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光温室、大棚等大型保护设施从上世纪70年代推广到现在已有30年的历史。由于广大科技人员和生产者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总结,使其逐步走向成熟。
1 目前蔬菜棚室生产的发展趋向
1.1 温室的结构进一步完善合理
温室的墙体由过去的50~100 cm增加到墙基宽400~450cm、上部宽100~150 cm;裁培床低于地面100 cm左右;加大了温室的内跨度,由600~700 cm增至900~1 000 cm增加了温室长度,由50m增至100m左右;加强了前屋面夜间覆盖物草苫的厚度,要求草苫重4~5 kg/m2。这种厚墙体、大跨度、大容积、入地深的温室是广大生产者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一种实用型温室。它强调了温室的防寒、保温和蓄热性,从而使温室的性能大大提高,在严冬季节真正实现了“夏菜冬种”保安全的目标。
1.2 大棚的内覆盖层数在增加
利用轻质薄膜(一般用0.02 mm厚的薄膜)在棚室进行2-4层的覆盖,投资少,效果好。一般比单层膜覆盖可提早7~10d(天)栽茁。
1.3 品种在不断更新
过去强调利用早熟品种达到早上市多卖钱的目的,目前由于棚室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保温、防寒性能的加强,品种选择上逐渐向长势强、抗病、产量高、外观商品性好的中晚熟品种发展进行长季节栽培。
1.4 育苗、栽培技术在不断规范化
育苗工厂不断增多。一些先进的莱区已逐渐向“种菜的不育苗(买苗)、育苗的(专业化生产)不种菜”上发展。工厂化育苗达到了壮苗标准,保证了幼苗质量。施肥、浇水等主要技术环节也逐步向更合理、更规范方向发展。那种施肥“一炮轰”、浇水“大水漫”的习惯也在不断改变。
1.5 病虫害的控制已有较成熟的经验,不再成为影响生产的主要障碍
采用生物菌肥进行病虫害防治,达到了“以菌抑菌、以菌治虫”的目的。尤其是对一些土传病害以往多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生物菌肥介入后不但效果好,成本低,也减轻了生产过程中对土壤和产品的污染。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产量和效益日益提高。这无疑是广大生产者和科技工作者在生产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逐步深化而取得的。但就今后保护地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笔者认为应该是“稳定面积,提高(改进)技术,面向市场,注重效益”。在提高效益上,既要开源,更要注重节流。要想方设法减少用工投入,节省成本开支,尤其是在减轻劳动负荷上。在这方面只要突破传统的操作方式,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2 棚室生产管理中需改进的几个方面
在目前棚室蔬菜生产中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在几项日常管理的常规操作技术上,多数人仍沿用30年前的老方法,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用工投入成本加大。具体表现在人工翻地、拉苫、喷药、灌水等4个方面。
人们常说:“1亩园10亩田”。它包古效益和用工两个层面。目前农民种地是不考虑用工投资的,也就是从来没把用工算在成本投入中。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价值也在不断攀升。按目前水平计算,1个劳力平均管理667m2黄瓜或番茄棚室,以每年300个劳动日计(连同育苗用工),每个劳动日20元,全年工资支出约6 000元,而目前667m2棚室多数地方全年两茬收入在1.0~1.5万元。肥料、棚膜、农药、种子、水电等投入占总收入的1/3~1/4,表面看667m2收入颇丰,若再扣除工时费也就所剩无几了。种菜没有打工挣钱多,也是促使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的1个诱因吧。
要想进一步提高种菜效益,除要钻研技术、把握市场动向外,减少用工、提高效率是今后需特别注重的问题。种菜一般来说是项轻活,但有几项费工费时的重体力劳动目前仍是沿袭传统方法进行操作。具体以下几个方面需积极大力推行:
2.1 微耕型农机具的应用应大力推行
在空间狭窄的棚室内耕耙、中耕、除草、开淘等农事操作,目前多数还是依靠1把铁铣、1张锄的人工操作,这是一项重体力活且效率很低,一般1人1 d翻不了多少地。即使中型机械进入棚室犁耙,在低矮的空间会有1/4的面积无法顾及,仍需靠人翻。若用微型旋耕机,可耕宽80~100 cm、耕深20 cm,耕耙667m2地只需不到1 h(小时),耗油量700~800g,效率大大提高。尤其在棚室边角处中型农机具无法触及的地方,微型机都可光顾到。旋耕后的土壤基本保持平整,不像中型农机具耕后会留下深沟,还需投工进一步整平。另外,微型机还配有开沟器、中耕器、深耕犁等,可根据不同用途更换使用。笔者试验中使用的微耕机净重只有40 kg,长×宽×高=1 290 mm×500mm×980 mm,机身轻巧,使用灵便。
2.2 利用机械卷苫代替人工拉苫
草苫是棚室必备的防寒保温设备,1座9m跨度、50m长的温室需10m长、1.2 m宽的草苫50条,每条重近50 kg。2人拉开苫约需0.5 h,放苫卫需20min(分钟),每天1座温室拉、放苫时间近1 h。如果雨雪浸湿草苫,草苫的重量会成倍增加,拉苫是个极艰苦的重体力活。人工拉、放苫由于耗时长,且几座温室有先后差别,不能同时拉开见光、放下保温,致使温室早晨缩短了见光时间,下午延谩了最佳保温效果。著采用机械卷苫,几座温室前后相差仅1min启动,9m宽的温室各约8 min即可完成卷、放操作,1个人可照顾几座温室,省时、省工,且每天可增加1 h的见光时间。
2.3 改进浇水方式
漫灌是传统的浇水方式,俗称“浇地”。它不是根据植株不同生育期需水量的大小供给水分,是在“浇地不是在浇根”。这种浇地方式极浪费水,同时它的最大危害是“水大伤根”毁苗,尤其在冬春低温季节保护地内大水漫灌更不可取。
滴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水方式。它可以滴滴人土滋润植物根系,由于土壤没有受到漫灌水给予的重复性重力冲压,所以滴灌可以保持土层的疏松,表层也不会板结。目前国内几个厂家生产的滴灌管的耐老化问题、异物的堵塞问题也基本解决,而且配有虹吸式施肥器,可在浇水时溶人冲施肥,基本上实现了“肥水一体化”。滴灌可以根据蔬菜不同时期的需水最通过时间加以控制,既减少了水的浪费,叉体现了浇根而不是浇地的新理念,也省去了浇水用工。
2.4 喷药也要向动力化方向发展
背负式喷雾器已经沿用了数10年,到目前仍然是菜田防病治虫的主要武器。试想1个重约15 k的药液筒背在后背数个小时,是个多么沉重的包袱。笔者曾观察,约1人高的黄瓜棵667 m2需8~10筒药液(约100kg),每筒喷完需0.5h。也就是667m2土地1个人需耗时4~5 h。如果采用高压喷雾器,它的射程可达10m,更重要的是由于压力大,药液的雾化程度好,药液弥散飘移在株间最终落在叶片的正反面。据笔者观察,叶片两面着药比较均匀,覆盖面大,保护作用强,施药效果明显高于背负式喷雾器。高压喷雾器因压力大、射程远,可以站在走道上即可完成作业,无需进人行间。完成667m2喷药,只需0.5 h,耗时是背负式喷雾器的1/8~1/10。
1 目前蔬菜棚室生产的发展趋向
1.1 温室的结构进一步完善合理
温室的墙体由过去的50~100 cm增加到墙基宽400~450cm、上部宽100~150 cm;裁培床低于地面100 cm左右;加大了温室的内跨度,由600~700 cm增至900~1 000 cm增加了温室长度,由50m增至100m左右;加强了前屋面夜间覆盖物草苫的厚度,要求草苫重4~5 kg/m2。这种厚墙体、大跨度、大容积、入地深的温室是广大生产者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一种实用型温室。它强调了温室的防寒、保温和蓄热性,从而使温室的性能大大提高,在严冬季节真正实现了“夏菜冬种”保安全的目标。
1.2 大棚的内覆盖层数在增加
利用轻质薄膜(一般用0.02 mm厚的薄膜)在棚室进行2-4层的覆盖,投资少,效果好。一般比单层膜覆盖可提早7~10d(天)栽茁。
1.3 品种在不断更新
过去强调利用早熟品种达到早上市多卖钱的目的,目前由于棚室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保温、防寒性能的加强,品种选择上逐渐向长势强、抗病、产量高、外观商品性好的中晚熟品种发展进行长季节栽培。
1.4 育苗、栽培技术在不断规范化
育苗工厂不断增多。一些先进的莱区已逐渐向“种菜的不育苗(买苗)、育苗的(专业化生产)不种菜”上发展。工厂化育苗达到了壮苗标准,保证了幼苗质量。施肥、浇水等主要技术环节也逐步向更合理、更规范方向发展。那种施肥“一炮轰”、浇水“大水漫”的习惯也在不断改变。
1.5 病虫害的控制已有较成熟的经验,不再成为影响生产的主要障碍
采用生物菌肥进行病虫害防治,达到了“以菌抑菌、以菌治虫”的目的。尤其是对一些土传病害以往多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生物菌肥介入后不但效果好,成本低,也减轻了生产过程中对土壤和产品的污染。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产量和效益日益提高。这无疑是广大生产者和科技工作者在生产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逐步深化而取得的。但就今后保护地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笔者认为应该是“稳定面积,提高(改进)技术,面向市场,注重效益”。在提高效益上,既要开源,更要注重节流。要想方设法减少用工投入,节省成本开支,尤其是在减轻劳动负荷上。在这方面只要突破传统的操作方式,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2 棚室生产管理中需改进的几个方面
在目前棚室蔬菜生产中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在几项日常管理的常规操作技术上,多数人仍沿用30年前的老方法,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用工投入成本加大。具体表现在人工翻地、拉苫、喷药、灌水等4个方面。
人们常说:“1亩园10亩田”。它包古效益和用工两个层面。目前农民种地是不考虑用工投资的,也就是从来没把用工算在成本投入中。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价值也在不断攀升。按目前水平计算,1个劳力平均管理667m2黄瓜或番茄棚室,以每年300个劳动日计(连同育苗用工),每个劳动日20元,全年工资支出约6 000元,而目前667m2棚室多数地方全年两茬收入在1.0~1.5万元。肥料、棚膜、农药、种子、水电等投入占总收入的1/3~1/4,表面看667m2收入颇丰,若再扣除工时费也就所剩无几了。种菜没有打工挣钱多,也是促使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的1个诱因吧。
要想进一步提高种菜效益,除要钻研技术、把握市场动向外,减少用工、提高效率是今后需特别注重的问题。种菜一般来说是项轻活,但有几项费工费时的重体力劳动目前仍是沿袭传统方法进行操作。具体以下几个方面需积极大力推行:
2.1 微耕型农机具的应用应大力推行
在空间狭窄的棚室内耕耙、中耕、除草、开淘等农事操作,目前多数还是依靠1把铁铣、1张锄的人工操作,这是一项重体力活且效率很低,一般1人1 d翻不了多少地。即使中型机械进入棚室犁耙,在低矮的空间会有1/4的面积无法顾及,仍需靠人翻。若用微型旋耕机,可耕宽80~100 cm、耕深20 cm,耕耙667m2地只需不到1 h(小时),耗油量700~800g,效率大大提高。尤其在棚室边角处中型农机具无法触及的地方,微型机都可光顾到。旋耕后的土壤基本保持平整,不像中型农机具耕后会留下深沟,还需投工进一步整平。另外,微型机还配有开沟器、中耕器、深耕犁等,可根据不同用途更换使用。笔者试验中使用的微耕机净重只有40 kg,长×宽×高=1 290 mm×500mm×980 mm,机身轻巧,使用灵便。
2.2 利用机械卷苫代替人工拉苫
草苫是棚室必备的防寒保温设备,1座9m跨度、50m长的温室需10m长、1.2 m宽的草苫50条,每条重近50 kg。2人拉开苫约需0.5 h,放苫卫需20min(分钟),每天1座温室拉、放苫时间近1 h。如果雨雪浸湿草苫,草苫的重量会成倍增加,拉苫是个极艰苦的重体力活。人工拉、放苫由于耗时长,且几座温室有先后差别,不能同时拉开见光、放下保温,致使温室早晨缩短了见光时间,下午延谩了最佳保温效果。著采用机械卷苫,几座温室前后相差仅1min启动,9m宽的温室各约8 min即可完成卷、放操作,1个人可照顾几座温室,省时、省工,且每天可增加1 h的见光时间。
2.3 改进浇水方式
漫灌是传统的浇水方式,俗称“浇地”。它不是根据植株不同生育期需水量的大小供给水分,是在“浇地不是在浇根”。这种浇地方式极浪费水,同时它的最大危害是“水大伤根”毁苗,尤其在冬春低温季节保护地内大水漫灌更不可取。
滴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水方式。它可以滴滴人土滋润植物根系,由于土壤没有受到漫灌水给予的重复性重力冲压,所以滴灌可以保持土层的疏松,表层也不会板结。目前国内几个厂家生产的滴灌管的耐老化问题、异物的堵塞问题也基本解决,而且配有虹吸式施肥器,可在浇水时溶人冲施肥,基本上实现了“肥水一体化”。滴灌可以根据蔬菜不同时期的需水最通过时间加以控制,既减少了水的浪费,叉体现了浇根而不是浇地的新理念,也省去了浇水用工。
2.4 喷药也要向动力化方向发展
背负式喷雾器已经沿用了数10年,到目前仍然是菜田防病治虫的主要武器。试想1个重约15 k的药液筒背在后背数个小时,是个多么沉重的包袱。笔者曾观察,约1人高的黄瓜棵667 m2需8~10筒药液(约100kg),每筒喷完需0.5h。也就是667m2土地1个人需耗时4~5 h。如果采用高压喷雾器,它的射程可达10m,更重要的是由于压力大,药液的雾化程度好,药液弥散飘移在株间最终落在叶片的正反面。据笔者观察,叶片两面着药比较均匀,覆盖面大,保护作用强,施药效果明显高于背负式喷雾器。高压喷雾器因压力大、射程远,可以站在走道上即可完成作业,无需进人行间。完成667m2喷药,只需0.5 h,耗时是背负式喷雾器的1/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