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叶菜型甘薯常见害虫甘薯大象虫、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麦蛾、甘薯小绿龟甲识别的主要特征及发生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叶菜型甘薯;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51-01
叶菜型甘薯以甘薯茎尖作为一种新型叶菜,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以及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钙、铁、磷等;食口性好,入口嫩滑、无苦涩味、清甜略带香气等野菜风味,目前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种植面积不大但分布广,往往与蕹菜相邻种植,因此易受到害虫的为害,影响甘薯茎尖产量和品质。在宁化县叶菜型甘薯常见的害虫有甘薯大象虫、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麦蛾及甘薯小绿龟甲等。现将其发生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综合防治意见。
1发生特点
叶菜型甘薯在当地一般于5月扦插,6月中下旬发生甘薯大象虫,7—10月,甘薯生长茂盛,易发生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麦蛾、甘薯小绿龟甲,但以7—9月发生较重。
1.1甘薯大象虫
属鞘翅目,象甲科,别名甘薯长足象。成虫黑褐色,头小,管状喙,微弯曲,鞘翅具有纵沟。幼虫乳白色、皱折多肉、向腹面弯曲。蛹淡黄褐色。于6月中下旬以幼虫在基部或叶柄里向内向下蛀食进入茎内钻蛀为害。每茎内一般有虫1~2头,幼虫可在茎内上下移动,3~5 d向外咬1个小孔排泄粪便和纤维碎屑,继续向下蛀入,直达茎节中心为止。幼虫定居后,被害茎部组织逐渐膨大形成虫瘿,虫瘿中间大两端小,表面颇光滑或略有凸凹,由于成虫产卵位置以及幼虫在茎内向下蛀的缘故,虫瘿多在茎的基端。茎基部受害,虫瘿以上的茎叶,因水分、养料的输送受阻,不能正常的生长,对植株生长危害大,损失较重。幼虫在虫瘿内化蛹。主要以成虫在土壤裂缝、树皮间隙、藤本、野牵牛等植物上越冬[1-2]。
1.2斜纹夜蛾
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幼虫头部淡褐至黑褐色,胸腹多为土黄色,背面有三角形黑斑,高龄后体线明显,背线及亚背线黄色,胸足近黑色,腹足深褐色。可为害多种作物,食性广。以幼虫为害甘薯的叶片。低龄幼虫群集甘薯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仅留上表皮及叶脉成窗纱状,最终叶片变成枯黄色的半透明薄膜。高龄后食量增大,晴天白天躲在叶背等阴暗处很少活动,早晚出来咬食,可将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将叶片吃光只剩主脉,然后迁移至其他田块继续为害,严重影响茎叶产量和品质。一般在7—10月为害甘薯,但以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主。幼虫老熟后入土或在土表枯枝落叶下化蛹。无滞育现象。
1.3甘薯天蛾
属鳞翅目,天蛾科。别名甘薯叶天蛾、旋花天蛾、虾壳天蛾。幼虫体形粗大,背面有光滑而末端下垂呈弧形的尾角。也取食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甘薯天蛾幼虫取食甘薯的叶和嫩茎,造成小孔或缺刻,食量很大,为害严重时能把甘薯叶吃光,严重影响甘薯茎叶的产量和品质。食量缺乏时,幼虫能成群迁往邻近田块为害。以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害为主。老熟幼虫入土化蛹。以蛹在土下10 cm左右深处越冬。
1.4甘薯麦蛾
属鳞翅目,麦蛾科,别名甘薯卷叶蛾、甘薯卷叶虫。幼虫头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全体生有稀疏的长刚毛,着生于黑色的圆形小毛片上。幼虫特别活泼,善跳跃,叶片遇扰动或稍受惊扰,即跳跃逃盾、吐丝滑落而下掉或迅速后退躲避等方式逃逸。甘薯麦蛾以幼虫吐丝卷叶,在卷叶内取食叶肉,留下白色表皮、脉络,状似薄膜。也取食嫩茎和嫩梢。发生严重时大部分薯叶被卷食,叶肉几乎尽失,整片呈“火烧”现象,并可转叶为害,常常一叶未食尽又转移他叶为害,严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降低茎叶产量和品质。主要在7—10月为害。老熟幼虫在卷叶或土缝里化蛹。以成虫或蛹在田间杂草或残株和落叶上中越冬[3]。
1.5甘薯小绿龟甲
属鞘翅目,龟甲科。别名甘薯小龟甲、青龟甲。成虫体扁圆形,背面隆起,中央有黑色纹,其余部分为金绿色。幼虫长椭圆形,淡绿色,体侧列生棘刺,尾须1对,为体长的4/5。末端常附着黑褐色的脱皮壳。成虫和幼虫取食叶片,低龄时仅食去表皮和绿色组织,留下薄膜。高龄后造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食尽全叶。主要在6—9月为害。老熟幼虫在叶背化蛹。以成虫在田边杂草、枯叶、石隙或土缝中越冬。
2综合防治对策
由于叶菜型甘薯是以采摘茎尖食用,属蔬菜类,因此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辅以必要的化学药剂防治。
2.1农业防治
破坏越冬环境,消灭越冬虫源。甘薯收获后,烧毁清除薯田里的遗株和残株、落叶、薯蔓以及田边杂草等。并在冬季通过中耕翻土、多犁多耙等方式,破坏越冬环境,促进越冬蛹死亡。也可通过灌水,淹田3~5 d,淹死越冬虫源,或实行水旱轮作,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减少翌年虫源。
2.2人工捕杀
结合采摘茎尖、田间管理时采摘卵块,捕捉、捏死、消灭各种幼虫及甘薯大象虫、甘薯小绿龟甲成虫,特别是在清晨日出前后、傍晚前后或阴天,幼虫大量出来取食,此时是捕捉的最好时期。也可结合人工中耕、除草、施肥等措施,破坏化蛹环境,铲除虫蛹并及时捡除或捏死,以减少下一代的虫源。
2.3药剂防治
由于叶菜型甘薯是采摘茎尖食用,每隔几天要采摘1次,因此必须采用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最好是采用生物农药。用药前先彻底采摘1次茎尖,用药后需等农药安全间隔期后方可采摘。于幼虫发生高峰期,且处于低龄,及时采取药剂防治,因为此时幼虫抗药性弱,随着龄期增大,抗药性增强。一般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麦蛾同时发生时各用药1次,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可选用的农药有:20%米满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2.5%菜喜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10%除尽悬浮剂1 5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 000~1 500倍液、10%醚菊酯悬浮剂1 500倍液、5%卡死克乳油2 000~2 500倍液、2.5%功夫乳油1 000~2 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4.5%氯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于晴天16:00—17:00后对水喷雾防治[4]。
3参考文献
[1] 蔡南通,黄华康,邱永祥,等.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福薯7—6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学报,2006,21(1):12-15.
[2] 宋付平,黄洁,刘国道,等.8份叶菜型甘薯种质在海南的试验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8(9):431-434.
[3] 李彦青,卢森权,黄咏梅.2006 年叶菜型甘薯新品种国家区试广西试点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19-7820.
[4] 欧行奇,任秀娟,李新华.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J].园艺学报,2007,34(1):266.
关键词叶菜型甘薯;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51-01
叶菜型甘薯以甘薯茎尖作为一种新型叶菜,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以及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钙、铁、磷等;食口性好,入口嫩滑、无苦涩味、清甜略带香气等野菜风味,目前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种植面积不大但分布广,往往与蕹菜相邻种植,因此易受到害虫的为害,影响甘薯茎尖产量和品质。在宁化县叶菜型甘薯常见的害虫有甘薯大象虫、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麦蛾及甘薯小绿龟甲等。现将其发生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综合防治意见。
1发生特点
叶菜型甘薯在当地一般于5月扦插,6月中下旬发生甘薯大象虫,7—10月,甘薯生长茂盛,易发生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麦蛾、甘薯小绿龟甲,但以7—9月发生较重。
1.1甘薯大象虫
属鞘翅目,象甲科,别名甘薯长足象。成虫黑褐色,头小,管状喙,微弯曲,鞘翅具有纵沟。幼虫乳白色、皱折多肉、向腹面弯曲。蛹淡黄褐色。于6月中下旬以幼虫在基部或叶柄里向内向下蛀食进入茎内钻蛀为害。每茎内一般有虫1~2头,幼虫可在茎内上下移动,3~5 d向外咬1个小孔排泄粪便和纤维碎屑,继续向下蛀入,直达茎节中心为止。幼虫定居后,被害茎部组织逐渐膨大形成虫瘿,虫瘿中间大两端小,表面颇光滑或略有凸凹,由于成虫产卵位置以及幼虫在茎内向下蛀的缘故,虫瘿多在茎的基端。茎基部受害,虫瘿以上的茎叶,因水分、养料的输送受阻,不能正常的生长,对植株生长危害大,损失较重。幼虫在虫瘿内化蛹。主要以成虫在土壤裂缝、树皮间隙、藤本、野牵牛等植物上越冬[1-2]。
1.2斜纹夜蛾
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幼虫头部淡褐至黑褐色,胸腹多为土黄色,背面有三角形黑斑,高龄后体线明显,背线及亚背线黄色,胸足近黑色,腹足深褐色。可为害多种作物,食性广。以幼虫为害甘薯的叶片。低龄幼虫群集甘薯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仅留上表皮及叶脉成窗纱状,最终叶片变成枯黄色的半透明薄膜。高龄后食量增大,晴天白天躲在叶背等阴暗处很少活动,早晚出来咬食,可将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将叶片吃光只剩主脉,然后迁移至其他田块继续为害,严重影响茎叶产量和品质。一般在7—10月为害甘薯,但以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主。幼虫老熟后入土或在土表枯枝落叶下化蛹。无滞育现象。
1.3甘薯天蛾
属鳞翅目,天蛾科。别名甘薯叶天蛾、旋花天蛾、虾壳天蛾。幼虫体形粗大,背面有光滑而末端下垂呈弧形的尾角。也取食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甘薯天蛾幼虫取食甘薯的叶和嫩茎,造成小孔或缺刻,食量很大,为害严重时能把甘薯叶吃光,严重影响甘薯茎叶的产量和品质。食量缺乏时,幼虫能成群迁往邻近田块为害。以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害为主。老熟幼虫入土化蛹。以蛹在土下10 cm左右深处越冬。
1.4甘薯麦蛾
属鳞翅目,麦蛾科,别名甘薯卷叶蛾、甘薯卷叶虫。幼虫头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全体生有稀疏的长刚毛,着生于黑色的圆形小毛片上。幼虫特别活泼,善跳跃,叶片遇扰动或稍受惊扰,即跳跃逃盾、吐丝滑落而下掉或迅速后退躲避等方式逃逸。甘薯麦蛾以幼虫吐丝卷叶,在卷叶内取食叶肉,留下白色表皮、脉络,状似薄膜。也取食嫩茎和嫩梢。发生严重时大部分薯叶被卷食,叶肉几乎尽失,整片呈“火烧”现象,并可转叶为害,常常一叶未食尽又转移他叶为害,严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降低茎叶产量和品质。主要在7—10月为害。老熟幼虫在卷叶或土缝里化蛹。以成虫或蛹在田间杂草或残株和落叶上中越冬[3]。
1.5甘薯小绿龟甲
属鞘翅目,龟甲科。别名甘薯小龟甲、青龟甲。成虫体扁圆形,背面隆起,中央有黑色纹,其余部分为金绿色。幼虫长椭圆形,淡绿色,体侧列生棘刺,尾须1对,为体长的4/5。末端常附着黑褐色的脱皮壳。成虫和幼虫取食叶片,低龄时仅食去表皮和绿色组织,留下薄膜。高龄后造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食尽全叶。主要在6—9月为害。老熟幼虫在叶背化蛹。以成虫在田边杂草、枯叶、石隙或土缝中越冬。
2综合防治对策
由于叶菜型甘薯是以采摘茎尖食用,属蔬菜类,因此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辅以必要的化学药剂防治。
2.1农业防治
破坏越冬环境,消灭越冬虫源。甘薯收获后,烧毁清除薯田里的遗株和残株、落叶、薯蔓以及田边杂草等。并在冬季通过中耕翻土、多犁多耙等方式,破坏越冬环境,促进越冬蛹死亡。也可通过灌水,淹田3~5 d,淹死越冬虫源,或实行水旱轮作,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减少翌年虫源。
2.2人工捕杀
结合采摘茎尖、田间管理时采摘卵块,捕捉、捏死、消灭各种幼虫及甘薯大象虫、甘薯小绿龟甲成虫,特别是在清晨日出前后、傍晚前后或阴天,幼虫大量出来取食,此时是捕捉的最好时期。也可结合人工中耕、除草、施肥等措施,破坏化蛹环境,铲除虫蛹并及时捡除或捏死,以减少下一代的虫源。
2.3药剂防治
由于叶菜型甘薯是采摘茎尖食用,每隔几天要采摘1次,因此必须采用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最好是采用生物农药。用药前先彻底采摘1次茎尖,用药后需等农药安全间隔期后方可采摘。于幼虫发生高峰期,且处于低龄,及时采取药剂防治,因为此时幼虫抗药性弱,随着龄期增大,抗药性增强。一般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麦蛾同时发生时各用药1次,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可选用的农药有:20%米满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2.5%菜喜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10%除尽悬浮剂1 5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 000~1 500倍液、10%醚菊酯悬浮剂1 500倍液、5%卡死克乳油2 000~2 500倍液、2.5%功夫乳油1 000~2 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4.5%氯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于晴天16:00—17:00后对水喷雾防治[4]。
3参考文献
[1] 蔡南通,黄华康,邱永祥,等.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福薯7—6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学报,2006,21(1):12-15.
[2] 宋付平,黄洁,刘国道,等.8份叶菜型甘薯种质在海南的试验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8(9):431-434.
[3] 李彦青,卢森权,黄咏梅.2006 年叶菜型甘薯新品种国家区试广西试点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19-7820.
[4] 欧行奇,任秀娟,李新华.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J].园艺学报,2007,34(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