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适度的教科研活动,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对“教师领导力”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且显著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教师领导力是基于学科素养、育人能力的一种气质型素养(或者理解为一种气场),区别于行政层面“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换言之,教师领导力就是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或者学校管理中所体现出来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推动力,归根到底就是专业底气。如果一个教师有发展的意愿,又具备一定的能力,就需要在科研兴教的理念下,遵循教育规律、躬身教育实践、潜心教育研究,而这其中,最直接、最基础的就是开展课题研究。
但是,当前不少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课题研究泡沫化。有的学校,课题数量急剧膨胀,形式化、表面化严重,甚至出现了造假,形成了“产业链”;另一方面,不少教师的研究意识淡薄,研究能力欠缺,并由此导致一定范围内教科研氛围淡薄。
要破解课题研究两极分化的现象,需要多措并举,既要有科研体制机制层面的,又要有具体操作层面的。从体制机制层面上来说,关键要聚焦“规矩”二字,即从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中期评估、结题等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制度和要求。其实,当前这些制度和要求都是存在的,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打了折”或是“变了味”。
比起课题研究的泡沫化,笔者在近年的工作中,更为担忧的是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课题研究“不在意”“无所谓”的态度,这主要有如下两种体现。一是问题意识不明显。广大一线教师,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就是日常教育工作,因为教育本身是一个不完美的过程,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遗憾,或是教学环节的衔接,或是师生沟通的不畅,或是对某个教育现象的疑惑,等等。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看到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留意,更谈不上分析和解决。近些年来,笔者所在地区积极倡导一线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但是,这两年在课题评审过程中明显发现教师参与研究的人数在减少,研究的内容也徘徊于中低层次,特别是年轻教师,还没有形成基本的研究意识。二是研究能力欠缺。不少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不容乐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育写作能力的不足。还是以微课题审核工作为例,按照要求,微课题尽管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基于科研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依然有着相应的格式要求和内容要求。不少教师填写申报表的时候随意性较大,不理会规范和要求。在提交结题报告和教研成果时也会出现常识性错误。对教育问题的归纳和分析呈现浅表化、泛化的现象,问题解决缺少创新。教师教科研意识薄弱和能力欠缺,导致部分学校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氛围不浓,教师缺少研究和突破的“钻劲”。
如果说课题的泡沫化是教育的浮躁化、功利化引起的,那么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冷淡,则有以下原因。
一是教师负担不轻松。当前,尽管全国上下都在倡导并实行基层减负,但教师教书育人主业以外的负担尚未有实质性减轻。部分教师完成起码的教学任务(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都感到有压力,教科研成为他们眼中的“诗和远方”。
二是少数学校不重视。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与学校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尽管教科研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者都能够知晓和明白,但囿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多少还是给教研工作贴上虚和空的标签,觉得没有成绩来得实在。加上真正的教科研需要时间的积累,很少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层面不愿组织精干力量去攻关。还有少数管理者,认为教科研是骨干教师或者学校管理者才可以做的事情,无形中隔断了一线教师投身教科研的可能性。
三是科研平台不普及。按照目前的科研组织架构,学校有教科室,区县层面也有负责教科研的具体科室,地级市或者省级层面有教科所、研究院等,但是一线教师除了对学校具体负责教科研的教科室有所了解外,不少人根本不清楚其他层面相关科室或者部门的职能,以至于对其组织的活动存在真空感。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教师的反思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思维习惯、学习能力等主观因素,以及各层面教科研机制、教科研激励手段等客观因素,都影响着教师的教科研意愿。
为此,在防止课题研究热过头的同时,也要下力气解决太冷淡的问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角度看,应创造更多的条件,为教师教科研意识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广大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和研的关系,促进自身全面提高。
一要做好培训工作。培训是任何一所学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锻造教师队伍的最常规举措。但是,当前学校培训存在“为了培训而培训”“走过场式培训”等现象。尤其是教科研方面的培训,不能起到精准引导的作用,培训的话题经常脱离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导致他们提不起兴趣、理不清头绪。可以尝试开展研讨式、交流式培训,让教师带着问题进入现场,围绕某一个或者几个共性问题开展分析和研究,以现场感来推动教师教科研意识的提升。促使其在“自己想”的同时,形成将问题进行串联的归纳意识,进而增强问题意识。广大青年教师,特别是新上岗教师,要在从业初期就将教科研的种子种下。
二要搭建发展舞台。教科研工作要坐冷板凳,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為教师搭建更多适合的舞台,让教师可以尝到教科研的甜头。通过课堂展示、专题研讨、论文发表等方式,做好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让教师研而有乐、研而有获。
三要注重示范引领。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是个人的事情,也是集体的事情。需要有个人的努力,也要有好的氛围。尤其是在研究的起始阶段,要有好的领头人引领和带动教师,让其知道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从而有明确的方向,避免走弯路。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要有氛围支撑,要适当给教师“松绑”,扭转教科研给人留下的高冷形象,通过营造宽松的教科研环境,促使更多教师想亲近教科研,在专业的引领下,以共同体的形式参加教科研。
总而言之,课题研究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和延伸,需要常态化、长效化进行,过冷和过热都不是健康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谨防两极分化,真正让课题研究成为专业成长和教育改革的动力源、推进器。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摇?摇?摇?摇本专辑责任编辑:林彦?摇?摇?摇?摇刘贞辉)
但是,当前不少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课题研究泡沫化。有的学校,课题数量急剧膨胀,形式化、表面化严重,甚至出现了造假,形成了“产业链”;另一方面,不少教师的研究意识淡薄,研究能力欠缺,并由此导致一定范围内教科研氛围淡薄。
要破解课题研究两极分化的现象,需要多措并举,既要有科研体制机制层面的,又要有具体操作层面的。从体制机制层面上来说,关键要聚焦“规矩”二字,即从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中期评估、结题等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制度和要求。其实,当前这些制度和要求都是存在的,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打了折”或是“变了味”。
比起课题研究的泡沫化,笔者在近年的工作中,更为担忧的是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课题研究“不在意”“无所谓”的态度,这主要有如下两种体现。一是问题意识不明显。广大一线教师,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就是日常教育工作,因为教育本身是一个不完美的过程,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遗憾,或是教学环节的衔接,或是师生沟通的不畅,或是对某个教育现象的疑惑,等等。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看到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留意,更谈不上分析和解决。近些年来,笔者所在地区积极倡导一线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但是,这两年在课题评审过程中明显发现教师参与研究的人数在减少,研究的内容也徘徊于中低层次,特别是年轻教师,还没有形成基本的研究意识。二是研究能力欠缺。不少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不容乐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育写作能力的不足。还是以微课题审核工作为例,按照要求,微课题尽管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基于科研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依然有着相应的格式要求和内容要求。不少教师填写申报表的时候随意性较大,不理会规范和要求。在提交结题报告和教研成果时也会出现常识性错误。对教育问题的归纳和分析呈现浅表化、泛化的现象,问题解决缺少创新。教师教科研意识薄弱和能力欠缺,导致部分学校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氛围不浓,教师缺少研究和突破的“钻劲”。
如果说课题的泡沫化是教育的浮躁化、功利化引起的,那么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冷淡,则有以下原因。
一是教师负担不轻松。当前,尽管全国上下都在倡导并实行基层减负,但教师教书育人主业以外的负担尚未有实质性减轻。部分教师完成起码的教学任务(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都感到有压力,教科研成为他们眼中的“诗和远方”。
二是少数学校不重视。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与学校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尽管教科研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者都能够知晓和明白,但囿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多少还是给教研工作贴上虚和空的标签,觉得没有成绩来得实在。加上真正的教科研需要时间的积累,很少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层面不愿组织精干力量去攻关。还有少数管理者,认为教科研是骨干教师或者学校管理者才可以做的事情,无形中隔断了一线教师投身教科研的可能性。
三是科研平台不普及。按照目前的科研组织架构,学校有教科室,区县层面也有负责教科研的具体科室,地级市或者省级层面有教科所、研究院等,但是一线教师除了对学校具体负责教科研的教科室有所了解外,不少人根本不清楚其他层面相关科室或者部门的职能,以至于对其组织的活动存在真空感。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教师的反思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思维习惯、学习能力等主观因素,以及各层面教科研机制、教科研激励手段等客观因素,都影响着教师的教科研意愿。
为此,在防止课题研究热过头的同时,也要下力气解决太冷淡的问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角度看,应创造更多的条件,为教师教科研意识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广大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和研的关系,促进自身全面提高。
一要做好培训工作。培训是任何一所学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锻造教师队伍的最常规举措。但是,当前学校培训存在“为了培训而培训”“走过场式培训”等现象。尤其是教科研方面的培训,不能起到精准引导的作用,培训的话题经常脱离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导致他们提不起兴趣、理不清头绪。可以尝试开展研讨式、交流式培训,让教师带着问题进入现场,围绕某一个或者几个共性问题开展分析和研究,以现场感来推动教师教科研意识的提升。促使其在“自己想”的同时,形成将问题进行串联的归纳意识,进而增强问题意识。广大青年教师,特别是新上岗教师,要在从业初期就将教科研的种子种下。
二要搭建发展舞台。教科研工作要坐冷板凳,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為教师搭建更多适合的舞台,让教师可以尝到教科研的甜头。通过课堂展示、专题研讨、论文发表等方式,做好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让教师研而有乐、研而有获。
三要注重示范引领。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是个人的事情,也是集体的事情。需要有个人的努力,也要有好的氛围。尤其是在研究的起始阶段,要有好的领头人引领和带动教师,让其知道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从而有明确的方向,避免走弯路。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要有氛围支撑,要适当给教师“松绑”,扭转教科研给人留下的高冷形象,通过营造宽松的教科研环境,促使更多教师想亲近教科研,在专业的引领下,以共同体的形式参加教科研。
总而言之,课题研究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和延伸,需要常态化、长效化进行,过冷和过热都不是健康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谨防两极分化,真正让课题研究成为专业成长和教育改革的动力源、推进器。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摇?摇?摇?摇本专辑责任编辑:林彦?摇?摇?摇?摇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