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低,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程度差,职业发展前景暗淡,总的来说身份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低。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至少有如下四个:受就业地域和低学历等因素限制选择了民办高校;受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选择了民办高校;相对公办高校教师来说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不高;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的成就动机较公办高校教师的成就动机低。从民办高校教师自身实际出发,尽早提升学历层次,是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相对较好可行的有显著效果的方式。
[关键词] 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职业满意度;成就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7-0057-03
我国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满足了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了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产业带动效应也为地方政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背后,有资本的推动,也有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民办高校教师的付出。但是,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程度差,总的来说身份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低。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民办高校教师的自我认同会影响其教学质量。所以需要剖析其中的缘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进而提升民辦高校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一个‘身份’的标记,其中包含了制度性‘权利’(rights)和心理性的‘认同’(identity)。”沃克曼(Volkmann)和安德森(Anderson)认为,“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个体自我形象与教师必须扮演的角色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泰科勒(Tickle)认为,教师身份认同,既包括基于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个人背景的专业生活体认(即个体自我),也包括外在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即社会自我),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笔者认为,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指的是在中国非公有的高校工作的特别是从事教学岗位的教师关于自身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责任义务、名誉、角色等的综合判断与感受,是动态的,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融合。
一、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低的影响因素
(一)受就业地域和低学历等因素限制选择了民办高校
1.受就业地域限制选择了民办高校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地方的高校,对学历、年龄、毕业院校等的要求越高。如在北上广深等地区,因为人力资源水平较高,相对来说,在这些地方就业,即便是民办高校,可能也要博士学位。相反,如果是非省会城市或者中西部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硕士毕业也可能进入公办院校。所以有些人出于想在经济相对发达地方的高校就业,不得不选择民办高校。如果一个准备进入高校工作的毕业生是硕士,所学专业冷门,年龄偏大,又没有过硬的社会资源,也没有考上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又想在大城市工作,那么,这个毕业生十有八九只能进民办高校。
2.受学历等因素限制选择了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中,一般硕士毕业的居多,特别是前些年,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非常突出。即便是现在,在中西部地区,民办高校招聘的时候虽然很希望招到博士学位的教师,但是限于自己提供给对方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以及职业发展前景,很多博士生不愿意到民办高校任职。即便选择了民办高校,一般也是出于没有更好的机会,有的把民办高校当作跳板,等职称上去或者有机会再跳槽;有的是因为年龄偏大到公办高校求职受阻;有的是因为所在城市博士生就业竞争激烈等等。不管是硕士毕业生还是博士毕业生,人虽进了民办高校,心却有不甘,离职率和离职倾向都很高。据许艳婷、刘富才所做的调查数据显示,“74.6% 的被调查者渴望转入公办高校”。受学历、专业、就业地域和毕业院校等因素的影响,来到民办高校工作的这些教师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工作以后感受到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公办高校教师与民办高校教师的巨大差距,他们逐渐感觉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
(二)受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选择了民办高校
1.受性别因素影响选择了民办高校
虽然整个中国社会的重男轻女思想已经大大减弱,但是在职场还是有非常明显的男性性别偏好。高校招聘时非常希望招男性教师,“宁要2分男不要5分女”。有的在招聘简章中明确表示只要男性,有的则在筛选简历时先挑出男性,数量不足才会考虑女性。禹旭才研究发现“男性人均主持的国家级课题是女教师的4.37倍、省级课题是女教师的3.32倍、校级课题是女教师的1.40倍”。但是,因为福利待遇、就业平台和发展前景差,大多数男性都不愿意选择民办高校。即便是不得已选择了民办高校,很多男性教师也不会将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作为唯一选择,有的同时在外经营了公司,有的在培训机构任职,有的则在律所兼职等等。
2. 受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选择了民办高校
女硕士女博士毕业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一到工作单位,很多就谈婚论嫁结婚生子,主要精力就被迫放在了家庭上。在工作与孩子之间无法平衡时常常会选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绝大多数男性持女教师应‘先做好母亲、妻子,再谈其他发展’的观点,女教师中也有65%的人认同此观点。”。这种现象在公办高校存在,在民办高校更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公办高校都倾向于选择男老师而不是女老师。因为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等原因,民办高校女教师在工作中必然无法全力以赴,必然要在家庭与工作中“踩跷跷板”,因此,职业价值感、工作成就感和身份认同感必然较低。
(三)相对公办高校教师来说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不高
1. 相对公办高校教师来说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门技术活儿,高校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思想、案例、数据呈现出来,借助什么工具呈现出来,也是一门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能恰当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当前非常流行的在线教育,20多年前清华北大就已经在开展研究和实践了。而20多年前,民办高校的教师一般来说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多媒体。即便是现在,有的民办高校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多媒体紧缺。在中西部地区,民办高校使用超星、智慧树、雨课堂等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有些是外在因素,但是它却影响到了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没有多媒体,就不会去学习如何用PPT教学,多媒体教学技能必然较差。教室里面没有网络,教师必然无法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再比如,对于Excel的应用,如果能恰当使用Excel把相关的案例数据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不仅需要民办高校提供教学服务和支持,还在于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意愿。相比较而言,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是比不上公办高校教师的。 2. 相对公办高校教师来说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和技能不高
如果说“科研和教学的分化导致了大学教师中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的形成”,那么,横向上来看,科研水平高的公办高校教师给人的感觉像是“一等公民”,科研水平低的民办高校教师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二等公民”。因为没有受到博士教育期间真正系统的科研训练,大多数硕士学位教师的科研水平不及博士学位教师。十几年前,一般民办高校正处于求生存的关键期,在市场上存活下来是第一位的,所以那时候对教师的科研没有什么要求,有也很低,一般要求公开发表,有刊号就行。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不少民办高校教师也就怠惰下来,在科研上也不怎么追求上进。最近这些年,随着教育部评估政策的开展,民办高校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教师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在学校的鼎力相助下,也拿到了一些项目。但是总的来说,和公办院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民办高校教师逐渐在科研水平上与公办高校教师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距,科研成果少而且水平低,职称多年不变,待遇也就无从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和身份认同必然较低。
(四)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的成就动机较公办高校教师的成就动机低
以上我们讨论的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低的影响因素,其实都可以归因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会影响一个人给自己制定一个怎样的目标去追求;还会影响一个人在达到某一目标后是选择安逸还是继续充满斗志的朝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进发;还表现在一个人追求精益求精的倾向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和行为上。
我们发现很多公办高校的教师年纪轻轻就博士毕业,出国进修,顺利晋升职称,成为博导,收入也随之不断增长,这些都是高成就动机导致的。“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比低学历的青年教师成就动机水平更高些,特别是在竞争性方面”。相反,我们发现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年纪较大了还是硕士学位,讲师职称多年不变,职称晋升无望或者相当艰难,收入常年处于社会中等偏下的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民办高校教师较低的成就动机。这种情况进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和工作满意度。因为成就动机低,所以选择了硕士毕业就不再读博士学位了,结果又因为学历等原因进了民办高校。“成就动机水平会影响其工作绩效,成就动机越高的人,其对工作的积极性、努力的倾向,以及其超越别人的意图也越高,从而其工作绩效也就更高”。工作绩效高,身份认同自然高。其实,随着社會的进步和发展,民办高校教师已然察觉到身边的博士学位教师越来越多,硕士学位越来越不值钱,自己的年龄也一年一年变老,假以时日,若不能提升自己的学历,一定会被淘汰的。但是较低的成就动机使部分民办高校教师选择了逃避未来。而那些高成就动机的民办高校教师则早早地读了博士到了公办院校或者找到了更好的工作跳了槽,低成就动机的教师虽不满足于现实却又陷于现实。所以我们说,民办高校的教师身份认同低下主要是由于成就动机不够高导致的。
二、对提升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的思考
尽早提升学历层次是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感的现实而重要的策略。“当弱势社群成员感觉到所属社群在声望和权势上都比不上其他社群时,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会采用多种应对方法,其中包括模仿强势社群以图自强,辨认一些所属社群比强势社群优胜的地方,或离弃所属社群,改为认同强势社群”。提升学历层次意味着进入了一个相对强势的社群。因为提升学历层次可以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增加收入、晋升职称、提高社会地位,进而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和身份认同感。即使在民办高校内部,博士学位教师的收入也是普遍高于硕士学位教师的,很多民办高校会有一份博士津贴。“民办高校教师工资待遇是民办高校教师最希望改变的因素,而工资待遇在学历和职称上显示出差异,学历越高,满意度均值越大”。尽早提升学历层次还可以增强民办高校教师开展学术研究、获取研究项目的能力,实际上很多项目都要求申报人具有博士学位,因为博士学位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高于硕士学位教师的科研能力。所以笔者认为,从民办高校教师自身出发,尽早提升学历层次,是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相对较好可行的有显著效果的方式。
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支撑民办高校发展的脊梁,也是实现民办高校内涵建设、提升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外部因素无法改善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教师要积极地从自身寻求突破口,以此提升自己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 Joseph E. Davis(eds.). Identity and Social Change[M]. Trans-actions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 2000:53.
[2]曲正伟.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34-38.
[3]Volkmann, M. J.,& Anderson, M. A.(1998). Cre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Dilemmas and metaphors of a first- year chemistry teacher[J]. Science Education, 1982(3): 293- 310.
[4]王玲.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突破身份困境的制度阻碍与解决策略[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03):150-156+160.
[5]禹旭才.高校女教师的发展困境:社会性别视角的审视[J].大学教育科学,2012(05):78-83.
[6]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58.
[7]佟丽君,张守臣.高校青年教师成就动机研究[J].心理科学,2008(04):861-865.
[8]于秉弘.数位多媒体平台实习工作者个人背景、成就动机与工作绩效之研究——以数位多媒体平台MOL为例[D].台北:铭传大学,2005:68-70.
[9]Hogg,M.A.&D.Abrams.1988,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M].London: Routledge.
[10]王义宁,徐学绥.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研究——基于广东省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8(01):99-105.
(责任编辑: 王义祥)
[关键词] 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职业满意度;成就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7-0057-03
我国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满足了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了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产业带动效应也为地方政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背后,有资本的推动,也有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民办高校教师的付出。但是,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程度差,总的来说身份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低。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民办高校教师的自我认同会影响其教学质量。所以需要剖析其中的缘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进而提升民辦高校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一个‘身份’的标记,其中包含了制度性‘权利’(rights)和心理性的‘认同’(identity)。”沃克曼(Volkmann)和安德森(Anderson)认为,“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个体自我形象与教师必须扮演的角色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泰科勒(Tickle)认为,教师身份认同,既包括基于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个人背景的专业生活体认(即个体自我),也包括外在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即社会自我),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笔者认为,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指的是在中国非公有的高校工作的特别是从事教学岗位的教师关于自身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责任义务、名誉、角色等的综合判断与感受,是动态的,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融合。
一、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低的影响因素
(一)受就业地域和低学历等因素限制选择了民办高校
1.受就业地域限制选择了民办高校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地方的高校,对学历、年龄、毕业院校等的要求越高。如在北上广深等地区,因为人力资源水平较高,相对来说,在这些地方就业,即便是民办高校,可能也要博士学位。相反,如果是非省会城市或者中西部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硕士毕业也可能进入公办院校。所以有些人出于想在经济相对发达地方的高校就业,不得不选择民办高校。如果一个准备进入高校工作的毕业生是硕士,所学专业冷门,年龄偏大,又没有过硬的社会资源,也没有考上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又想在大城市工作,那么,这个毕业生十有八九只能进民办高校。
2.受学历等因素限制选择了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中,一般硕士毕业的居多,特别是前些年,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非常突出。即便是现在,在中西部地区,民办高校招聘的时候虽然很希望招到博士学位的教师,但是限于自己提供给对方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以及职业发展前景,很多博士生不愿意到民办高校任职。即便选择了民办高校,一般也是出于没有更好的机会,有的把民办高校当作跳板,等职称上去或者有机会再跳槽;有的是因为年龄偏大到公办高校求职受阻;有的是因为所在城市博士生就业竞争激烈等等。不管是硕士毕业生还是博士毕业生,人虽进了民办高校,心却有不甘,离职率和离职倾向都很高。据许艳婷、刘富才所做的调查数据显示,“74.6% 的被调查者渴望转入公办高校”。受学历、专业、就业地域和毕业院校等因素的影响,来到民办高校工作的这些教师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工作以后感受到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公办高校教师与民办高校教师的巨大差距,他们逐渐感觉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
(二)受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选择了民办高校
1.受性别因素影响选择了民办高校
虽然整个中国社会的重男轻女思想已经大大减弱,但是在职场还是有非常明显的男性性别偏好。高校招聘时非常希望招男性教师,“宁要2分男不要5分女”。有的在招聘简章中明确表示只要男性,有的则在筛选简历时先挑出男性,数量不足才会考虑女性。禹旭才研究发现“男性人均主持的国家级课题是女教师的4.37倍、省级课题是女教师的3.32倍、校级课题是女教师的1.40倍”。但是,因为福利待遇、就业平台和发展前景差,大多数男性都不愿意选择民办高校。即便是不得已选择了民办高校,很多男性教师也不会将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作为唯一选择,有的同时在外经营了公司,有的在培训机构任职,有的则在律所兼职等等。
2. 受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选择了民办高校
女硕士女博士毕业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一到工作单位,很多就谈婚论嫁结婚生子,主要精力就被迫放在了家庭上。在工作与孩子之间无法平衡时常常会选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绝大多数男性持女教师应‘先做好母亲、妻子,再谈其他发展’的观点,女教师中也有65%的人认同此观点。”。这种现象在公办高校存在,在民办高校更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公办高校都倾向于选择男老师而不是女老师。因为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等原因,民办高校女教师在工作中必然无法全力以赴,必然要在家庭与工作中“踩跷跷板”,因此,职业价值感、工作成就感和身份认同感必然较低。
(三)相对公办高校教师来说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不高
1. 相对公办高校教师来说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门技术活儿,高校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思想、案例、数据呈现出来,借助什么工具呈现出来,也是一门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能恰当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当前非常流行的在线教育,20多年前清华北大就已经在开展研究和实践了。而20多年前,民办高校的教师一般来说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多媒体。即便是现在,有的民办高校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多媒体紧缺。在中西部地区,民办高校使用超星、智慧树、雨课堂等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有些是外在因素,但是它却影响到了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没有多媒体,就不会去学习如何用PPT教学,多媒体教学技能必然较差。教室里面没有网络,教师必然无法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再比如,对于Excel的应用,如果能恰当使用Excel把相关的案例数据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不仅需要民办高校提供教学服务和支持,还在于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意愿。相比较而言,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是比不上公办高校教师的。 2. 相对公办高校教师来说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和技能不高
如果说“科研和教学的分化导致了大学教师中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的形成”,那么,横向上来看,科研水平高的公办高校教师给人的感觉像是“一等公民”,科研水平低的民办高校教师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二等公民”。因为没有受到博士教育期间真正系统的科研训练,大多数硕士学位教师的科研水平不及博士学位教师。十几年前,一般民办高校正处于求生存的关键期,在市场上存活下来是第一位的,所以那时候对教师的科研没有什么要求,有也很低,一般要求公开发表,有刊号就行。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不少民办高校教师也就怠惰下来,在科研上也不怎么追求上进。最近这些年,随着教育部评估政策的开展,民办高校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教师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在学校的鼎力相助下,也拿到了一些项目。但是总的来说,和公办院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民办高校教师逐渐在科研水平上与公办高校教师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距,科研成果少而且水平低,职称多年不变,待遇也就无从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和身份认同必然较低。
(四)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的成就动机较公办高校教师的成就动机低
以上我们讨论的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低的影响因素,其实都可以归因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会影响一个人给自己制定一个怎样的目标去追求;还会影响一个人在达到某一目标后是选择安逸还是继续充满斗志的朝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进发;还表现在一个人追求精益求精的倾向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和行为上。
我们发现很多公办高校的教师年纪轻轻就博士毕业,出国进修,顺利晋升职称,成为博导,收入也随之不断增长,这些都是高成就动机导致的。“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比低学历的青年教师成就动机水平更高些,特别是在竞争性方面”。相反,我们发现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年纪较大了还是硕士学位,讲师职称多年不变,职称晋升无望或者相当艰难,收入常年处于社会中等偏下的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民办高校教师较低的成就动机。这种情况进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和工作满意度。因为成就动机低,所以选择了硕士毕业就不再读博士学位了,结果又因为学历等原因进了民办高校。“成就动机水平会影响其工作绩效,成就动机越高的人,其对工作的积极性、努力的倾向,以及其超越别人的意图也越高,从而其工作绩效也就更高”。工作绩效高,身份认同自然高。其实,随着社會的进步和发展,民办高校教师已然察觉到身边的博士学位教师越来越多,硕士学位越来越不值钱,自己的年龄也一年一年变老,假以时日,若不能提升自己的学历,一定会被淘汰的。但是较低的成就动机使部分民办高校教师选择了逃避未来。而那些高成就动机的民办高校教师则早早地读了博士到了公办院校或者找到了更好的工作跳了槽,低成就动机的教师虽不满足于现实却又陷于现实。所以我们说,民办高校的教师身份认同低下主要是由于成就动机不够高导致的。
二、对提升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的思考
尽早提升学历层次是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感的现实而重要的策略。“当弱势社群成员感觉到所属社群在声望和权势上都比不上其他社群时,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会采用多种应对方法,其中包括模仿强势社群以图自强,辨认一些所属社群比强势社群优胜的地方,或离弃所属社群,改为认同强势社群”。提升学历层次意味着进入了一个相对强势的社群。因为提升学历层次可以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增加收入、晋升职称、提高社会地位,进而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和身份认同感。即使在民办高校内部,博士学位教师的收入也是普遍高于硕士学位教师的,很多民办高校会有一份博士津贴。“民办高校教师工资待遇是民办高校教师最希望改变的因素,而工资待遇在学历和职称上显示出差异,学历越高,满意度均值越大”。尽早提升学历层次还可以增强民办高校教师开展学术研究、获取研究项目的能力,实际上很多项目都要求申报人具有博士学位,因为博士学位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高于硕士学位教师的科研能力。所以笔者认为,从民办高校教师自身出发,尽早提升学历层次,是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相对较好可行的有显著效果的方式。
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支撑民办高校发展的脊梁,也是实现民办高校内涵建设、提升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外部因素无法改善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教师要积极地从自身寻求突破口,以此提升自己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 Joseph E. Davis(eds.). Identity and Social Change[M]. Trans-actions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 2000:53.
[2]曲正伟.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34-38.
[3]Volkmann, M. J.,& Anderson, M. A.(1998). Cre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Dilemmas and metaphors of a first- year chemistry teacher[J]. Science Education, 1982(3): 293- 310.
[4]王玲.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突破身份困境的制度阻碍与解决策略[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03):150-156+160.
[5]禹旭才.高校女教师的发展困境:社会性别视角的审视[J].大学教育科学,2012(05):78-83.
[6]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58.
[7]佟丽君,张守臣.高校青年教师成就动机研究[J].心理科学,2008(04):861-865.
[8]于秉弘.数位多媒体平台实习工作者个人背景、成就动机与工作绩效之研究——以数位多媒体平台MOL为例[D].台北:铭传大学,2005:68-70.
[9]Hogg,M.A.&D.Abrams.1988,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M].London: Routledge.
[10]王义宁,徐学绥.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研究——基于广东省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8(01):99-105.
(责任编辑: 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