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蹴尔而与之( )
(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前提是在“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选择更有价值的“义”。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羞恶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意思是不懂得仁义礼智就去接受“万钟”,于人于己都毫无益处。
D.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窮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
(选自《明史·刘基传》)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元至顺间举进士/管夷吾举于士
B.行省辟之,谢去/长跪而谢之曰
C.及太祖下金华/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会陈友谅陷太平/会天大雨
5.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贼 骄 矣 待 其 深 入 伏 兵 邀 取 之 易 耳
6.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刘基的性格特点。(3分)
(三)现代文阅读(一)(10分)
信仰是一种韧性
①一天,有两位年轻人来到一位哲人的家,他们问哲人:信仰是什么?哲人似乎没听见一样,继续着他手中的活儿。
②原来哲人在准备着午餐,正揉着面,要做面条。只见他袖子卷得老高,双手揉着一团面,揉一会儿,撒一些面粉,再用双手使劲揉。随着时间的推移,手中的面团越来越白,越来越劲道,越来越有韧性……这时,一位年轻人说:“谢谢您,我们告辞了!”哲人依然没吭声,手中继续用力揉着。
③出门后,同去的年轻人问:“哲人什么也没有说,我们为什么就这样回去?”那位青年说:“哲人已经告诉我们了,信仰就是不停揉搓后的韧性。”问话的年轻人恍然大悟:“我懂了。”他指了指路边上用青砖砌的一堵墙,“我们村中有人会做砖,这砌墙的砖,在做土坯前,那泥巴要反复地搅拌、翻动,这样做出的土坯黏性好,烧出的砖才会坚韧、耐用。”
④信仰是一种揉搓之后的韧性,科瑞集团的董事长郑跃文曾给我们做过精妙的诠释。他说,1987年,中国对西方文化开禁,他当时特别着迷于尼采。尼采的观点是,既然人生是一个悲剧,为什么不能将悲剧演绎得精彩一些!于是在政府机关任职的郑跃文下海了。下海办企业显然不像在政府机关那样旱涝保收,但“将人生演绎得精彩一些”的信念,让他走上了一条充满风险却有着无限活力的路,这条路也就注定要受“揉搓”,要付出他的坚韧的努力。他说,真正有信仰的人,每天都要提醒自己要做什么,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这其实就是一种“揉搓”,一个具有韧性的过程。
⑤庄子说:“径路绝而风云通,人力穷而天心见。”没有信仰,没有韧性,绝不可能达到此境界。一个人要是没有信仰,没有韧性,不说他不敢向新的生活挑战,就是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也会一蹶不振。而信仰、韧性是激发一个人内心潜能的强大动力。
⑥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信仰或信念,代替韧性。聪明不能,因为世界上失败的聪明人太多了;天赋也不能,因为没有毅力,没有韧性,天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沙上的画痕;教育也不能,因为世界上到处都可看到受过教育半途而废的人。
⑦充满韧性的信仰或信念往往会“点石成金”。那一年,父亲开垦了一片河滩地,上面满是荒草与卵石,父亲让我们兄弟几个将荒草弄回家,可没有谁愿意花这力气,是父亲的一番话,不仅让我们高高兴兴地把荒草弄回了半里路之遥的家,而且连那些卵石我们也一颗不剩地搬到了家门前。原来,父亲点燃了我们的信念:他让我们在家门前盖一个猪圈,养猪卖钱让我们兄弟每一个人都能念书。
⑧有诗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又说,“在失败的那边是成功!是用信念筑成的成功。” ⑨信仰是一种韧性,而韧性是一切成功的材料和基石。
7.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年轻人请教哲人信仰是什么的故事,引出本文的观点:信仰就是一种韧性。
B.第④段列举郑跃文下海经商的事例充分论证了信仰是一种揉搓之后的韧性。
C.第⑤段引用庄子的话论证了信仰、韧性是激发一个人内心潜能的强大动力。
D.本文第⑥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信仰或信念,代替韧性。
8.文章第⑦段说“充满韧性的信仰或信念往往会‘点石成金’”,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3分)
A.中国共产党人怀着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爬雪山,过草地,屡遭挫折,始终矢志不渝,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获得了革命的胜利。
B.居里夫妇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经过反复实验,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氯化镭,并从中发现了新元素镭,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C.史铁生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透析维持生命,他在艰难和痛苦中用生命写作,成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D.邓稼先当年在美国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就毅然回国,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成为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
9.文章结尾说“信仰是一种韧性,而韧性是一切成功的材料和基石”,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四)现代文阅读(二)(17分)
半支蜡烛
谢志强
①那天出差,我来到北方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馆。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
②房間内有三个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我看着电视,荧屏一闪一闪换着人物,很频繁。我略为轻松了。蓦然,荧屏内热热闹闹的人群没了影儿,室内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会一下断了电。楼外的灯光也消逝了。整幢楼传出惊愕的呼叫。
③我摸近写字台,拉开抽屉,捏住了空荡荡的抽屉一隅的半支蜡烛。这是我进入这个房间时,无意中发现的秘密。
④半支蜡烛,很细很圆,也很凉,它躺了不知多久,几乎被遗忘了,连服务员清理房间时也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捏着它。我没有火柴,捏着蜡烛,走出房门,能看到长长的走廊尽头一扇窗口外边朦胧的夜色。走廊内一片混乱,开门声、脚步声、召唤声。显然,大家都没料到断电。
⑤于是,我想,我手里的半截蜡烛已有些年月了——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可现在我握着它,生怕它失落。我握着它,我的体温通过掌心温暖了它。
⑥迎面闪过一个身影。我说:有没有火柴?她说没有。她一开口,我才知道是个女性,声音使我想到了山泉。她喊服务员,声音包含着恐慌。我说我有蜡烛。她便朝走廊内毫无目标地喊,谁有火柴打火机,点个亮。她仿佛向人间呼吁。
⑦我继续试探着朝走廊尽头的窗口方向走。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突然降临的黑暗。我像持着旗帜招兵买马,我大声喊:我有蜡烛,谁有火柴?
⑧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他说快点快点。一个中年男子粗犷的喉音。
⑨我赶上前,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像恋人美好深情的吻。蜡烛的火苗陶醉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我没急于返回房间。这亮光属于众人,我不能独自享用。
⑩她说:你倒有经验,出差还备着这玩意儿。
⑾我说:我在抽屉里发现的——我可没先见之明。现在出差到哪里会没有电灯呢?在城市,蜡烛已成稀罕物了。
我持着蜡烛,缓缓地走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迎接光明的门,我十分乐意地接受里边的旅客偶尔提出借个光的要求。他们是在寻觅断电的瞬间失却或遗落的物件;找着了那物件,像重逢一样的欢欣,简直显出孩童的纯真。
⑿我的心房也随着烛光一亮一亮闪动。这个旅馆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惧——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地难免生出的感觉。
⒀经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我到达了房间门口。又是意外,霍然灯火通明,荧屏又出现一个彩色的世界。走廊传来惊喜的声音,接着,传来“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
10. 小说以“我”住进小城旅馆为线索,展开故事,请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1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的“陌生”应如何理解。(4分)
(1)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
(2)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
12. 请分析第⑨段划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4分)
我赶上前,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像恋人美好深情的吻。蜡烛的火苗陶醉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
13.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半支蜡烛”颇具新意;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陌生”作为标题更加意味深长。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见本期第三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蹴尔而与之( )
(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前提是在“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选择更有价值的“义”。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羞恶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意思是不懂得仁义礼智就去接受“万钟”,于人于己都毫无益处。
D.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窮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
(选自《明史·刘基传》)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元至顺间举进士/管夷吾举于士
B.行省辟之,谢去/长跪而谢之曰
C.及太祖下金华/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会陈友谅陷太平/会天大雨
5.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贼 骄 矣 待 其 深 入 伏 兵 邀 取 之 易 耳
6.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刘基的性格特点。(3分)
(三)现代文阅读(一)(10分)
信仰是一种韧性
①一天,有两位年轻人来到一位哲人的家,他们问哲人:信仰是什么?哲人似乎没听见一样,继续着他手中的活儿。
②原来哲人在准备着午餐,正揉着面,要做面条。只见他袖子卷得老高,双手揉着一团面,揉一会儿,撒一些面粉,再用双手使劲揉。随着时间的推移,手中的面团越来越白,越来越劲道,越来越有韧性……这时,一位年轻人说:“谢谢您,我们告辞了!”哲人依然没吭声,手中继续用力揉着。
③出门后,同去的年轻人问:“哲人什么也没有说,我们为什么就这样回去?”那位青年说:“哲人已经告诉我们了,信仰就是不停揉搓后的韧性。”问话的年轻人恍然大悟:“我懂了。”他指了指路边上用青砖砌的一堵墙,“我们村中有人会做砖,这砌墙的砖,在做土坯前,那泥巴要反复地搅拌、翻动,这样做出的土坯黏性好,烧出的砖才会坚韧、耐用。”
④信仰是一种揉搓之后的韧性,科瑞集团的董事长郑跃文曾给我们做过精妙的诠释。他说,1987年,中国对西方文化开禁,他当时特别着迷于尼采。尼采的观点是,既然人生是一个悲剧,为什么不能将悲剧演绎得精彩一些!于是在政府机关任职的郑跃文下海了。下海办企业显然不像在政府机关那样旱涝保收,但“将人生演绎得精彩一些”的信念,让他走上了一条充满风险却有着无限活力的路,这条路也就注定要受“揉搓”,要付出他的坚韧的努力。他说,真正有信仰的人,每天都要提醒自己要做什么,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这其实就是一种“揉搓”,一个具有韧性的过程。
⑤庄子说:“径路绝而风云通,人力穷而天心见。”没有信仰,没有韧性,绝不可能达到此境界。一个人要是没有信仰,没有韧性,不说他不敢向新的生活挑战,就是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也会一蹶不振。而信仰、韧性是激发一个人内心潜能的强大动力。
⑥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信仰或信念,代替韧性。聪明不能,因为世界上失败的聪明人太多了;天赋也不能,因为没有毅力,没有韧性,天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沙上的画痕;教育也不能,因为世界上到处都可看到受过教育半途而废的人。
⑦充满韧性的信仰或信念往往会“点石成金”。那一年,父亲开垦了一片河滩地,上面满是荒草与卵石,父亲让我们兄弟几个将荒草弄回家,可没有谁愿意花这力气,是父亲的一番话,不仅让我们高高兴兴地把荒草弄回了半里路之遥的家,而且连那些卵石我们也一颗不剩地搬到了家门前。原来,父亲点燃了我们的信念:他让我们在家门前盖一个猪圈,养猪卖钱让我们兄弟每一个人都能念书。
⑧有诗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又说,“在失败的那边是成功!是用信念筑成的成功。” ⑨信仰是一种韧性,而韧性是一切成功的材料和基石。
7.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年轻人请教哲人信仰是什么的故事,引出本文的观点:信仰就是一种韧性。
B.第④段列举郑跃文下海经商的事例充分论证了信仰是一种揉搓之后的韧性。
C.第⑤段引用庄子的话论证了信仰、韧性是激发一个人内心潜能的强大动力。
D.本文第⑥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信仰或信念,代替韧性。
8.文章第⑦段说“充满韧性的信仰或信念往往会‘点石成金’”,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3分)
A.中国共产党人怀着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爬雪山,过草地,屡遭挫折,始终矢志不渝,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获得了革命的胜利。
B.居里夫妇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经过反复实验,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氯化镭,并从中发现了新元素镭,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C.史铁生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透析维持生命,他在艰难和痛苦中用生命写作,成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D.邓稼先当年在美国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就毅然回国,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成为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
9.文章结尾说“信仰是一种韧性,而韧性是一切成功的材料和基石”,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四)现代文阅读(二)(17分)
半支蜡烛
谢志强
①那天出差,我来到北方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馆。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
②房間内有三个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我看着电视,荧屏一闪一闪换着人物,很频繁。我略为轻松了。蓦然,荧屏内热热闹闹的人群没了影儿,室内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会一下断了电。楼外的灯光也消逝了。整幢楼传出惊愕的呼叫。
③我摸近写字台,拉开抽屉,捏住了空荡荡的抽屉一隅的半支蜡烛。这是我进入这个房间时,无意中发现的秘密。
④半支蜡烛,很细很圆,也很凉,它躺了不知多久,几乎被遗忘了,连服务员清理房间时也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捏着它。我没有火柴,捏着蜡烛,走出房门,能看到长长的走廊尽头一扇窗口外边朦胧的夜色。走廊内一片混乱,开门声、脚步声、召唤声。显然,大家都没料到断电。
⑤于是,我想,我手里的半截蜡烛已有些年月了——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可现在我握着它,生怕它失落。我握着它,我的体温通过掌心温暖了它。
⑥迎面闪过一个身影。我说:有没有火柴?她说没有。她一开口,我才知道是个女性,声音使我想到了山泉。她喊服务员,声音包含着恐慌。我说我有蜡烛。她便朝走廊内毫无目标地喊,谁有火柴打火机,点个亮。她仿佛向人间呼吁。
⑦我继续试探着朝走廊尽头的窗口方向走。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突然降临的黑暗。我像持着旗帜招兵买马,我大声喊:我有蜡烛,谁有火柴?
⑧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他说快点快点。一个中年男子粗犷的喉音。
⑨我赶上前,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像恋人美好深情的吻。蜡烛的火苗陶醉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我没急于返回房间。这亮光属于众人,我不能独自享用。
⑩她说:你倒有经验,出差还备着这玩意儿。
⑾我说:我在抽屉里发现的——我可没先见之明。现在出差到哪里会没有电灯呢?在城市,蜡烛已成稀罕物了。
我持着蜡烛,缓缓地走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迎接光明的门,我十分乐意地接受里边的旅客偶尔提出借个光的要求。他们是在寻觅断电的瞬间失却或遗落的物件;找着了那物件,像重逢一样的欢欣,简直显出孩童的纯真。
⑿我的心房也随着烛光一亮一亮闪动。这个旅馆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惧——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地难免生出的感觉。
⒀经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我到达了房间门口。又是意外,霍然灯火通明,荧屏又出现一个彩色的世界。走廊传来惊喜的声音,接着,传来“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
10. 小说以“我”住进小城旅馆为线索,展开故事,请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1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的“陌生”应如何理解。(4分)
(1)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
(2)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
12. 请分析第⑨段划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4分)
我赶上前,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像恋人美好深情的吻。蜡烛的火苗陶醉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
13.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半支蜡烛”颇具新意;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陌生”作为标题更加意味深长。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见本期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