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散尽看车展

来源 :汽车与运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chao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的北京车展,不管是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还是现场各显神通的宣传方式,
  无一不让人感受着本次车展的隆重与盛大。
  这届的车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它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呢?喧闹过后,我们有必要花时间来回答这些疑问。
  
  刷新纪录背后的曲折
  
  
  国内的人们似乎很喜欢突破各种纪录奥运会上不断刷新的金牌数量、亚运会上中国健儿们的一个又一个荣誉……就连北京车展的展会规模也在不断刷新着。
  从1990年到2006年,两年一届的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已经举办了九届,参展车辆从第一届的240辆持续增长到今年的556辆,参展商也由最初的400家增加到本届的1500多家,参展观众由首次的10万人次增加到56万人次……从这些统计数字来看,北京车展已经毫无疑问地跻身世界一流车展的行列,而事实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汽车巨头在北京车展上展示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国内合资厂商和自主品牌企业也越来越将北京车展当成一次与国际巨头同台演艺的时机,不耐其烦地向观众展示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内涵。
  本届车展的展出时间从通常的6月改到了11月,原定的展出会场位于北京顺义区的新馆。参加完2004年第八届北京车展的40万观众都梦想着可以在一个宽敞、舒适的环境里度过第九届北京车展。可事实总与人们的美好愿望存在差距。北京车展的主办方:贸促会和中展集团在新展馆的建设问题上却一再受挫,这直接导致56万观众在2006年从四面八方拥进老国展,给周边地区的交通带来严重压力。
  让我们把日历翻回到2005年12月28日,新国展开建工程在这一天仓促动工,此时距离2006年的车展只剩不到半年的时间。“这里面有三次反复的过程”,中展集团项目部负责车展的一位官员解释说,“开始就确定应该在11月份在新国展举行车展。可随后新国展迟迟不能落成,所以又决定回到老国展,时间还改回6月份。但是众多厂商认为准备工作会很仓促,最后只能回到老国展,日期也改到11月。”
  
  汽车里面的通讯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吗?
  
  在车载通讯方面,越来越多的新功能,新设备虽然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越来越复杂的操作也让人头疼不已,玛沙拉蒂的Birdcage概念车则通过展示“无缝移动通信”技术,消除了我们上述无谓的担心。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两三年内,车载通讯,影音系统会越来越多关注用户的需要,不断推出创新性的技术来让驾驶变得更加轻松。
  
  车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汽车销售陷入缓慢增长的同时,中国汽车市场在今年产销双双突破7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以北京市为例,现在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为280万辆左右,并且以平均每天超过1000辆的速度在继续增加。中国人对汽车的消费能力一年又一年地超出各大厂商的预测,全世界都为此刮目相看。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车展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在人流涌动中,价格一直是参观者最关心的因素。他们也许可以在那些高档车的展台前流连忘返,但最终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在自己关心的展车上。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在买自己的汽车之前,距离厂家最近的时候就应该是车展期间了。同时,他们还可以同时在自己犹豫不决的几款车之间往返奔波,仔细对比每一款车的方方面面,逐渐下决心把自己的钱投入哪一家厂商的口袋。
  前来观看本次车展的观众大多数都是有买车计划的,年龄分布也趋于年青人。这部分观众可以说是汽车市场的“潜力股”,他们的购买潜力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凸现,他们的注意力也是参展厂商竞相吸引的目标。
  56万的参展人次在厂商看来就是现实的压力。他们在这群年轻的消费者面前出言谨慎,仔细地宣扬自己的品牌文化,试图用品牌文化和现场印象来赢得这些观众的好感,将他们演变成为自己的潜在客户。
  对于现场观众来说,参观应当是一个从容感受不同企业文化、了解不同品牌价值的绝佳机会。遗憾的是,国内复杂的汽车工业状况和服务状况,让许多消费者在初次面对品牌繁多的汽车的时候,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这样的局面反映出一个事实:国内汽车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认识水平的增长,远远跟随不上他们的购买能力的提升。这也对国内的汽车行业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公正、全面地向消费者传递来自市场各方面的信息是汽车媒体最大的职责。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轻轻松松、兴高采烈的是现场的观众;神经紧张、如履薄冰的是展台里面那些汽车公司的老总们。
  
  
  车展告诉了我们什么
  
  此次车展亮相的新车很多,所采用的技术设计新能源、控制技术、智能交通和人机工程等方方面面。这些新技术综合在一起,为我们指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汽车的演化方向与思路。
  
  新能源技术
  丰田普锐斯近60万辆的销量让其他汽车厂商眼红不已。本田、福特、通用、宝马等巨擎纷纷也将研发的费用往混合动力领域投入。本田FCX CONCEPT使用的燃料电池采用创新的反应方式,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其他像雷克萨斯、铃木和日产等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混合动力车型。这股由日本汽车企业掀起的混合动力趋势,必将影响到全球的各大厂商,最终为我们带来更节油、更环保的汽车。
  除了混合动力技术之外,以Saab为代表的厂商还推出了生物燃料技术,通过燃烧生物乙醇燃料,达到接近零的排放等级。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国内以比亚迪和奇瑞为代表的厂商也依据自身的优势,分别推出了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国内企业也开始了早早的探索,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小。
  国内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上市阶段大都在2008~2011年左右。几年之后,我们可以在国内看到一场新能源汽车的激烈厮杀。
  
  更安全、更智能的汽车
  随着人们对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升,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各个厂商都在努力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比如Volvo的众多安全技术、BMW的主动转向,大众的FSI发动机、DSG变速箱以及4MOTION四驱系统、路虎强悍的越野技术等等。越来越多的新名词将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这些先进的技术将会为我们带来一场驾驶、乘坐体验方面的革新。
  
  微型车的“瘦身”趋势
  随着国内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的加剧和燃油价格的走高,小型车的市场前景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类似铃木IONIS这样节能、环保而且精致的微型车,如果能够引入国内并且控制好制造成本,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所接受。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市场用数据说明了国内购车者对于“大个头”汽车的喜爱。在今后的市场上,消费者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微型车:长安奔奔、派朗、威志、QQ6……这些不断涌现的微型车正体现了厂商对于市场的敏感嗅觉和决断。日本大发公司更是赤裸裸地在本次车展的宣传资料上用到了“看好中国小型车市场”这样的标题。
  也许,现在真的到了我们去重新评价微型车的时刻了。
  
  写在最后
  
  高档车在车展上永远是受关注的重点,高档车所使用的前沿技术也代表了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受到更多的关注也是理所当然的。
  有意思的是,在国外中高档汽车市场趋于平稳的时候,中国的高档车开始发力。今年1~4月份,国内中高档轿车产销量同比增长高达200%,而2.0L以下排量的普通轿车却下降了25%。
  对比如此强烈,这种局面刺激得国外高档汽车品牌蜂拥向中国。Volvo的XC90越野车刚摆上展台,就被定出去十几辆,而且都是一些问了价格就成交的买主,让人不得不感慨国内高档汽车的市场购买力如此强大。
  中国的经济目前处于快速的增长期,并非国内消费者的惊人购买力促成了这一市场领域的扩大,原因在于国内前几年高档汽车品牌稀少,这一领域长期以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随着这一领域的市场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下一个得到扩张的领域就应该是微型、小型家用轿车了。
  更为现实的一个因素是:高档车降价的空间比较小,而微型和小型汽车如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保养成本不断降低,绝大部分的购车者都会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
  现实情况是:消费者强烈呼吁普通家用轿车降价,而生产厂家在没有取得很好的销售成绩之前又很难将成本控制下去,也没有很多刺激市场的有效手段,消费者可以选择的范围也很狭小。一些生产低价汽车的厂商虽然很乐意为消费者服务,却受限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难推出质优价廉的汽车。
  每隔两年,我们都有一次和世界顶级汽车厂商直面交流的机会。希望国内的自主品牌能够很好地利用在车展上学到的东西,不断为我们提供我们想要的汽车。
其他文献
东京的千代田区、文京区一带,是日本“中心之中心”:除了皇宫、国会诸要地以外,各个著名大学、图书馆、博物馆亦云集于此。几乎每星期,我都会携友或独自去那里一次,逛得最多的,还是各式各样的古书店。日复一日地泡在大小书肆里,抚摩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中国相关的图书,我从最开始对古籍版本毫无所知,到后来也渐渐略知一二。广泛搜购旧书的同时,也开始对贩卖这些书籍的汉学书店发生兴趣,读书之余,看到材料便随手记下,日积月
深受儒教伦理影响的韩国曾经是亚洲最严格的父权制国家,男尊女卑现象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上述传统社会的色彩正迅速消退,韩国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更是产生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但重男轻女的残余意识在韩国社会仍处处显现。  过去韩国一直是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衡最严重的国家,历史上溺女婴、现代通过B超选择胎儿性别现象司空见惯。直到1990年,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还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