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切哲学家的使命都是在与“绝对”进行交流,一切哲学的探索都是指向了“绝对”并紧密地围绕,“绝对”而延展开的,所不同的是各自的角度不同而已。达到“绝对”的层次,就得通过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进行思辨和反思。黑格尔所谓的“绝对”就是要用概念来表达,而不是用一些其它的东西来表达。“绝对”是一切哲学思维要去永远的无限接近的对象,“绝对”是一切哲学对象的核心,本身包含有无限本质规定性。初学黑格尔哲学者可以此作为入门的指引,以至于能够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内涵。
关键词: 黑格尔哲学 “绝对”概念 存在
一、“绝对”在哲学史中的发展
一切哲学家的使命都是在与“绝对”进行交流,一切哲学的探索都是指向了“绝对”并紧密地围绕“绝对”而延展开的,所不同的是各自的角度而已。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非常深刻,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黑格尔是辩证思想的大师,他和他的思想应该受到辩证地思考和对待。黑格尔是一位体系哲学家,但与其他体系哲学家不同的是,他的体系是一个异质性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同质性的体系。也就是说,他的体系本身是一个辩证的结构,充满着内在的张力。每一种观点只有与它所对立的观点结合在一起考虑,才能真正被把握。每一个观点本身也包含着自身异化和否定的因素。在此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黑格尔哲学的“绝对”过程中的一些体验。
1.参考文本中对于“存在”的认识
对存在本身的发问真正肇端于希腊人[1],不过什么是“存在者整体”在哲学史上历来存在分歧。我认为,这种发问始源于爱菲斯学派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是他最早使用“Iogos”这一概念来表述存在的真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关于绝对的不同界定。在《哲学史讲演录》里,黑格尔说:“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哲学的理念第一次以它的思辨形式出现了……像在茫茫大海里航行,这里我们看见了陆地;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
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无论巴门尼德对“存在”的发问,或亚里士多德对“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发问,在本质就是一个“存在是什么”的逻辑思辨。同样,海德格尔也认为“Iogos”的原始本质,也就是要对于存在本质之思,即思维存在的真理之思。什么才是存在的真理?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赫拉克利特“逻辑原理”章中指出:“这个勇敢的精神第一次说出了这样深刻的话:‘有不比无多’,它是同样的少,或者,‘有与无是同样的’,本质是变。真理只有被认作对立物的统一;我们见到在爱利亚派那里的抽象理智:惟有‘有’存在。”
用我们的话来表达赫拉克利特的意思应是:“绝对”是有与无的统一。可以说,整个哲学史就是对“绝对”进行不同的领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界定展开的历史。
2.黑格尔对哲学史的兼收并蓄
古代一些哲学家把个别事物作为实体,柏拉图把“理念”作为“实体”。近代哲学家霍布斯、笛卡尔、洛克和斯宾诺莎也在对“实体”的研究上建立了各自的哲学体系。在这些哲学体系中黑格尔研究了斯宾诺莎后,吸收了他的一些思想,因为斯宾诺莎彻底地确立了“实体”的唯一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实体,其中两种是物理的,一种是不动的。”[2]黑格尔认为这是不完善的,完善的哲学体系必须确立一个最高的原则,达到“实体”的唯一性(实体的唯一性就是最终的唯一的本体)。斯宾诺莎的“实体”是“自因”。我认为它的本质就包含着存在,又或者说是它的本性中只能设想为存在着的。斯宾诺莎的“实体”是自己决定自己、自己产生自己的唯一的实体。这启发和引导了黑格尔,黑格尔“绝对”中包含的——自在自为、自己产生自己、自身运动发展的思辨观就由此产生。
斯宾诺莎的“实体”观念中还包含了“规定即否定”的辩证观念。黑格尔吸收这个辩证观念,使它变成了“绝对精神”的“内在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之所以能够建构,还由于黑格尔把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引入了“实体”,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所以,马克思在评述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部构成时说: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语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统一,即绝对精神。由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与斯宾诺莎的“实体”的统一就使黑格尔哲学变成了一种绝对精神的“自身运动”、“自身发展”的发展观。这是因为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他的自我在自身内就包含自身的区别,包含对立物。这种由对立物产生的能动作用在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主体”转化为“客体”,自我意识“必须表明宇宙的一切内容都是自我的产物”,这样,“自我就把自己与思维的简单性区别开来……”[3]
“客体”转化为“主体”,凡是自在的东西必定要成为“为人”的对象——必定要进入人的意识,因而成为“为人”的存在,“这就等于说,这个自在的东西必须使自我意识与它自己合而为一”[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转化,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同一、对立统一。黑格尔又进一步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和对立统一描述为一部漫长的意识形态形成史。黑格尔说:“意识在这条道路上所经历的那一系列形态就是意识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5]
二、黑格尔哲学范畴中“绝对”的内涵
如果仅仅依靠人的感性、知觉、经验是无法认识到、把握到“绝对”的,我们所能把握到的只是靠感性、知觉、经验得来的能力,我们理性所把握到的“绝对”又是多么的不可靠,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概念、范畴和各种思维规律的逻辑思辨,就是现实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规律的客观进展。黑格尔认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所运用的“逻辑”,是一种在本质上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辩证逻辑”,只有辩证逻辑才能够摄取、构成、总汇思维各种规定的来源、生成,展示现实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只有他的“绝对”才能揭示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由“有限”达到“无限”。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把意识提到科学的高度,证实了意识可以把握实在,用几百个概念、范畴和各种思维规律结合成体系,构造《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从而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而形而上学要成为科学,又必须进一步摆脱近代哲学初始的意识与物质的抽象对立,超越笛卡尔的二元论、康德的“先验幻象”和霍布斯等人的片面的唯物论,使存在作为被意识到的存在,纯粹概念自身的反转就是真实的存在。黑格尔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逻辑学》中,他说:“思想将在抽象物中和在通过没有感性底基的概念的前进活动中安居习处,它将成为一种不自觉的力量,这种力量把各种知识和科学的其他多样性纳入理性的形式中,从本质方面来掌握并把住这种多样性,剥掉外在的东西,并以这种方式从其中抽出逻辑的东西,——或者同样也可以说,把从前学得的逻辑的东西的抽象基础,用全部真理的内含充实起来,给与这个内容以一个共相的价值,这个共相不再是与其它特殊物并立的一个特殊物,而是统摄了这一切,并且是这一切的本质,是绝对。”
他的意思即是向我们讲明他的“绝对”可以把握整个世界,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认识到所有的一切。黑格尔承接了近代科学的知性,并向理性知识伸展,在他看来,理性知识的对象不是抽象的形式,不是绝对的抽象规定性,而是“绝对”是关于“绝对”的具体真理和现实知识,包括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知识。他进一步说明什么是“绝对”,以及如何获得关于“绝对”的具体知识的问题。
但是,要对“绝对”进行系统的描述,我们会遇到一个矛盾,为了认识“绝对”显示的现象,我们需要先设定一个标准,用来衡量、选择、排列各种各样的思想材料,但在全面认识“绝对”之前,任何标准都是片面的和任意的,因为都还没证明自己是本质或自在的东西,这就是一个矛盾。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黑格尔说:“意识自身给它自己提供标准,因此,考察研究就成了意识与它自身的一种比较。”“意识”指概念,而“意识自身”指“绝对”显示的内容,被当作“存在物或对象”;“意识与它自身的一种比较”就是“看概念是否符合于对象”。康德把概念与对象的关系当作“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他提出“哥白尼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让对象适合与概念,而不是让概念适合于对象”。
可以想到在黑格尔看来,“概念和对象、规定性和被规定的东西都已经固有的存在于意识自身之内”,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分离,也就没有“客观”能否适合于“主观”的问题。这是因为,“绝对”在运动之中,它显示的意识内容也在变化,所以经常要用概念与变化的对象相比较,我在这看到了黑格尔和康德的差别。首先,康德的“概念”和“对象”都是静止不变的,对象永远的是要去适合概念的;黑格尔的“概念”和“对象”的适合却是在不断地“比对”中达到动态平衡,从适合到不适合,再到适合,如此循环。其次,康德强调对象适合于概念,反之则不然;黑格尔则认为适合是双向的,对象的改变引起概念的改变,概念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对象的改变。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表述了自己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对“绝对”作出进一步的阐述,即“实体就是主体”。他认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绝对”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第一节“绝对即主体的概念”中包含经常被我们引用的黑格尔命题,像“实体就是主体”、“真理是全体”。但我们应该注意到,黑格尔是在上帝是唯一的实体,以及真理是上帝的自我展开的神学背景中阐释他的思想的。上帝这个唯一的实体首先是活动的主体、生活的主体。上帝或“绝对”要实现自身,就需要“中间者”,就要“否定”自身,“异化”为他物,并在扬弃中间者的过程中克服异化,返回到原初的自身。这是“有目的的理性行动”、“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的“一个圆圈”,真理存在于这个圆圈的全过程。“实体”就是“自在”,当他把所有的“他在”都变成自身的存在的环节,实体就成为“自为”的主体,“绝对”就成为自在自为的存在。[6]
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和基础的“绝对理念”,既是实体又是主体,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通过自我运动而辩证地发展的。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无非是“绝对理念”的自我展开和不断发展的产物。无论是从时间上或是从逻辑上说,都是理念、精神在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则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这一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的描述,它从精神、纯思维开始,经过自身发展而转化为物质世界、存在,然后又回到精神、思维。与此相应,黑格尔的体系包含“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论述了精神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逻辑学”是哲学知识或科学本身,是研究绝对理念本身的发展的,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真正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则是“应用逻辑学”。在逻辑阶段,自然界和人类都还没有出现,“绝对理念”只是作为抽象的纯思维、纯概念而存在和发展着,它的自我运动表现为一个概念、范畴向另一个概念、范畴的过渡和转化,从“有”经过“本质”而达到“概念”。到自然阶段,“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采取了感性事物的形式,依次经过“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最后出现了人,于是就进入了精神阶段。在自然中,精神堕落为物质,“绝对观念”处于同自己格格不入的外在的形式下。由于人的出现,“绝对观念”才重新以适合于自身的精神形式表现出来。精神阶段也分为三个小阶段:“主观精神”指的是个人意识;“客观精神”是指社会意识,包括法律、道德、伦理;“绝对精神”则是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最后彻底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而展现的全部丰富内容原来只是精神自身的产物。黑格尔用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建立的这个庞大的体系,把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各种形态都包括在内,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主体建立客体而又把客体据为己有的过程。
三、结语
我们人(主体)并不能够一下子就抓住“绝对”,是要从小范围、零碎的事物开始认识,再逐渐扩大,逐渐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黑格尔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缺乏思辨和反思,大多停留在肤浅和表面的层次,很难上升到抽象和理论的高度从而得出概念的普遍性,用于进行全面的思辨和反思,在反思方面更是比西方人落后了太多。
所以要把握“绝对”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只是我们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还是整个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最后才达到那个最高点,即“绝对”,那是关于具体事物存在本质原因的存在。而我们要达到“绝对”的层次,就得通过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意识的哲学发展史进行思辨和反思,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对前人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辨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只要认识到前人所留下的结果,也要学会前人的思辨和反思的各种原则和方法,才有可能去超越前人,在人类历史的阶梯上达到一个又一个高点。
“绝对”亦即真理,真理是系统的、完整的,它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系统的、科学的。黑格尔所谓的“绝对”就是要用概念来表达,而不是用一些其它的东西来表达。“绝对”是一切哲学思维永远的无限接近的对象,是一切哲学对象的核心,本身包含有无限本质规定性。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5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55.
[6]赵敦华.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黑格尔哲学 “绝对”概念 存在
一、“绝对”在哲学史中的发展
一切哲学家的使命都是在与“绝对”进行交流,一切哲学的探索都是指向了“绝对”并紧密地围绕“绝对”而延展开的,所不同的是各自的角度而已。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非常深刻,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黑格尔是辩证思想的大师,他和他的思想应该受到辩证地思考和对待。黑格尔是一位体系哲学家,但与其他体系哲学家不同的是,他的体系是一个异质性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同质性的体系。也就是说,他的体系本身是一个辩证的结构,充满着内在的张力。每一种观点只有与它所对立的观点结合在一起考虑,才能真正被把握。每一个观点本身也包含着自身异化和否定的因素。在此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黑格尔哲学的“绝对”过程中的一些体验。
1.参考文本中对于“存在”的认识
对存在本身的发问真正肇端于希腊人[1],不过什么是“存在者整体”在哲学史上历来存在分歧。我认为,这种发问始源于爱菲斯学派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是他最早使用“Iogos”这一概念来表述存在的真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关于绝对的不同界定。在《哲学史讲演录》里,黑格尔说:“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哲学的理念第一次以它的思辨形式出现了……像在茫茫大海里航行,这里我们看见了陆地;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
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无论巴门尼德对“存在”的发问,或亚里士多德对“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发问,在本质就是一个“存在是什么”的逻辑思辨。同样,海德格尔也认为“Iogos”的原始本质,也就是要对于存在本质之思,即思维存在的真理之思。什么才是存在的真理?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赫拉克利特“逻辑原理”章中指出:“这个勇敢的精神第一次说出了这样深刻的话:‘有不比无多’,它是同样的少,或者,‘有与无是同样的’,本质是变。真理只有被认作对立物的统一;我们见到在爱利亚派那里的抽象理智:惟有‘有’存在。”
用我们的话来表达赫拉克利特的意思应是:“绝对”是有与无的统一。可以说,整个哲学史就是对“绝对”进行不同的领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界定展开的历史。
2.黑格尔对哲学史的兼收并蓄
古代一些哲学家把个别事物作为实体,柏拉图把“理念”作为“实体”。近代哲学家霍布斯、笛卡尔、洛克和斯宾诺莎也在对“实体”的研究上建立了各自的哲学体系。在这些哲学体系中黑格尔研究了斯宾诺莎后,吸收了他的一些思想,因为斯宾诺莎彻底地确立了“实体”的唯一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实体,其中两种是物理的,一种是不动的。”[2]黑格尔认为这是不完善的,完善的哲学体系必须确立一个最高的原则,达到“实体”的唯一性(实体的唯一性就是最终的唯一的本体)。斯宾诺莎的“实体”是“自因”。我认为它的本质就包含着存在,又或者说是它的本性中只能设想为存在着的。斯宾诺莎的“实体”是自己决定自己、自己产生自己的唯一的实体。这启发和引导了黑格尔,黑格尔“绝对”中包含的——自在自为、自己产生自己、自身运动发展的思辨观就由此产生。
斯宾诺莎的“实体”观念中还包含了“规定即否定”的辩证观念。黑格尔吸收这个辩证观念,使它变成了“绝对精神”的“内在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之所以能够建构,还由于黑格尔把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引入了“实体”,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所以,马克思在评述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部构成时说: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语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统一,即绝对精神。由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与斯宾诺莎的“实体”的统一就使黑格尔哲学变成了一种绝对精神的“自身运动”、“自身发展”的发展观。这是因为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他的自我在自身内就包含自身的区别,包含对立物。这种由对立物产生的能动作用在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主体”转化为“客体”,自我意识“必须表明宇宙的一切内容都是自我的产物”,这样,“自我就把自己与思维的简单性区别开来……”[3]
“客体”转化为“主体”,凡是自在的东西必定要成为“为人”的对象——必定要进入人的意识,因而成为“为人”的存在,“这就等于说,这个自在的东西必须使自我意识与它自己合而为一”[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转化,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同一、对立统一。黑格尔又进一步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和对立统一描述为一部漫长的意识形态形成史。黑格尔说:“意识在这条道路上所经历的那一系列形态就是意识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5]
二、黑格尔哲学范畴中“绝对”的内涵
如果仅仅依靠人的感性、知觉、经验是无法认识到、把握到“绝对”的,我们所能把握到的只是靠感性、知觉、经验得来的能力,我们理性所把握到的“绝对”又是多么的不可靠,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概念、范畴和各种思维规律的逻辑思辨,就是现实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规律的客观进展。黑格尔认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所运用的“逻辑”,是一种在本质上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辩证逻辑”,只有辩证逻辑才能够摄取、构成、总汇思维各种规定的来源、生成,展示现实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只有他的“绝对”才能揭示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由“有限”达到“无限”。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把意识提到科学的高度,证实了意识可以把握实在,用几百个概念、范畴和各种思维规律结合成体系,构造《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从而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而形而上学要成为科学,又必须进一步摆脱近代哲学初始的意识与物质的抽象对立,超越笛卡尔的二元论、康德的“先验幻象”和霍布斯等人的片面的唯物论,使存在作为被意识到的存在,纯粹概念自身的反转就是真实的存在。黑格尔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逻辑学》中,他说:“思想将在抽象物中和在通过没有感性底基的概念的前进活动中安居习处,它将成为一种不自觉的力量,这种力量把各种知识和科学的其他多样性纳入理性的形式中,从本质方面来掌握并把住这种多样性,剥掉外在的东西,并以这种方式从其中抽出逻辑的东西,——或者同样也可以说,把从前学得的逻辑的东西的抽象基础,用全部真理的内含充实起来,给与这个内容以一个共相的价值,这个共相不再是与其它特殊物并立的一个特殊物,而是统摄了这一切,并且是这一切的本质,是绝对。”
他的意思即是向我们讲明他的“绝对”可以把握整个世界,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认识到所有的一切。黑格尔承接了近代科学的知性,并向理性知识伸展,在他看来,理性知识的对象不是抽象的形式,不是绝对的抽象规定性,而是“绝对”是关于“绝对”的具体真理和现实知识,包括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知识。他进一步说明什么是“绝对”,以及如何获得关于“绝对”的具体知识的问题。
但是,要对“绝对”进行系统的描述,我们会遇到一个矛盾,为了认识“绝对”显示的现象,我们需要先设定一个标准,用来衡量、选择、排列各种各样的思想材料,但在全面认识“绝对”之前,任何标准都是片面的和任意的,因为都还没证明自己是本质或自在的东西,这就是一个矛盾。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黑格尔说:“意识自身给它自己提供标准,因此,考察研究就成了意识与它自身的一种比较。”“意识”指概念,而“意识自身”指“绝对”显示的内容,被当作“存在物或对象”;“意识与它自身的一种比较”就是“看概念是否符合于对象”。康德把概念与对象的关系当作“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他提出“哥白尼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让对象适合与概念,而不是让概念适合于对象”。
可以想到在黑格尔看来,“概念和对象、规定性和被规定的东西都已经固有的存在于意识自身之内”,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分离,也就没有“客观”能否适合于“主观”的问题。这是因为,“绝对”在运动之中,它显示的意识内容也在变化,所以经常要用概念与变化的对象相比较,我在这看到了黑格尔和康德的差别。首先,康德的“概念”和“对象”都是静止不变的,对象永远的是要去适合概念的;黑格尔的“概念”和“对象”的适合却是在不断地“比对”中达到动态平衡,从适合到不适合,再到适合,如此循环。其次,康德强调对象适合于概念,反之则不然;黑格尔则认为适合是双向的,对象的改变引起概念的改变,概念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对象的改变。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表述了自己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对“绝对”作出进一步的阐述,即“实体就是主体”。他认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绝对”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第一节“绝对即主体的概念”中包含经常被我们引用的黑格尔命题,像“实体就是主体”、“真理是全体”。但我们应该注意到,黑格尔是在上帝是唯一的实体,以及真理是上帝的自我展开的神学背景中阐释他的思想的。上帝这个唯一的实体首先是活动的主体、生活的主体。上帝或“绝对”要实现自身,就需要“中间者”,就要“否定”自身,“异化”为他物,并在扬弃中间者的过程中克服异化,返回到原初的自身。这是“有目的的理性行动”、“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的“一个圆圈”,真理存在于这个圆圈的全过程。“实体”就是“自在”,当他把所有的“他在”都变成自身的存在的环节,实体就成为“自为”的主体,“绝对”就成为自在自为的存在。[6]
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和基础的“绝对理念”,既是实体又是主体,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通过自我运动而辩证地发展的。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无非是“绝对理念”的自我展开和不断发展的产物。无论是从时间上或是从逻辑上说,都是理念、精神在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则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这一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的描述,它从精神、纯思维开始,经过自身发展而转化为物质世界、存在,然后又回到精神、思维。与此相应,黑格尔的体系包含“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论述了精神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逻辑学”是哲学知识或科学本身,是研究绝对理念本身的发展的,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真正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则是“应用逻辑学”。在逻辑阶段,自然界和人类都还没有出现,“绝对理念”只是作为抽象的纯思维、纯概念而存在和发展着,它的自我运动表现为一个概念、范畴向另一个概念、范畴的过渡和转化,从“有”经过“本质”而达到“概念”。到自然阶段,“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采取了感性事物的形式,依次经过“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最后出现了人,于是就进入了精神阶段。在自然中,精神堕落为物质,“绝对观念”处于同自己格格不入的外在的形式下。由于人的出现,“绝对观念”才重新以适合于自身的精神形式表现出来。精神阶段也分为三个小阶段:“主观精神”指的是个人意识;“客观精神”是指社会意识,包括法律、道德、伦理;“绝对精神”则是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最后彻底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而展现的全部丰富内容原来只是精神自身的产物。黑格尔用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建立的这个庞大的体系,把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各种形态都包括在内,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主体建立客体而又把客体据为己有的过程。
三、结语
我们人(主体)并不能够一下子就抓住“绝对”,是要从小范围、零碎的事物开始认识,再逐渐扩大,逐渐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黑格尔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缺乏思辨和反思,大多停留在肤浅和表面的层次,很难上升到抽象和理论的高度从而得出概念的普遍性,用于进行全面的思辨和反思,在反思方面更是比西方人落后了太多。
所以要把握“绝对”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只是我们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还是整个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最后才达到那个最高点,即“绝对”,那是关于具体事物存在本质原因的存在。而我们要达到“绝对”的层次,就得通过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意识的哲学发展史进行思辨和反思,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对前人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辨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只要认识到前人所留下的结果,也要学会前人的思辨和反思的各种原则和方法,才有可能去超越前人,在人类历史的阶梯上达到一个又一个高点。
“绝对”亦即真理,真理是系统的、完整的,它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系统的、科学的。黑格尔所谓的“绝对”就是要用概念来表达,而不是用一些其它的东西来表达。“绝对”是一切哲学思维永远的无限接近的对象,是一切哲学对象的核心,本身包含有无限本质规定性。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5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55.
[6]赵敦华.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