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星华传奇上将萧克的家国往事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fe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高行自远,卓然天地间。缅怀萧克将军,其风不忘,其志长享,其节永励,其灵星辰闪耀
  品高行自远,卓然天地间。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一处寓所,采访萧克上将之子武警部队纪委专职委员萧星华少将。进入客厅,装饰极为简朴,淡泊沉静。北面墙壁上挂着萧克上将的照片:着绿军装,配红领章,两道浓眉,一双虎眼,顾盼之间透出英武雄壮的军人之气。落座片刻,萧星华面带笑容从室外走进,显现谦逊祥和的长者风范。访谈中,叙述关于父亲与家风的往事,他兴会频添,话锋雄健。父亲不仅作为战将闻名于世,亦以勤读深思、学识丰厚著称,被誉为“中国的军人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军事教育家和佳篇传世的诗人作家。
  回顾萧克的人生轨迹,记录时代的风貌和为人的风采。他在战争年代的不同时期,均成为同级将领中极年轻的一位:25岁任军长,27岁任红六军团军团长,29岁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30岁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委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中顾委常委等职。萧克心系民生疾苦与国家文明,所言及行卓尔不群、意蕴悠远,在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深受尊敬爱戴。
  征战屡建功勋 治军作风优良
  往事萦怀,青山流水叩心弦。萧克生于湖南嘉禾一户贫苦的书香之家,曾祖父和祖父是贡生,四代人读书、教书。言及父亲幼年的生活情况,萧星华谈道:“父亲从小和家人念诗书、学写毛笔字,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接受新思潮洗礼。上私塾两年后,父亲念不起就给地主割草放牛。由于酷爱学习,他一边放牛一边看书,结果一次牛跑丢了,家人到处寻找总算追回。平时,父亲克服障碍,读书享受其中:别的孩子打闹,他坐在旁边安静学习;晚上见到户外有灯的地方,他便借助光亮阅读。家中长辈在一起诵经讲史,他专注倾听。逢年过节,请长辈写对联的乡亲应接不暇,他就帮助研墨。这些文化活动对父亲的文学爱好产生深远影响。”
  1923年秋,16岁的萧克考上县甲种师范简习所。然而,只坚持一学期,贫穷使他面临辍学困境。他找到校长请求半工半读,像个小杂役般刻蜡板、印讲义忙至深夜,得些酬劳贴补学费。第二学期,通过广泛阅读革命、兵法、文学等书籍,萧克了解到世界的风貌与辽阔。静叙旧忆,萧星华神情怡然:“那时,在广东读大学的堂哥给父亲寄来革命书刊。父亲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现状,只有从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压迫中解放才有出路。后来,得知黄埔军校第四期招生,父亲非常向往。”赶到广州时,黄埔军校招生结束。宪兵教练所第二期正在报名,萧克顺利考上。一段时间后,宪兵教练所归并到黄埔军校。他学习5个多月,有6门课程: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陆军礼节、内务条令和宪兵学。一次,萧克见大队长桌上放着《战术学》、《筑城学》、《交通学》、《兵器学》等书籍,诚心借阅挑灯研习。这些学识在革命生涯中令他得益良多。毕业后,萧克亲历北伐战争。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后经转战,他率部上井冈山编入红四军,历任连长、营长、纵队参谋长、纵队司令员等职。
  1932年10月,萧克调任湘赣红八军军长。1934年7月,他任红六军团军团长。此时,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六军团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8月离开湘赣根据地西征,拉开长征序幕。提及父亲的指挥才能和长征精神,萧星华有感而发:“父亲打仗英勇顽强,身先士卒。长征前,他负伤13次,全身多处留下疤痕。那时医院离得远,父亲负伤能支撑就拄拐走,严重则被抬上担架。只要身体允许,他仍坚持指挥作战。对于长征精神,我想一是信仰可贵,二是不怕牺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支撑,红军难以取胜。得知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大家千辛万苦要去会合,心中有理想之光。”
  不仅骁勇善战、胆略兼备,萧克更是杰出的军事训练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教育家。1950年6月,他成为军委军训部首任部长,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大量开创性工作。1957年11月,任训练总监部部长。1972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萧克为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他把军政大学地处的红山口比作当年抗日军政大学所在的清凉山,赋诗一首:“云山挥别返幽燕,金铎重操育后贤。美玉自来雕作器,英才须以学为先。古稀已近焉知老,前景方长敢著鞭。报国虽期马革裹,红山也是清凉山。”他主持军政大学工作5年,为后来军队拨乱反正和新时期建设培养大批骨干。
  1977年12月,萧克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治委员。工作中,他从不居高臨下,而是听取意见、从善如流。对此,多位军职干部和资深教师深情追忆起那段珍贵时光:萧克院长到军事学院工作初期,由于“文革”破坏和唐山大地震影响,经费紧缺且校舍破烂不堪,学院将解决学员用房摆在最优先位置,先后修建学员楼、教师住房、图书馆,而领导办公室与宿舍则多年未修。萧克院长办公室仅一张写字台、一把椅子和两个单人沙发,均为遗留旧品;室内不铺地毯,未上漆的木条系着日光灯管即作照明。与自身办公条件从简低调不同的是,萧克院长的办公室电话却向全院公开,密切联系师生没有隔阂。
  萧克鄙弃阿谀奉承。一次,领导在会议上表扬学院某部门,该部门随后出简报,说听首长讲话“心里热乎乎”云云。他看后做很长批示,退回简报。学院安装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后,原本在办公室即可查看教室授课情况,但他依然深入一线。萧克推动学院改革开放,注重吸收地方与外军院校教学经验。一次,他率团访问美国和加拿大,有人建议返回时取道香港。他说绕道探亲访友、购物收礼影响不好。“有人说领导多花几个钱有什么,但要知道这会上行下效,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军事学院是训练全军高级指挥干部的,身为院长搞这一套,将败坏军队风气。”
  巨著荣获大奖 倡导求实存真
  久历戎马的革命生涯,构成文学创作的生活基础。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苏区代表会议。会后,萧克在返回途中放眼黄土高原,追思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他想到革命战争规模宏大、情况复杂,一曲曲壮歌、一幕幕悲剧可抒可泣,应记录以激励斗志,于是构思小说《罗霄军》。这年夏天起草于甘肃镇原,至卢沟桥枪声响起,他已试写数章。1938年8月,八路军收复晋西北7城后,部队短暂休整。萧克忙完工作,常是晚间在小桌上借着烛光写至夜深。1939年10月,40万字的长篇小说初稿在宛平县马栏村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部书稿随时局变幻招致横祸。风雨苍黄,时光荏苒。1985年底,萧克从一线离职休养。在不少同志的督促下,他再度修订书稿,书名改为《浴血罗霄》。1988年建军节前夕,这部被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奇书”的作品跨越半世纪风雨终于出版。1991年3月,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对此,萧星华介绍道:“父亲晚年修改《浴血罗霄》时非常专注,有时会和我说些创作心得。这部作品将红军离开根据地后如何打仗、组织后勤、与敌周旋等情况,写得清清楚楚。后来部队回到根据地政委叛逃,父亲说不是每位紅军指挥员都那样坚定。有人讲这怎么能写?但试想革命哪能轻易胜利?事业的最终成功,需要千锤百炼。”
  除《浴血罗霄》获奖外,萧克晚年还带领资深学者完成一件文化大事——筹划出版包括序卷和十典百志共101卷4000余万字的巨著《中华文化通志》。经严格选拔,近200位专家成为书稿百志撰稿人,而各典主编均是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萧克把完成这部巨著当成一场战役指挥,动员多方共同努力。回溯编纂《中华文化通志》的特殊经历,诸多著名学者充满留恋之情:“萧老不是一般的号召,而是身体力行。我们没把他看成高高在上的领导,他是真正很有学问的长者,将我们凝结成团结的队伍。”“百卷大书翻新著述,让人感受最深的是萧老的战略眼光和担当精神,以及坚定而雅量通怀的工作态度。”“萧老的力量并非凭职位决定,而由人格造就。他知人善任,将军与学者,体现美妙结合。”经过8年孜孜不倦的工作,《中华文化通志》于1998年出齐。1999年获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萧克一生服膺真理,晚年致力于历史研究,认为事实是最大的权威:“千言万语概括成一句话,坚持实事求是。为此,第一要充分占有历史资料认真分析,求得正确结论。第二要有秉笔直书精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八轶高龄之年,萧克回到华年工作之地。参观纪念馆时,他仔细查看每件展品。讲解员介绍:“这是阻击敌人时,朱老总用的机关枪。”他问:“朱老总用过?”负责人答听说是的。萧克摇头:“不要说朱老总,就是当时的团长也不大可能抱起机枪和敌人打。”继而,他站在一处图表下看后说:“你们把我当军团长的时间提前一年,给不给补发工资啊?”看完展览,官员提出请首长留下墨宝。萧克沉思良久,说:“墨宝没有,送你们四个大字吧。”随即挥毫写下:“求实存真。”
  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萧克的一身正气和高风亮节,光彩照人。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人们以资历与功勋为他抱不平,他却坦然表示:“那么多战友为新中国诞生壮烈牺牲,我评不评衔,评什么都行。”并讲到一段古人佳话:“东汉开国大将冯异战场屡建奇功,但为人谦和,每到将军聚会论功时都躲到一旁的大树下,从不参与争论,由此被称为‘大树将军’。我们难道还不如古人吗?”此后,置身政治运动旋涡,萧克数度起落。语及父亲经历的人生逆境,萧星华声音平缓:“父亲非常通达乐观,一生认认真真、实事求是,做正确的事业坚定不移,发现谬误不随波逐流。他说想想投身革命事业的战友,牺牲那么多人,都没见到胜利的日子。”
  父子情深义重 家风清正严明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世之质文,随教而变”,说明人的品德和性格养成同所处环境与所受教育关联。萧星华不是家中独子,姐姐早亡,哥哥生于长征中,抗战爆发被日本侵略者发动的鼠疫战夺去生命。他于1939年出生,被母亲抱起就跟着部队走。后来敌人发动残酷的“大扫荡”,父母将他送到太行山里的老乡家,一待三年多。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时至今日,萧星华对幼年生活时光仍然记忆清晰:“当时不要说吃大米白面,就是麸皮和糠都少见,我们就采树叶充饥,榆树叶吃完找杨树、柳树叶。老乡拿大筐装上叶子放到河沟沤几天,快烂时苦涩味冲淡,不中毒后再弄点糠粘到一起,用火一烤或锅一蒸勉强下咽。三岁时环境稍有改善,母亲将我接回。第一次见到父亲时,他非常高兴。此后,部队打仗离开,我又多次被藏于老乡家,隔数月部队回来再接走。”
  1947年,8岁的萧星华无处安心读书。“当时,父亲在前线打仗很难见面。一天,他出发前把一张很大的草纸交到我手里,上面是用正楷写好的三千个常用字,从简单的‘一、二、三、人、手’渐至复杂。父亲告诉我先把这些字学会,以后就能看书。原来,他知道第二天要带兵打仗,通宵熬夜为我写下这些,深深的期许与关爱渗透其中。此后,我天天读写,碰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母亲和部队的叔叔阿姨。上小学时,三年级前的字我都认识,这饱含父亲的心血。我心里总有个信念,只要努力学习纸上的字,等全会时父亲便从前方凯旋。”
  随着胜利进程加速,萧星华的求学环境有所改善。父亲叮嘱他好好练字,做到“四正”——纸正、笔正、身正、心正,这不仅是写字的规矩,更是做人的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亲对他的要求更加严格。“父亲教育说我不比任何人特殊,不要看不起别人。那时上八一学校,没人知道我的父亲是谁。离家远我住校每周回一次,走到家时已经天黑。父亲从不许用专车接送子女。专车不是亲属能坐的,这是家规。一次,我在学校得肺炎,以为是感冒就走回家,结果发烧很厉害。母亲十分心疼,但病好后一切照旧。”
  对待下级和民众,萧克真诚友善。若见家人对工作人员态度不好,他会狠狠批评。他常说一句话:“本是穷人干革命,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大家都一样。”萧克的宅院从1950年代初住进,1976年地震后外墙裂缝,屋顶漏雨。房管部门检查,认为必须翻修。萧克却说:“学院调来的教员住房未解决前,不能修我的寓所。”就这样,直到1980年才简修一次,但以后又出问题。上级再度建议修缮房屋,他不同意:“百姓住房很挤,我们住这么好干什么。倘若常对下级讲保持艰苦奋斗作风,自己不执行岂不言行不一,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小天地。”
  风云岁月的磨砺与广袤天地的锻炼,使萧星华的性格淡泊平和,意志坚忍不拔。因受政治气候影响,读书、下放、当兵,他历尽坎坷。“文革”中与全家分离,他来到湖南洞庭湖农场。谈起当时的经历,萧星华朴实无华:“我在北大学哲学,毕业后到洞庭湖农场干活数年,生活艰苦。我们按照连排班编制,围堤造出五万亩地。南方的湖到旱季水面降低,我们抢修大堤,那时没拖拉机、挖土机,就用肩背人担。尽管我的身体素质不错,但持续多日扁担挑下来肩膀红肿,疼得厉害也得忍住继续干活。夜里哨声一响,我们要迅速起床。团里说凌晨五点起,到营里就是四点半,而连里表态要四点。最紧张时,洪水将至各连负责一段,堤长得快需果断处理,我们日以继夜加固堤坝,最终忙完很晚才打着灯回来。此后,我们便开荒种地、喂猪养鱼。”
  心收静里寻真义,眼放长空得大观。萧星华在武警部队任师级干部时,部队司令、政委来看望萧克,说:“萧星华干得很好。”萧克脸一沉:“什么很好,仗也没打过,他有多少经验,他要好好学习。”提及这段往事,萧星华眼眸晶莹:“父亲对我们说在外面要靠自己尽力做好,他非常反感以权谋私,认为靠铺路升官发财十分可耻。我的小儿子当年参军,体重差一斤,我们想想还是算了,不能破坏规矩。父亲一生多彩传奇,不仅文德武功取得成就,更能智慧地看待世事,让他在时局风雨幻化时保持清正风骨,功过毁誉错乱时淡泊平静。父亲用非凡人格教育、感染我们,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时光拂过尘世,检阅万物。2008年10月24日,102岁的萧克将军在北京逝世,数千民众前往八宝山送别。萧星华手捧父亲的遗像照片庄重前行,悲伤不已。民众作挽联悼念:“载仁而行,抱义而处,武略文韬,沙场百战,功勋真卓著;博学不穷,笃学不倦,刚毅中正,教鞭长挥,亲民是楷模。”
  “若无星火燎原野,哪有朝阳耀九州。我乃幸存千百一,来歌不朽慰同俦。”萧克当年写下的诗句凝练、深沉,令人浮想联翩。无论金戈铁马、披荆斩棘,还是著书立说、求实存真,他义无反顾、意气风发。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影皆尽情。对于父亲,萧星华将深爱长存心间。每每翻阅文集画册,看着父亲极具军人特征和文人风采的影像资料,内在的情感溢于言表。辞行时,他坚持走出庭院将记者送至大门外,微笑着握手道别。这份待人的朴实真诚,颇有其父厚重之德。英杰萃止,恭疏短引,大江东去,万里驰张。缅怀萧克将军,其风不忘,其志长享,其节永励,其灵星辰闪耀。
  责任编辑 余玮
其他文献
湖南省祁东县启航学校日前在官家嘴镇主办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大型新春联欢活动,一万多名返乡民工家长、正在度寒假的学子以及各界爱心人士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个小镇,也把主办活动的启航学校创始人、30岁出头的年轻博士陈亮伟推向舆论的前台。  1982年10月,陈亮伟出生于湖南祁东白地市镇洪塘冲村的普通农民家庭。在他成长的人生轨迹里,有过餐飲、自行车连锁、书店经营等种种经历,艰辛让农家少年提前当家,也更
期刊
日前,中國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6-201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在各大行业发展相对放缓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旅游人次、收入、投资均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业态空前丰富,创新边界空间不断扩张。
期刊
1958年6月3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条例规定,全国农业税的平均税率为常年产量的15.5%。  1983年开始 除农业税外,国务院还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决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年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  1994年1月30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凡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农业税的
期刊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到统筹新农村建设……每一年新春之际,中央“一号文件”都如约而至,都关乎“三农”,至今已连续16年。这些权威发布,都像是在春耕备耕前,给广大农民的一份厚礼,也如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很多村干部和农民,都是兜里揣着“一号文件”走向田间地头开始新一年劳作的。  1982年,中央發布第一个“一号文件”。此后连续五年发出涉农“一号文件”,重点解决
期刊
1月18日上午,北京市公安局環境食品药品和旅游安全保卫总队(简称:环食药旅安保总队)揭牌成立。环食药旅安保总队副总队长蓝洋介绍,总队主要职责包括负责打击查处涉及环境、食品药品和旅游等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参与配合市级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组织的联合执法,提供执法保障。这是全国第一支涉及环境食品药品旅游四方面的综合执法队伍。
期刊
1月18日晚,美中企业总商会在美国马里兰州举行成立大会。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李克新出席并致辞,中美两国各界官员、商团、侨团侨领和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活动。李克新在致辞中表示,总商会的成立恰逢其时。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加强两国企业界,特别是中小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提升務实合作水平。总商会总会长林明华表示,美中企业总商会是一个非营利性质的民间社团组织
期刊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温世宽没有忘记是党的好政策给自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就是人民的靠山。他不忘初心,热心公益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心系扶贫事业,关注时事政治,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讲话精神付诸实践,全国青联委员、内蒙古万融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温世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政府眼中,他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持续创业者”;在公益机构眼中,他是乐善好施的“公
期刊
不能把精准扶贫简单地当成工作和任务,要有情怀,有信念,有担当。既要务实用心做好小事,也要勇于创新做成大事  2016年9月10日,晨雾尚未散去,新疆和田县夏合勒克村巴亚万农产品农民专卖电商平台的阿卜杜热合曼·阿卜杜艾尼家的院子里已经热闹起来。全国金融青联精准扶贫小组第二组的委员们来这里调研,希望为这片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维吾尔族村落脱贫致富做些什么。  今年新产的纸皮核桃已经晾晒好,摊放在场院里,
期刊
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群团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各族各界优秀青年代表人士,尤其是学有所长的青年科技人才,如何将自己所学与社会实践、基层需求相结合起来,如何在党中央号召的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励着一批批优秀青年人不断探索,勇于实践。  2017年岁首之际,在白雪皑皑的大美东北——吉林省农安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开展的“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团——聚焦脱贫、共促振兴主
期刊
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李殿仁说,这五个字即“为将五德”,内涵相当丰富,要求也相当高  虽未着戎装,但依然不失英武。对面的李殿仁中将,一句朴素的言语道出了肺腑心声,也展现出将军的平民本色:“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最不能容忍瞧不起农民的言行;我当过生产队长,我最惦记大田里的收成。”  边交流,边品茶,感受李殿仁的智慧人生。智慧从哪里来?生活教给我们许多,一本好书同样让我们受益终生。因为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