴取下来,拂了拂附在琴上的飘尘,搁在几上,踞坐着拨弄起来。“弹什么好呢?”他想,还是弹一阕“广陵散”吧。于是他用熟练地拨刺拂滚指法,抚动着商弦和宫弦,两根琴弦同时发出宏浑低沉的共鸣。突然他的手指在琴弦上凝住了,接着他又深深地叹了口气。他想如果有阮仲容的琴,沈嗣宗的琵琶相和,再加上刘泊伦醉后唱的那段不合节拍的“投剑”,就热闹多了,现在他们又在哪里?刚浮在他消瘦枯槁脸上的那丝笑意,像窗外那抹夕阳,顷刻间又被风吹散了。“人生真是聚散无常。”他低低地说……
  
  读这样的文字如同品尝醇厚浓郁的陈酿,那种回味无穷的感觉良久不去,让人不忍释卷。读着,读着,仿佛进入了那片夕照苍茫的竹林山野,任漫无边际的遐想,去寻觅虚无缥缈的“广陵散”。惆怅中,只能为历史的无奈,洒一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清泪。
  读书人的经验是,新书翻几页便知可否一读。《寒夜客来》随意翻翻,就放不下了,竟跟着逯先生的文字,身不由己地徜徉在《寒夜客来》开辟的文化古道上,看沧海桑田,进饮食天地,近神妙境界。游兴正浓时,天高道远处,忽有“民以食为天”的声音传出,闻之骇然。顷刻,神定思之,不能不为后人的不俏赧然不已:既忘先哲遗训,又废千年遗产,以致仍在“吃饭哲学”上迷茫徘徊,在吃“阿堵物”(钱)上趋之若鹜。如此抚今追昔中,唯仰天长叹,怆然涕下矣……读毕掩卷时,不能不心服口服:逯先生文章了得,竟有这等领我“走火入魔”之神力!
  逯耀东先生的大名虽然是我所陌生的,一册《寒夜客来》读罢,便知先生乃写文章的大家高手。先生笔下那些妙趣横生的文字,蕴含着作者对饮食生活真切的体味,对人生历史深邃的洞识。不少篇章对饮食境界的发微探幽,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构成了全书卓然不俗的特色。国人轻视已久的饮食文化,在《寒夜客来》中变得光彩夺目起来。而我竟像发现新大陆似地,看到了中国文化遗产中饮食境界的独特魅力。读《寒夜客来》,篇篇可见炉火纯青的妙语,句句迭出前无古人的新意。这样的文章,使人想到了字字珠玑的“古文观止”,想到了流光溢彩的“千古绝唱”,想到了明清之际的张岱和袁氏三兄弟那些经久不衰的小品——这些先人创作的经典积成的汉文香火,在逯先生的笔下萦回缭绕,绵延久远。应该相信,《寒夜客来》不仅是饮食书林中一枝独秀的名著,也是中国散文长廊里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
  
  (逯耀东:《寒夜客来》,三联书店2005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动画片幕后演员的动画师身兼重任,动画表演在动画创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文章旨在激发学生对“动画剧本”课程的兴趣,分析在教学中学生剧本出现的问题,继而调整动画剧本教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动画剧本;动画特性;教学方法  剧本对于动画项目来说,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动画制作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前期主要是剧本、人物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中期为原画、加动画、上色;后期为剪辑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取消铁路商办和官督商办。湘、鄂、川、粤各省人民纷起反抗。8月初,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邀请歌老会首领在四川资州密议,决定建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建筑市场定价的大趋势.工程量清单的应用一般包括清单的报价、审查、使用、结算等过程.文章就承包商如何应用工程量清单进行简要分析.
我是在罗马认识乌塔的.rn那天,我从威尼斯坐了整整8个小时夜行列车到罗马,冒着暑气赶到市郊的青年旅馆,已经筋疲力尽了.找到自己的房间,推门一看,正对面的地上放了一床席梦思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唐德刚到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做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师,教授汉学和历史。唐先生笔耕不辍,却不安于书斋,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参与爱国运动,曾为保卫钓鱼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逐渐渗透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作为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服装专业课程,如何在新形势下将移动互联网与自身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趋利避害,达到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迫在眉睫,不容懈怠。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服装教学; 教学模式;移动学习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与特点  移动互联网,顾名思义,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
随着企业内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在企业管理中各种项目的日益增多,多项目管理已逐渐成为现在企业管理的重要模式,也是解决企业困难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
乔叟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之父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且富有艺术涵养的作品。在他自己看来,《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也是自己较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对《特罗勒斯和克丽西德》的研究有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神经,村干部的治理能力直接影响着“第五个现代化”能否实现,创新以村官为核心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