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眼科医师能力建设纪行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_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文斌教授用裂隙灯检查患者的眼底。

  因为航班实际用时比原计划缩短了很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魏文斌教授提前降落在了拉萨贡嘎机场,这让前来迎接的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同事们有些措手不及。魏文斌打电话让他们不用着急,还嘱咐他们注意行车安全。“正好趁这个时间先适应一下高原的环境。同样做一台手术,在高原上消耗的体力要大得多。”魏文斌说。
  这是魏文斌第8次进藏开展医疗活动,尤其是近些年,他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西藏。“青藏高原地区因紫外线辐射强,是中国眼睛疾病的高发区,患盲率约1.4%,其中白内障大概占50.7%。白内障发病年龄相比内地其他地区要早10岁左右。随着这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诱发的视网膜静、动脉阻塞等疾病数量也在明显增加。而目前西藏只有70多名专业眼科医生,远不能满足区内的眼疾治疗需求。”魏文斌介绍说。
  他此行是参加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西藏眼科医师能力建设项目”活动,并担任专家组组长。活动由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承办,艾尔建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作为支持单位。活动通过邀请内地眼科专家赴西藏举办培训班、临床示教、选派西藏眼科医生赴内地医院进修、利用现有设备开展眼科远程诊疗等方式,培训当地眼科医生,提高眼科服务技能和水平。
  专家组由来自内地的四位顶级眼科医生组成,其他三位分别是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教授李筱荣、江苏省人民医院教授刘庆淮和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教授徐海峰。“内地专家的授课让我们不断进步,加上自身的努力,相信我们能为西藏人民提供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白玛央珍说。

西藏眼科医疗的发展


  现任主任次旦央吉是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的建科“元老”,见证了各地专家对西藏医疗事业发展的帮助,也见证了西藏藏医院眼科的发展历程。“1988年,我19岁,进入藏医院工作。那个时候院里还没有眼科,只有‘大外科’,进行一部分涉及眼部疾病的诊治。为了满足病患的需求,1990年,藏医院眼科成立,那时全科只有3位医生。在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大力援助下,藏医院眼科逐渐发展起来,人才聚集,直至2018年,西藏自治区眼科中心在藏医院挂牌。”次旦央吉说,“與此同时,西藏眼疾病人的数量也在增加,疾病的种类呈现多样化,对我们医生的诊疗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拉萨贡嘎机场,前来迎接的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医生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教授魏文斌献上哈达。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教授李筱荣就“青光眼的诊治及眼前段手术治疗”进行专题讲座。
义诊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教授刘庆淮向患者讲解病理。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教授徐海峰就“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规范与读片技巧”进行专题讲座。

  魏文斌与次旦央吉已经相识了十五年,他说:“每次到藏医院,都能看到发展变化。医生和护士的求知欲很强,对病人非常友善,这对我们内地来的医生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教学,魏文斌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要‘带’着做,而不是‘帮’着做,这样,医生自身的‘造血’能力才能激发出来,才能进步得更快。”
  藏医院眼科门诊楼里人头攒动,次旦央吉主任脚步匆匆,来往于各个诊室,不停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内地四位专家的义诊活动也在同步展开。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教授徐海峰是第一次上高原,初体验带给她的感触颇深。“昨天一夜没有睡着,胸闷,头疼得要裂开。”但是换上白大褂的她却又变得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询问病人情况,用裂隙灯检查病人眼底,查看各种造影图像,实施视网膜光凝手术……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眼科护士长格桑央宗在一旁帮忙调试各种设备,有时还要充当翻译的角色。“以前是在手术室做护士,病人手术结束了,推出去,彼此交往不多。2015年,我通过竞聘来到眼科担任护士长,感触越来越深。病人恢复了光明,经常拉着我们的手感谢个不停,那个时候觉得特别自豪,特别有成就感。”1983年出生的她不觉流下了眼泪,“我今后想在眼科这个方向上好好发展。以前我们科只有门诊,自治区眼科中心成立后,我们也有了病房,护理这一部分内容会加入进来,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理论与实操的结合


  授课是此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专家组在培训班上开展了数个专题讲座,如青光眼诊治、视网膜血管阻塞诊断与治疗规范、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规范化、眼科OCT的临床应用,以及糖皮质激素在眼科的应用等。
  雄伟的布达拉宫脚下,一群眼科同道把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来自内地的专家针对自己专项研究的领域,深入浅出进行讲解。70多位西藏医务工作者认真听讲,还与专家就相关课题深入交流。   小达娃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2004年,她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毕业进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医学工作,2006年,转入眼科。老家在山南的她说自己从事医疗工作源自家庭的影响,她的父亲就是一位内科医生。而选择在眼科领域深造,则更源自她心中的一份使命感。“收获很大,专家们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平时诊治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也得到了解答。”
  授课后的分享交流环节,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教授李筱荣颇有感触。“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作为医生,我们要说,眼科发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落后。”
藏医院眼科门诊楼里人头攒动。刘庆淮教授介绍说:“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患者之多还是出乎我们的预料。”
藏医院眼科主任次旦央吉来往于各个诊室,不停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藏医院眼科医生珍吉单诺在为患者进行诊察。随着西藏自治区眼科中心在藏医院挂牌,藏医院越来越重视本地医生的培养工作。
徐海峰教授在为患者进行视网膜光凝手术。
魏文斌教授在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实施手术。
藏医院护士次吉达珍在认真倾听内地专家的讲座。
讨论交流环节,来自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的小达娃在提问。
为患者成功实施手术后,魏文斌教授(前左二)与次旦央吉(前右一)等合影留念。
义诊期间,刘庆淮教授与患者进行交流。

  专家组在拉萨期间还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手术。今年60岁的白玛色珍退休前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护士,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她右眼视力障碍,生活极度不便。虽然她从事过多年医护工作,但是当自己躺在手术台上时,不免还是会有些紧张。魏文斌教授在与她进行术前谈话时尽量舒缓她的情绪,将病理和手术方案都进行了详细介绍。手术的过程很顺利,结束后,魏文斌还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走出手术室,白玛色珍拉着魏文斌的手放在自己的额头上,久久不肯松开。“等康复了,首先要做的是送孙女到北京的西藏班读中学,然后跟老伴一起到全国各地转转。”白玛色珍说。
  魏文斌坦陈,这一类手术对于西藏本地医生来讲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努力学习和钻研,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治疗是完全可以在区内实现的。另外,医生要做好“防大于治”的宣讲工作。“要解读好‘大健康’的理念,健康问题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做全身的综合评估。眼病,病灶出在眼睛上,但是源头可能来自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另外,要加大西藏本地眼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加强自身‘造血’能力,扩充县一级医院专业眼科医生的数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百姓对眼科医疗服务的需求。”魏文斌说。
手术结束后,魏文斌教授向患者白玛色珍叮嘱注意事项。
其他文献
和田位于新疆最南部,这里戈壁沙漠连片,绿洲散落其中。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田地区对外交易的运输成本很高;同时自然环境恶劣,土壤沙化,种植粮食与绿植防沙的代价也远大于内地其他地方。而在沙漠里种植玫瑰,成为了当地实现固沙和创收的办法。这里种植的沙漠玫瑰源自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玫瑰,经过千年的本土化改良,才成为现在的品种。由于利润可观,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高涨。当地政府鼓励农户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
期刊
2019年11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后,同与会外国领导人共同巡馆。 摄影 鞠鹏/新华社  “进博时间”再度开启,“东方之约”如约而至。在多彩的深秋时节,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四海宾朋再次相聚黄浦江畔。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更多机遇  11月5日,来自法国、希腊、牙买加、塞尔维亚四国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及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进博会开幕式。在首届
期刊
这是不期而遇的新挑战、突如其来的新考验—正值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  疫情当前,全国上下在行动,守住生命防线。从中央到地方,从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到广大人民群众,以战胜疫情为共同目标,形成强大的防控合力,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多地出台支持企业措施雪中送炭、众多医药企业火速行动全力生产、社会各界海内外人士捐款捐物支援抗击疫情……防控疫情是一场阻击战,也是一场全民行动。在这场与疫情的竞速中,全
期刊
黄文秀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16日,她回家陪护刚做完肝癌手术不久的父亲后,因惦记百坭村的防汛抗洪工作,冒着暴雨连夜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年仅30岁。  黃文秀,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贫穷的家乡,放弃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到边远的贫困村任第一书记。2019年6月16日晚,在奔向受灾群众的路途中,她被山洪夺去生
期刊
漫画《血与心—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中,砂原惠老先生参加2015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时,在观礼台敬礼的画面。  这是一个从日本人的角度讲述的中国故事,却在不经意间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革命的独特视角。  201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本历时一年多创作完成的《血与心—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大型漫画故事出版问世。漫
期刊
太平洋海域,几只海鸟伴飞在远望3号测量船左右。  从1995年首次执行亚洲二号卫星测控任务开始,远望 3号船在中国航天测控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4年来,远望3号船共解缆起航53次,足迹远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累计航程达70万海里,圆满完成了85次重大海上测控任务,创下中国测量船中总航程最远、执行任务次数最多、海上测控成功率100%等多项记录。远望人的“历险记”  操舵手马立国,有着26
期刊
6月28日,芬兰赫尔辛基万塔机场为吉祥航空上海至赫尔辛基直飞航线的首趟航班举行过水门仪式。  6月28日凌晨,满载中外乘客的吉祥航空 HO1607航班,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晨曦中落地。搭乘这趟从上海直飞赫尔辛基的航班,乘客到达目的地赫尔辛基或由此中转至欧洲其他城市。  首航活动中,中国驻芬兰大使陈立表示,吉祥航空“上海—赫尔辛基”直飞航线的开通是中芬之间的合作之一。此次航线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
期刊
一九四九年后,因战争而被迫中断多年的中国考古学开始复苏,考古工作遍地开花。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大批遗址得到保护,许多重要成果也改写着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不胜枚举,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一大批各个时期十分重要的遗址被发掘,这些遗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得以揭示,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被人们所认知。今天,中国考古学迎来了黄金时代。  自1950年创刊以来,《人民画报》记者拍摄并
期刊
4年前的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冰雪”迅速在中华大地成为热词,冬季项目运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更多的中国人踊跃加入到各项冰雪运动之中。  在《人民画报》近70年的影像资料中,我们看到记者多年来拍摄的冰雪运动影像。其实,中国人一直热爱着在冰天雪地中尽情运动的感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的冬季项目也逐渐起步。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冬季运
期刊
1962年拍摄的北京八达岭长城。1974年,中国政府送给联合国总部两件礼品中,一件就是根据这幅照片编织而成的巨幅壁毯。 摄影 何世尧/人民画报  如此丰富的长城影像被集中展现,这应该是第一次。  1874年,出身建筑世家的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与妻儿来到北京,以玻璃湿版工艺拍摄了很多那个时期北京建筑照片,其中就有长城;1962年,《人民画报》摄影记者何世尧在八达岭长城拍下一幅彩色反转片,后根据这张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