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素养:未来教育对教师的挑战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zwoai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高速互联、泛在移动、天地一体、智能便捷、综合集成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浪潮席卷全球,技术创新强力推进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支撑空间。《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2018)提出了智能教育环境、智能学习过程支持、智能教育评价、智能教师助理和教育智能管理与服务等五大“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场景,全面勾画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蓝图。显然,这样的蓝图深刻冲击着原有教育的实施方式及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变革性要求,信息技术素养必将成为教师的根本素养之一。
  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未来教师的必备素养
  尽管国际上许多人做过职业分析调查研究,在人类社会360多种职业中,教师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仅有0.4%。但这个结论并不能说明教师职业可以远离现代信息技术而独立存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像智能助理这样高度集成的、个性化的机器人肯定会成为教育教学的必备辅助,人机结合的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普遍形态,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般而言,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分为信息技术理解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理解能力包括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感知、判断、评估和反思等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在普遍的信息获取、交流、娱乐、商务的基础上进行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交易以及网络娱乐等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理解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核心,也是信息技术素养的行为体现。随着人类社会网络安全意识的加强,信息技术素养中还包括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守法自律和网络道德能力等因素。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学习资源发达的未来社会,教师能否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教育信息,成为未来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同时,教师需要主动适应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教育信息化的变革,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如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人际交互学习环境,有效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等,这是面向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显然,面向未来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除了教育素养、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外,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理解和应用素养。
  未来教师所面临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挑战
  所谓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有人简称信息素养)是指提升广大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认识、伦理、知识、技能及应用等基本素养,包括信息技术认知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互联网终身学习能力等。
  信息技术认知能力。“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刚刚来临,“人工智能+教育”的新时代已在不远处招手。2017 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目前的教育生态,提高教师对人工智能的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探索使用智能导师系统、智能评分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虚拟现实学习系统、学习预测分析系统、机器翻译和游戏化学习等智能技术辅助教学。随着高性能计算、图形图像处理、人机交互等技术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平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则为教育教学情景设计、展示和教学的实施提供全新的平台和手段,通过情境创设,使教师和学生投入到可感知的、逼真的学习环境中,这对于引导学生感知微观世界分子原子运动、人体三维器官组织及循环系统、宏观世界的太空、太阳系等教育场景等,显然具有常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都有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尊重新技术、认识新技术,不断学习新技术,并积极应用新技术改进教育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来单纯的“师生”二元关系,增加了技术媒介的作用,形成了“教师—技术—学生”的三元结构。可以说是技术促进了课堂教学变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咨询者。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对师生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新知识、新信息、新任务大多来自教师、来自书本,而在信息化支持的课堂上,新知识、信息信息更多则来自网络,学习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更广阔的时空延伸。与之相应的,教师教学任务不再只是提供最好的讲授,而是为学生设计最适当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设计最合适的学习策略。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将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推动个性化、适应性教学开展。比如,学习分析技术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实施个性化和适应性教学;模式识别技术(如情感识别)可以自动识别学生情感状态,以便实施适应性教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作为教辅工具应用到语言教学上,也可以作为人机交互手段应用到智能教学系统上,实现自动答疑;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支持创建模拟环境,向学习者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也可以实现实时交互,为学生提供“真实性”“交互性”以及“沉浸性”的教育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虚拟现实的仿真场景中参与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互联网为人类知识和信息的几何级增长提供了最好的释放空间。互联网背景下,人人都是信息的分享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教师在获得信息同时,也在生成信息。互联网上的信息就是这样每时每刻在高速分裂。各种各样的视频、音频、程序、文本、图像等信息交叉而有序地分布在互联网上,需要经过计算能力极强的大数据分析,才能够筛选、组合、转换、整理、提炼出有用的信息。面对这样一个庞大无边的信息资源库,教师必须具备熟练运用搜索引擎、信息分析、信息处理等能力,利用搜索引擎、专业网站获得更直接、更有用、更便捷等信息资源。同时,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加工处理信息的软件工具,用来传递和发布信息的工具;需要掌握一些保存信息的工具;需要掌握一些网络协作学习的工具。当然教师还应当具备信息资源管理的技能,如网络资源的查找、分类、储存、提取,为网络资源建立收藏夹、多窗口浏览、资源下载等。
  互联网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显著特征。互联网提供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无缝学习环境,不仅能为教学提供实景、多学科融合的学习环境,还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技术工具,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多种服务的平台,为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便捷地获得学习机会提供了最大可能性。因此,教师需要率先学会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并自觉参与到各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和经验,与其他学科教师协作,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网络人际关系。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教育学、计算机、统计学和学习科学的背景知识,具备多学科的交叉能力和素养,能够从互联网上自由获得有用信息。
  另一方面,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会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丰富信息技术素养以应对裂变式的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
  总之,信息素养是教师应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備的核心素养之一。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全面支持个性化、创新性学习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决定了信息化与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是空中楼阁,因此,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要素。
其他文献
自动词、他动词的识别大连外国语学院刘和民[问]我是一位日语初学者,在学习当中,对日语动词的自、他动词的判断感到非常迷惘。教材上仅是笼统而简单地介绍一下,因此,学习中要依靠查
如何辨别、记忆自动词与他动词仲玉贞一、问题的提出日语的动词按语法意义分,可分为自动词与他动词。这正如汉语和英语等语言中有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之分一样。对于以日语为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室内空气品质评价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观评价法及其局限性,着重介绍了室内空气品质的客观评价方法。指出建立公正、权威的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
海洋战略是国家和广东省"十三五"期间推进的重要战略之一。结合广东省战略规划,加强海洋学科建设,是广东省建设海洋强省与省内高校高水平海洋学科体系的双赢之路。本文根据广
总结9例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脑脊液鼻漏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鼻部情况,做好体位护理,实施避免颅内压升高的措施,做好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1月,红军向闽浙赣边界挺进时,毛泽东为洋庄乡填词《如梦令·元旦》。今天,武
中俄两国由于自身独有的气候和环境,使得两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冰雪文化资源,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北方与俄罗斯接壤面积的重要城市,城市冰雪文化与俄罗斯冰雪文化深度交融,这使得两
定位导航授时基础设施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为适应未来用户数量、服务质量等方面攀升的需求,有必要提升国家定位导航授时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不同区段肋骨骨折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被鉴定人共计163处肋骨骨折的骨折部位、影像学检查次数及其首次检出的影像学技术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