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学生的敬业精神日益缺乏,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与创业。高职院校可通过“依托专业课程强化职业角色意识,合理规划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设法激发企业的育人意识,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创设实践平台,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正面影响学生”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敬业精神;措施
[中圖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48-02
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各施所能,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专门性人才。然而,有部分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缺乏敬业精神,他们在职场中太过在意收入待遇、轻松稳定等因素,对社会的需要、企业的要求和事业本身的发展却显得漠不关心,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择业质量,也给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带来了阻碍。习近平认为“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1]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设法帮助学生提升敬业、乐业的情怀,并从以下角度对学生加强敬业精神的培养。
一、依托专业课程强化职业角色意识
高职院校的特色就是强调“职业”二字,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敬业精神,必须在增强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方面下工夫。高职院校应该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
首先,不论什么专业何种课程,高职院校均应要求授课教师从学习纪律出发,强调学生在校求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严格按照《学生手册》要求自己的言行,增强纪律意识。学生时代这种守纪意识与职场中的规范意识和社会上的守法思维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可以实现迁移;其次,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专业教师要从岗位的职业纪律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相关岗位的职业准则和纪律规范,并进一步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最后,通过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明确自己“职业人”的角色,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经历生产、管理等流程,体验企业文化,发生人际交往,转换心态,激发工作热情,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
二、合理规划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成为社会道德重要支撑、基础和层面之一。”[2]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彰显了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但技能要发挥到极致,必须以良好的综合素质作为基础,职业道德素质则是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而敬业精神的培养则可以蕴含到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范围中去研究。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学生日常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正面引导,让敬业精神扎根于学生头脑,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习惯。同时,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把敬业精神的培养渗透其中,在加强敬业意识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道德教育和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养成敬业精神。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适当规划:
(一)开展德育教育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时,应该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通过德育教育,引导他们理解将来要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信念,提高职业道德意识,鼓励他们在学好职业技能的同时,关注敬业精神对其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因此,敬业精神教育应该深寓于德育教育之中,并在德育教育中进一步充实敬业精神的教育活动。
(二)做好职业指导
高职院校大都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备受关注,而敬业精神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明显的正相关。为此,首先,要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职场中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这是他们敬业精神的源泉;其次,可以确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至毕业期间都应该重视他们的职业指导工作,学生在此期间可以习得职业适应期应该掌握的各种知识,从而对他们的就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应该多增设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习和锻炼,从而帮助他们养成敬业精神。
(三)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日益关注敬业精神。培养高职学生的敬业精神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关注企业的用人要求,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将更多工作流程中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反映到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融入对职业的追求中,从而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推动作用。
三、设法激发企业的育人意识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部分企业却不重视培养人,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高职学生在这样的企业就职显然没有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前景,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会逐渐被消磨掉,扩展到整个社会,敬业精神的普遍下滑便在所难免了。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过程中,要主动联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对口交流等方式,激发企业在培养人方面的热情和责任意识。学校可以鼓励企业凭借自身企业文化中关于良好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影响和教育学生,同时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在企业的锻炼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体验成长与进步的喜悦中鼓励他们锐意进取,实现人生理想。
四、树立典型,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榜样能释放强烈而持久的正面效应,后进榜样则能产生深刻而有力的助推能量。典型案例能激发学生对敬业精神的认同感,发现典型人物对工作的热爱情怀、光荣的责任与使命意识,感悟因敬业而产生的成就感。高职院校开展敬业精神教育要充分运用典型示范的教育方法,可以凭借典型人物或事件带动敬业精神教育的全面开展。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展现敬业精神的内涵和魅力,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先进典型中把握经验,在后进典型里吸取教训。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及教师可将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学校里的先进事例融入教材或课件之中,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案例为敬业精神教育服务,让学生深切体会敬业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事情,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认可感和归属感。当然,也可以聘请先进典型人物给学生作专题报告,讲他们的心得体会、思想认识和工作情况等,这种示范作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般都会受到学生的喜爱,而反面典型的恰当运用也能给敬业精神的培养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借此常给学生敲响警钟。此外,学校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积极树立学生典型,充分鼓励和肯定学生中的敬业者,发挥他们的感召力,这样,普通学生在成长中有了近距离的比较,就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富有正能量学生的影响,达到“朋辈互动”“见贤思齐”的效果。
五、创设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关键一步是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挖掘社会的现实需求以及自我成长的需要。“只有认识到敬业精神也是个人需要,才会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努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为我们的社会创造更多财富。”[3]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开展参观、考察或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密接触社会,直接到用人单位兼职或实习,在亲身经历和体会中感受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品质,激发他们培养敬业精神的动机。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一开始就处于异常紧密的状态。所以,在学生求学期间,就应该要求他们结合一线工作岗位的要求,努力学好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训练技能、培养敬业精神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习得技能,养成职业责任和吃苦精神。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六、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以正面影響学生
高职院校教师应有崇高的使命和高尚的追求,教师的工作不能以金钱或待遇作为主要衡量方式,应该用较高水准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来评价。然而,现实中却有一部分教师不乐业、不敬业。“许多青年教师在此多重压力下疲于应付,不仅谈不上敬业精神的培养,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和生活倦怠心理。”[4]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和认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养成敬业精神,应该首先关注和重视自身敬业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以下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1)正确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认真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培养乐意为师、勤于为师的执业理念;(2)积极鼓励教师强化职业责任,自觉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学生奉献中展现教师的敬业精神,从而默默地影响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3)规范教师严守职业纪律,教师模范地遵守学校的职业纪律,自觉抵制社会的负面因素和不良风气,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表率作用,会影响到将来学生在职场中的表现;(4)优化教师职业作风,教师的职业作风对学生会产生无形的巨大能量,勤于实践探索、勇于追求真理、善于团结合作、乐于奉献付出等优良作风在影响学生的敬业精神方面都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5)设法帮助教师提高职业技能,可通过组织各类比赛,提升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给学生创造无穷的希望和能量;(6)学校在引进人才时,不能只重视专业能力,要更加重视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在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建设上把好关,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养成敬业精神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学有所效。总之,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做敬业的表率,为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做出积极的行为,千万不能成为学生不思进取、马虎了事等不敬业行为的学习对象。
总之,在年轻学子逐渐缺失敬业精神的时候,社会和用人单位却不断呼唤具有时代气息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在职场中正不断汇聚成非常重要的一股洪流,高职院校理应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1.
[2]徐可国.社会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91.
[3]张韶华.论敬业精神[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370-371.
[4]闫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敬业精神;措施
[中圖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48-02
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各施所能,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专门性人才。然而,有部分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缺乏敬业精神,他们在职场中太过在意收入待遇、轻松稳定等因素,对社会的需要、企业的要求和事业本身的发展却显得漠不关心,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择业质量,也给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带来了阻碍。习近平认为“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1]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设法帮助学生提升敬业、乐业的情怀,并从以下角度对学生加强敬业精神的培养。
一、依托专业课程强化职业角色意识
高职院校的特色就是强调“职业”二字,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敬业精神,必须在增强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方面下工夫。高职院校应该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
首先,不论什么专业何种课程,高职院校均应要求授课教师从学习纪律出发,强调学生在校求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严格按照《学生手册》要求自己的言行,增强纪律意识。学生时代这种守纪意识与职场中的规范意识和社会上的守法思维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可以实现迁移;其次,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专业教师要从岗位的职业纪律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相关岗位的职业准则和纪律规范,并进一步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最后,通过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明确自己“职业人”的角色,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经历生产、管理等流程,体验企业文化,发生人际交往,转换心态,激发工作热情,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
二、合理规划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成为社会道德重要支撑、基础和层面之一。”[2]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彰显了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但技能要发挥到极致,必须以良好的综合素质作为基础,职业道德素质则是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而敬业精神的培养则可以蕴含到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范围中去研究。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学生日常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正面引导,让敬业精神扎根于学生头脑,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习惯。同时,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把敬业精神的培养渗透其中,在加强敬业意识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道德教育和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养成敬业精神。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适当规划:
(一)开展德育教育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时,应该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通过德育教育,引导他们理解将来要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信念,提高职业道德意识,鼓励他们在学好职业技能的同时,关注敬业精神对其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因此,敬业精神教育应该深寓于德育教育之中,并在德育教育中进一步充实敬业精神的教育活动。
(二)做好职业指导
高职院校大都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备受关注,而敬业精神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明显的正相关。为此,首先,要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职场中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这是他们敬业精神的源泉;其次,可以确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至毕业期间都应该重视他们的职业指导工作,学生在此期间可以习得职业适应期应该掌握的各种知识,从而对他们的就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应该多增设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习和锻炼,从而帮助他们养成敬业精神。
(三)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日益关注敬业精神。培养高职学生的敬业精神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关注企业的用人要求,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将更多工作流程中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反映到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融入对职业的追求中,从而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推动作用。
三、设法激发企业的育人意识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部分企业却不重视培养人,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高职学生在这样的企业就职显然没有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前景,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会逐渐被消磨掉,扩展到整个社会,敬业精神的普遍下滑便在所难免了。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过程中,要主动联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对口交流等方式,激发企业在培养人方面的热情和责任意识。学校可以鼓励企业凭借自身企业文化中关于良好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影响和教育学生,同时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在企业的锻炼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体验成长与进步的喜悦中鼓励他们锐意进取,实现人生理想。
四、树立典型,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榜样能释放强烈而持久的正面效应,后进榜样则能产生深刻而有力的助推能量。典型案例能激发学生对敬业精神的认同感,发现典型人物对工作的热爱情怀、光荣的责任与使命意识,感悟因敬业而产生的成就感。高职院校开展敬业精神教育要充分运用典型示范的教育方法,可以凭借典型人物或事件带动敬业精神教育的全面开展。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展现敬业精神的内涵和魅力,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先进典型中把握经验,在后进典型里吸取教训。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及教师可将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学校里的先进事例融入教材或课件之中,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案例为敬业精神教育服务,让学生深切体会敬业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事情,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认可感和归属感。当然,也可以聘请先进典型人物给学生作专题报告,讲他们的心得体会、思想认识和工作情况等,这种示范作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般都会受到学生的喜爱,而反面典型的恰当运用也能给敬业精神的培养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借此常给学生敲响警钟。此外,学校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积极树立学生典型,充分鼓励和肯定学生中的敬业者,发挥他们的感召力,这样,普通学生在成长中有了近距离的比较,就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富有正能量学生的影响,达到“朋辈互动”“见贤思齐”的效果。
五、创设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关键一步是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挖掘社会的现实需求以及自我成长的需要。“只有认识到敬业精神也是个人需要,才会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努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为我们的社会创造更多财富。”[3]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开展参观、考察或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密接触社会,直接到用人单位兼职或实习,在亲身经历和体会中感受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品质,激发他们培养敬业精神的动机。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一开始就处于异常紧密的状态。所以,在学生求学期间,就应该要求他们结合一线工作岗位的要求,努力学好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训练技能、培养敬业精神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习得技能,养成职业责任和吃苦精神。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六、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以正面影響学生
高职院校教师应有崇高的使命和高尚的追求,教师的工作不能以金钱或待遇作为主要衡量方式,应该用较高水准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来评价。然而,现实中却有一部分教师不乐业、不敬业。“许多青年教师在此多重压力下疲于应付,不仅谈不上敬业精神的培养,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和生活倦怠心理。”[4]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和认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养成敬业精神,应该首先关注和重视自身敬业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以下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1)正确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认真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培养乐意为师、勤于为师的执业理念;(2)积极鼓励教师强化职业责任,自觉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学生奉献中展现教师的敬业精神,从而默默地影响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3)规范教师严守职业纪律,教师模范地遵守学校的职业纪律,自觉抵制社会的负面因素和不良风气,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表率作用,会影响到将来学生在职场中的表现;(4)优化教师职业作风,教师的职业作风对学生会产生无形的巨大能量,勤于实践探索、勇于追求真理、善于团结合作、乐于奉献付出等优良作风在影响学生的敬业精神方面都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5)设法帮助教师提高职业技能,可通过组织各类比赛,提升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给学生创造无穷的希望和能量;(6)学校在引进人才时,不能只重视专业能力,要更加重视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在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建设上把好关,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养成敬业精神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学有所效。总之,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做敬业的表率,为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做出积极的行为,千万不能成为学生不思进取、马虎了事等不敬业行为的学习对象。
总之,在年轻学子逐渐缺失敬业精神的时候,社会和用人单位却不断呼唤具有时代气息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在职场中正不断汇聚成非常重要的一股洪流,高职院校理应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1.
[2]徐可国.社会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91.
[3]张韶华.论敬业精神[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370-371.
[4]闫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