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d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选茬精细整地
   选择土壤肥沃,有施肥基础的玉米、烤烟、马铃薯茬口。同时严把整地关,对秋翻、春翻地块做到整平耙细,顶浆起垅压实;对有深翻基础的原垅玉米茬,早春拿净茬子,将茬坑耢平达到播种状态;对没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原垅地块,采取机械原垅深松或播后苗前垅沟深松,深松深度都在25厘米左右,坚持标准,保证整地质量。
  2 选用优良品种
   按当地区域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选择熟期适宜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绥农22、绥农28、黑农44、黑农48、黑农54、合丰50等为主栽品种。播前进行选种,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及杂质,选后种子净度高于97%,发芽率高于90%。
  3 药剂处理种子
   为防治地下病虫害,选用35%多福克大豆种衣剂,于大豆播前进行种子包衣,药种比例1:80,充分阴干后进行播种。
  4 科学配方施肥
  做到了氮、磷、钾合理施用,底肥与种肥相结合。平均每公顷施大豆配方肥225公斤或磷酸二铵120公斤,33%硫酸钾60公斤做种肥,第一层施在种下4-5厘米处,占施肥总量的30-40%,第二层施在种子8~15厘米处,占施肥量的60-70%,做到了种肥隔离,以免烧种。有的地块大豆前期长势较弱,结合二遍地铲后趟前追施氮肥,每公顷施尿素37-74公斤,追肥后立即中耕培土。大豆初花期大部分地块公顷用尿素4.5-10公斤,加磷酸二氢钾1.5公斤,对水50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防止大豆后期脱肥。
  5 适时精量点播
   当地温稳定通过7-8℃时,采用垅上精量播种机进行垅上双行精量点播,双行间小行距10-12cm。播种期从5月10日开始5月20日全部播完,镇压后播种深度在3~4cm。平均公顷保苗在28-30万株。
  6 及时防治病虫
  6.1 蚜虫 当大豆点片发生并有5%~10%有植株卷叶或有蚜株率达50%时;百株蚜量1500头以上,天敌数量很少时,用3%莫比朗乳油每公顷600毫升或1.8%阿维菌素150毫升或10%比虫啉300克,对水300~400公斤喷雾。
  6.2 红蜘蛛 当田间有发生时,用1.8%阿维菌素150毫升或虫螨克225~300毫升或爱诺虫清250~300毫升,对水300~400公斤喷雾。
  6.3 大豆食心虫 成虫发生盛期,封垅好的地块可用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500~2000毫升,制成药棒,每4垅一行,5米一根熏蒸;封垅差的地块公顷用菊酯类农药如2.5%功夫、2.5%敌杀死和5%来福灵200~300毫升对水450~600公斤喷雾。
  6.4 草地螟 在草地螟大发生达到每株一头时,用菊酯类药剂225~300毫升/公顷或快杀灵400~600毫升/公顷,常规喷雾。
  6.5 大豆根绒粉蚧 防治以内吸型药剂为主,如莫比朗、速克毙等,如果与触杀药剂(功夫、快杀灵等)合用,效果更好。
  6.6 灰斑病 在大豆花荚期用40%多菌灵1.5公斤/公顷,对水450~600公斤喷雾。
  7 搞好化学除草
   为防止草荒,土壤墒情好的地块采取土壤封闭除草。播后苗前每公顷用90%乙草胺乳油1500-2000毫升加75%噻吩磺隆30克或每公顷用90%乙草胺1500-2000毫升加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300~600克对水600公斤垅体喷雾。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采取茎叶处理,在大豆出苗后,杂草2~4叶期施药。每公顷用5%精禾草克乳油900~1200毫升或12.5%拿扑净乳油1200~1500毫升对水450公斤叶面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
  8 及时铲趟管理
   当大豆拱土时,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做到了两铲三趟。铲趟伤苗率小于3%,后期在草籽尚未成熟前拿大草一次。
  9 及时收获脱粒
   收割做到割茬低不留底茬,随拉随打。收割损失率小于1%,脱粒损失率小于2%,破碎粒小于5%,清洁率大于95%,产品质量符合大豆收购质量标准三等以上。
其他文献
东北的水稻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在全国水稻生产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在东北水稻种植区,黑龙江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省水稻栽培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来自
计算机网络技术构筑的网络文化,带来了社会文化交流方式频度、广度、深度和自由度的全新变化,它既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在创造、效率、平等和个性等方面的进化,也伴随着网络霸
在建筑领域,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进计量收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居住条件和室内热环境质量.对促进建筑节能深入发展.实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山东省城
高品质的生态人居环境是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面对我国城镇化带来的每年约20亿平方米的建设量.在能源和资源消耗最低的基础上,满足人民对于人居环境安全、健康、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