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所謂用“活”教材,就是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亲历经验,这样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更好地用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一些尝试。
一、巧妙导入,情境导入生活化
1.选取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 我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出了这样一道题:两个小朋友去农场帮父母摘苹果,他们一共摘了4筐苹果,假设两人摘的苹果一样多,请问每人摘了多少苹果?假如他们摘的苹果正好有一车,那么他们每人摘了多少苹果?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筐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筐,第二问中,两人摘的苹果一样多,所以每人摘了半车苹果,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车来表示。但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除了上面的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半外,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小数,小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这样,学生对学习小数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和愿望,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直接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课本对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对于“平均分”,如果仅限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握,可能学生的感受不大。我就给学生一些规则图形,让他们将这些图形切割或划分成相等的两份、三份、四份……通过这样的操作来初步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这样的教学方式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应就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教材是源于生活,为学习服务的。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可将原本已经比较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工整理,可以使用其中的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取生活中的内容。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打破只在教室中的局限性,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用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归类、拼贴,看谁完成的最快;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让学生对各班人数进行统计;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让学生模拟买文具,开展一次“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寻找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从家庭生活学习数学
家庭是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场所,在这里儿童获得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家庭生活的特点,巧妙设计数学教学。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家庭采购员。学习重量单位“克、千克”后可要求学生把家中可称量的物品以“克”或“千克”为单位列出一张清单。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可布置一次作业,让学生把家中的物品按照家庭成员进行平均分配。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实践和操作能力也迅速提高。
2.从学校生活学习数学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发生的很多事事情,都可以引入到学习中来,如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可以让学生去帮助求每一位选手的平均分;每一次测试,可以让学生为老师算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校园里发生的事情自己编成应用题,自己进行解答等等。
3.从社会生活学习数学
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这里有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把生活作为教材,把数学教学引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精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活动。如学了统计知识,可让学生去统计自己家最近几年收入情况;统计自己居住的小范围里居民的文化程度、收入情况等等,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还可以根据自己家乡的各种实际,编成应用题,拿到班上去进行交流。
四、回归生活,数学应用生活化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跟好地为生活服务,所以数学教学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要把生活引入数学课堂,还要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学以致用,挖掘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地用于现实生活中, 让数学学习更加形象化、生活化。例如在教授完“不规则物体体积”后,让学生自己测量墨水瓶、小石块等的体积。如学生学习过“圆的认识”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是方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如在学习“折线统计表”,可选用所在乡镇最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情况曲线图为基础,进一步讲解制作折线统计表的方法与所起到的作用。 在学习“认知时间”一节后,让学生回家和小伙伴们一起做个钟面,自己去计算时针、分针之间的转数关系,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将生活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让学生感悟数学生活化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种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一、巧妙导入,情境导入生活化
1.选取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 我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出了这样一道题:两个小朋友去农场帮父母摘苹果,他们一共摘了4筐苹果,假设两人摘的苹果一样多,请问每人摘了多少苹果?假如他们摘的苹果正好有一车,那么他们每人摘了多少苹果?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筐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筐,第二问中,两人摘的苹果一样多,所以每人摘了半车苹果,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车来表示。但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除了上面的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半外,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小数,小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这样,学生对学习小数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和愿望,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直接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课本对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对于“平均分”,如果仅限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握,可能学生的感受不大。我就给学生一些规则图形,让他们将这些图形切割或划分成相等的两份、三份、四份……通过这样的操作来初步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这样的教学方式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应就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教材是源于生活,为学习服务的。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可将原本已经比较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工整理,可以使用其中的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取生活中的内容。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打破只在教室中的局限性,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用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归类、拼贴,看谁完成的最快;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让学生对各班人数进行统计;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让学生模拟买文具,开展一次“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寻找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从家庭生活学习数学
家庭是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场所,在这里儿童获得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家庭生活的特点,巧妙设计数学教学。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家庭采购员。学习重量单位“克、千克”后可要求学生把家中可称量的物品以“克”或“千克”为单位列出一张清单。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可布置一次作业,让学生把家中的物品按照家庭成员进行平均分配。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实践和操作能力也迅速提高。
2.从学校生活学习数学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发生的很多事事情,都可以引入到学习中来,如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可以让学生去帮助求每一位选手的平均分;每一次测试,可以让学生为老师算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校园里发生的事情自己编成应用题,自己进行解答等等。
3.从社会生活学习数学
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这里有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把生活作为教材,把数学教学引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精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活动。如学了统计知识,可让学生去统计自己家最近几年收入情况;统计自己居住的小范围里居民的文化程度、收入情况等等,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还可以根据自己家乡的各种实际,编成应用题,拿到班上去进行交流。
四、回归生活,数学应用生活化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跟好地为生活服务,所以数学教学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要把生活引入数学课堂,还要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学以致用,挖掘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地用于现实生活中, 让数学学习更加形象化、生活化。例如在教授完“不规则物体体积”后,让学生自己测量墨水瓶、小石块等的体积。如学生学习过“圆的认识”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是方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如在学习“折线统计表”,可选用所在乡镇最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情况曲线图为基础,进一步讲解制作折线统计表的方法与所起到的作用。 在学习“认知时间”一节后,让学生回家和小伙伴们一起做个钟面,自己去计算时针、分针之间的转数关系,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将生活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让学生感悟数学生活化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种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