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要求我们须借助课内外的衔接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才能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新课标》提倡的“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其目的即在于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何以使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即不是勿达目的缺乏火候,也不是失之偏颇的过犹不及,而是达到准而有度呢?
一、留住语文的“根”
我们来看《太阳》教学过程的案例:
(一)学习课文。(1)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2)了解太阳的特点——形体大、温度高、距离远。(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灭病菌、形成风云雨雪等。
(二)延伸课外。先放一段太阳活动的录相,而后问学生还知道有关太阳其他什么知识。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如下知识点。(1)太阳的大家庭中九大行星;(2)太阳也会熄灭,大约要到50亿年以后;(3)日食现象;(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5)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 最后,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出一期“太阳”知识的报纸。
这样的课外延伸无疑使语文课异化为常识课。不能否认,语文课确有知识教育的作用,也即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语言、文学知识、某些文化知识。但是,语文教学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折本求末、喧兵夺主从来就是愚蠢的行为。当然教科书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并非都是具有浓烈文学和人文信息的文学作品,(像《太阳》便是常识性知识的说明文)但是,无论是何类课文,我们在课外延伸时均应考虑如何使课外材料的拓展为达成语文学科的目标服务。如果不是从是否具有语文价值出发去延伸语文材料,必然失去对语文教学的语文化的控制,使语文课丧失语文的本质特征。“交叉、渗透和整合”时切记: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和提高, “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的积极形成,“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全面优化的目标才是语文教学之“根”。
二、瞄准课外延伸的“靶”
1、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
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切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为了促使学生掌握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不妨把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作为课外衔接的“靶心”,拓展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习表达。
2、情感难以达成共鸣之处。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极为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这就需要教者延伸一部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如《落花生》一文中,有一段话学生难以认同:“所以,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默无闻,对他人有用的人。”
学生认为,父亲干吗要孩子做花生一样的人啊,做一个像桃子、苹果一样的人,即体面,又对人类有贡献不是更好吗?
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文本,我们撷取了文化精髓时,并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及实践能力。面对文本,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它原有的意蕴。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体会父亲教育孩子的一番良苦用心,必须补充许地山的家庭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有关资料,促使学生明白父亲希望孩子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跟家庭所经历的风波有关。是因为家庭经历了从盛况到衰落的变化,父亲更要提醒孩子,不要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做人要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朴朴实实的人。学生终于与文中的父亲达成共识:当时的那种情况下,父亲建议孩子做花生一样做朴实无华的人,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选好延伸的“材”
就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延伸的方向而言,可供延伸的材料可谓星罗棋布。面对众多的课外材料,我们作如何选择呢?随随便便顺手拈来,显然过于草率,只有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挑选出能促进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的材料作为延伸的对象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理想的彼岸。
《台湾蝴蝶甲天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教材。它的第二段先是总述了台湾蝴蝶有不少是珍品,而后列举了四种极为少见的品种,有凤尾蝶、蛇头蝶、阴阳蝶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品味这一段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后,随即出示了拓展延伸的图文并茂的材料:梦露蝶、 88蝶、枯叶蝶、皇帝蝶……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三种蝴蝶,仿照课文组合材料的方法,连接这三段文字,使语言表达通畅。
四、拓宽延伸的“路”
课外延伸的“路”有很多。从延伸的主体来说,可以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搜索有关材料,更不要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课前,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加深对课文言语的感悟,更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新课文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课中,唤醒相关积累,让它作为语言解读的原始材料。让它成为随时听从调遣的运用材料,以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课后,学生可以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
一、留住语文的“根”
我们来看《太阳》教学过程的案例:
(一)学习课文。(1)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2)了解太阳的特点——形体大、温度高、距离远。(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灭病菌、形成风云雨雪等。
(二)延伸课外。先放一段太阳活动的录相,而后问学生还知道有关太阳其他什么知识。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如下知识点。(1)太阳的大家庭中九大行星;(2)太阳也会熄灭,大约要到50亿年以后;(3)日食现象;(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5)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 最后,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出一期“太阳”知识的报纸。
这样的课外延伸无疑使语文课异化为常识课。不能否认,语文课确有知识教育的作用,也即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语言、文学知识、某些文化知识。但是,语文教学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折本求末、喧兵夺主从来就是愚蠢的行为。当然教科书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并非都是具有浓烈文学和人文信息的文学作品,(像《太阳》便是常识性知识的说明文)但是,无论是何类课文,我们在课外延伸时均应考虑如何使课外材料的拓展为达成语文学科的目标服务。如果不是从是否具有语文价值出发去延伸语文材料,必然失去对语文教学的语文化的控制,使语文课丧失语文的本质特征。“交叉、渗透和整合”时切记: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和提高, “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的积极形成,“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全面优化的目标才是语文教学之“根”。
二、瞄准课外延伸的“靶”
1、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
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切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为了促使学生掌握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不妨把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作为课外衔接的“靶心”,拓展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习表达。
2、情感难以达成共鸣之处。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极为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这就需要教者延伸一部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如《落花生》一文中,有一段话学生难以认同:“所以,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默无闻,对他人有用的人。”
学生认为,父亲干吗要孩子做花生一样的人啊,做一个像桃子、苹果一样的人,即体面,又对人类有贡献不是更好吗?
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文本,我们撷取了文化精髓时,并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及实践能力。面对文本,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它原有的意蕴。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体会父亲教育孩子的一番良苦用心,必须补充许地山的家庭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有关资料,促使学生明白父亲希望孩子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跟家庭所经历的风波有关。是因为家庭经历了从盛况到衰落的变化,父亲更要提醒孩子,不要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做人要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朴朴实实的人。学生终于与文中的父亲达成共识:当时的那种情况下,父亲建议孩子做花生一样做朴实无华的人,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选好延伸的“材”
就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延伸的方向而言,可供延伸的材料可谓星罗棋布。面对众多的课外材料,我们作如何选择呢?随随便便顺手拈来,显然过于草率,只有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挑选出能促进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的材料作为延伸的对象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理想的彼岸。
《台湾蝴蝶甲天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教材。它的第二段先是总述了台湾蝴蝶有不少是珍品,而后列举了四种极为少见的品种,有凤尾蝶、蛇头蝶、阴阳蝶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品味这一段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后,随即出示了拓展延伸的图文并茂的材料:梦露蝶、 88蝶、枯叶蝶、皇帝蝶……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三种蝴蝶,仿照课文组合材料的方法,连接这三段文字,使语言表达通畅。
四、拓宽延伸的“路”
课外延伸的“路”有很多。从延伸的主体来说,可以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搜索有关材料,更不要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课前,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加深对课文言语的感悟,更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新课文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课中,唤醒相关积累,让它作为语言解读的原始材料。让它成为随时听从调遣的运用材料,以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课后,学生可以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