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安全、技术及质量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成本管理已经成为衡量建筑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对于建筑工程企业而言,企业的价值链和成本管理,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收益。在价值链方面,应最大限度的体现建筑工程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通过每一个工程证明该企业能够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成本管理方面,应有效的压缩不必要的成本,将成本的分摊更加均匀,告别之前的高成本、高收益和高成本、低收益。建筑工程企业的价值链与成本管理,日后需制定更加有效的可行方案,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建筑工程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保持和具备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保证稳定发展的关键。建筑工程企业数量增多的同时,引发了社会对价值链和成本的思考。由于目前我国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因此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并不理想,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价值链受到了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成本管理也陷入了一定的僵局。本文主要讨论建筑工程企业的价值链与成本管理。
一、价值链的内涵及其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价值链是对建筑工程企业的有效评价方式之一,从本质上来讲,价值链可以用多重含义来表达。第一,价值链是协调建筑工程企业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重要链条,保证多项工作和谐发展;第二,价值链能够带来很多的无形价值,在建筑工程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塑造更好的品牌形象,招揽更多的客户,促进企业拥有更多的订单;第三,价值链可以协调供应商、顾客等之间的关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促进建筑工程企业获得更广的市场,将各项关系运用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带动大家共同进步。因此,价值链与成本管理的关系非常密切,将价值链应用到成本管理后,可取得较大的积极意义。
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可以辨别企业各项基本或支撑活动,并对这些价值活动进行成本价值分析;而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更是具体实用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通过作业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等方法使成本管理能深入到最基本的作业层面,以保证企业能贯彻执行其成本战略。
二、建筑工程企业如何运用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
1.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企业的价值链与成本管理,应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改变固有的发展模式,通过市场行情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将价值链应用到战略成本管理当中,逐步的建立更加清晰的成本管理模式,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从时间角度以及建筑工程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为基础进行成本管理。第二,从空间角度把供应商和顾客纳入建筑功能企业成本管理范畴。由此可见,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能够根据建筑工程企业的大小、资金链情况、市场占有率等客观条件,决定从哪一个方面来制定相应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案。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将各项工作更好的布置,同时减少了冲突和矛盾,实现了价值链和成本管理的协调发展,将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
由于价值链的具体作用比较多,因此成本管理在应用价值链后,其管理模式也不仅仅局限在战略管理一个方面,可根据建筑工程企业的大小来决定,也可以根据公司的未来发展来决定。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是当下比较常用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总体上的作用比较理想,适合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例如,建立总部和项目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和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发挥规模效益,坚持技术先导,加快信息化建设,建设打破物理界限的统一的公司级信息平台,建设强大的基础数据库等等。都是将价值链与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有机结合的方法。由此可见,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数据,压缩成本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工作的正常运作。
3.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
除了上述的两项成本管理措施之外,还可以应用“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该种管理方法比较多元化,是根据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来制定的,几乎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即便是类型接近的建筑工程项目,在具体的作业成本管理当中,也会出现较大的不同。但是,该种管理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每一次运作建筑工程项目,都要重新收集相应的价值链信息,制定相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案,耗费的时间较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误工期,需根据客观条件来决定是否使用该种成本管理方案。
三、总结
建筑工程企业的价值链与成本管理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在成本管理中应用价值链的一些措施,不仅可以避免成本超出要求,还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在固有的方式上去执行。另一方面,建筑工程企业的价值链与成本管理,还要考虑到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主观诉求,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不要局限在当下的经济价值上。
参考文献:
[1]陆乃炎,韩吉鹏.浅析价值链理论在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管理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24:12-13
[2]陶慧英.新形势下建筑工程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J].经营管理者,2012,03:77
[3]杨光虹.建筑企业的价值链问题及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建筑企业成本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3,12:165+136
[4]陈宁,曾艳英.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航运企业成本优化管理研究综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8
【关键词】建筑工程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保持和具备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保证稳定发展的关键。建筑工程企业数量增多的同时,引发了社会对价值链和成本的思考。由于目前我国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因此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并不理想,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价值链受到了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成本管理也陷入了一定的僵局。本文主要讨论建筑工程企业的价值链与成本管理。
一、价值链的内涵及其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价值链是对建筑工程企业的有效评价方式之一,从本质上来讲,价值链可以用多重含义来表达。第一,价值链是协调建筑工程企业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重要链条,保证多项工作和谐发展;第二,价值链能够带来很多的无形价值,在建筑工程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塑造更好的品牌形象,招揽更多的客户,促进企业拥有更多的订单;第三,价值链可以协调供应商、顾客等之间的关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促进建筑工程企业获得更广的市场,将各项关系运用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带动大家共同进步。因此,价值链与成本管理的关系非常密切,将价值链应用到成本管理后,可取得较大的积极意义。
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可以辨别企业各项基本或支撑活动,并对这些价值活动进行成本价值分析;而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更是具体实用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通过作业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等方法使成本管理能深入到最基本的作业层面,以保证企业能贯彻执行其成本战略。
二、建筑工程企业如何运用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
1.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企业的价值链与成本管理,应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改变固有的发展模式,通过市场行情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将价值链应用到战略成本管理当中,逐步的建立更加清晰的成本管理模式,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从时间角度以及建筑工程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为基础进行成本管理。第二,从空间角度把供应商和顾客纳入建筑功能企业成本管理范畴。由此可见,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能够根据建筑工程企业的大小、资金链情况、市场占有率等客观条件,决定从哪一个方面来制定相应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案。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将各项工作更好的布置,同时减少了冲突和矛盾,实现了价值链和成本管理的协调发展,将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
由于价值链的具体作用比较多,因此成本管理在应用价值链后,其管理模式也不仅仅局限在战略管理一个方面,可根据建筑工程企业的大小来决定,也可以根据公司的未来发展来决定。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是当下比较常用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总体上的作用比较理想,适合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例如,建立总部和项目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和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发挥规模效益,坚持技术先导,加快信息化建设,建设打破物理界限的统一的公司级信息平台,建设强大的基础数据库等等。都是将价值链与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有机结合的方法。由此可见,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数据,压缩成本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工作的正常运作。
3.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
除了上述的两项成本管理措施之外,还可以应用“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该种管理方法比较多元化,是根据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来制定的,几乎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即便是类型接近的建筑工程项目,在具体的作业成本管理当中,也会出现较大的不同。但是,该种管理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每一次运作建筑工程项目,都要重新收集相应的价值链信息,制定相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案,耗费的时间较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误工期,需根据客观条件来决定是否使用该种成本管理方案。
三、总结
建筑工程企业的价值链与成本管理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在成本管理中应用价值链的一些措施,不仅可以避免成本超出要求,还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在固有的方式上去执行。另一方面,建筑工程企业的价值链与成本管理,还要考虑到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主观诉求,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不要局限在当下的经济价值上。
参考文献:
[1]陆乃炎,韩吉鹏.浅析价值链理论在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管理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24:12-13
[2]陶慧英.新形势下建筑工程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J].经营管理者,2012,03:77
[3]杨光虹.建筑企业的价值链问题及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建筑企业成本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3,12:165+136
[4]陈宁,曾艳英.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航运企业成本优化管理研究综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