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提问来得更生动些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艺术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以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堂提问的低效的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关注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提问成了单纯传授知识的工具。
  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提问更动人,从而提高其效果呢?以笔者之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实施问题设计策略。
  
  一、问题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突出启发性
  
  教师设计问题时,一是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并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切入口,促进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意向。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能引起争论、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以及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设计问题时要考虑给学生适当的问题思维空间。众所周知,问题口子越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越大;问题越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简单,当然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等出发,根据具体需要确定设计“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使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多问问学生“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 “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一份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学科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为了给学生以探究的空间,锻炼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问题设问。
  1. 多角度设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教学“明清经济发展”时,不要直接问学生明清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而要换个角度设计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沿途见闻。这样提问,必使学生情绪明显高涨,积极思考“从秦始皇的灵渠到隋朝的大运河”等内容,最后得出结论:经过路线是沿珠江经漓江,过灵渠,入湘水,进洞庭,至武昌,再沿长江而下到南京,最后由大运河北上到北京;沿途会看到江浙的蚕桑、南方的水稻、北方的玉米,已推广到全国的棉花、甘蔗,发达的手工作坊;还有许多宦官在进行特务活动,随意逮捕百姓,等等。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2. 比较性设问——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可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这两种形式的比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例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时,可以设计以下一个比较型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你谈谈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并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说明。这样的比较,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心的责任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根据所学知识,或独立思考,或同伴互助,或查阅资料,努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比较不但使学生对中西方差别有更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比较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3. 综合性设问——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面对综合水平的提问,学生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记忆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对比、归纳和概括等能力,所以这类提问最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唐朝由盛转衰”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假如有一天杨贵妃突然醒来,得知后世对她的评价后,她会感到委屈,因为唐朝由盛转衰不是她个人的责任。那么,她会怎样诉说委屈呢?这个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但这个有趣情境的设置,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积极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以下唐朝衰退的重要原因:(1)唐玄宗不理朝政,一心只想纵欲享乐;(2)唐玄宗重用奸唐人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使唐朝政治更加腐败与黑暗;(3)唐朝中期以后,租庸调制和府兵制逐渐被破坏,为了加强边境防卫而设置的边镇节度使势力不断发展,终于形成藩镇割据之势,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4)天宝年间,贪官污吏肆意搜刮,租税十分繁重,阶级矛盾尖锐,等等。可见,只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引发求知的兴趣,提高聚合思维能力。
  
  二、问题设计要巧抓教材的“空白处”, 体现时代性
  
  教材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使学生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能够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我们的课堂设问也要具有时代特点,为现实社会服务。然而, 教材具有的滞后性,使其一些内容未能及时跟上现实社会的发展,而这些内容又是学生认知上极易出错的地方,属于学生学习中的“空白处”。为此,教师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空白处”提问。
  1. 在地域差异的空白处设问
  教材具有范例性,不可能把各处地域的情况都予以反映,因此,本地域的情况往往能填充教材内容的空白,成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交汇点。如能抓住教材空白处精心设计,必能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交汇,使学习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提炼经验。如在教学“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时,笔者引导学生事先收集身边的地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各种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方向怎么看?”“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的距离是怎么换算的,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在地图上是怎样标注的?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由于涉及的地图是学生生活中接触到过的,这样的学习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致就很高。
  2. 在看似矛盾的空白处设问
  教学中有许多看似矛盾实则对立统一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环境亮起‘黄牌’时,笔者让学生就“应该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还是“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经济”进行讨论,让学生在答案不一的矛盾处产生困惑,抓住矛盾的突出点“打破沙锅问到底”,最后达成共识——“应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发展”。在矛盾空白处提问,可以充分利用疑惑、矛盾引发学生思维冲突,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在逆向发现的空白处设问
  一些问题,若依正向思维去考虑,有时会很困难;如果改为逆向思考,就有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使学生产生一种创造思维的需求,从而激励他们去再发现和再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互逆因素,在逆向发现处设问,以破除学生思维的固有定势,注意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如在“我是社会小主人”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探究设计: 初中生小冰与爸爸因回家时间意见不一致而产生冲突,怎么办?让学生讨论解决冲突的方法。有学生就提出“先斩后奏”——先假装答应爸爸准时回家,等到了同学家就尽兴玩,超出时间爸爸也管不着了。笔者没有作正向指点,而是让学生逆向探究:“先斩后奏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回答思考后会得出“回家后招爸爸的责骂”“下次再承诺,爸爸就不会相信了”等结论,意识到“先斩后奏”并非良策。
  
  三、问题要关注课堂的意外生成, 彰显趣味性
  
  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两者缺一不可。而课堂的生成应围绕着问题展开,为此,教师应设置情境,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 采用形象语言创设新的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某个朝代的一个冬天的晚上,北方的某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围着煤炉烤火。其中一个老人正在抽烟,一个孩子烤番薯吃,一个中年人正在吃大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境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颇有兴趣。如果只按常规思路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2. 教师可以引经据典地提问,增加问题的卖点
  例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与传统的导入——“清朝时期最强盛是在哪一段时间?这时经济发展体现在哪里?”不同,笔者引用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中国是举世最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且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请问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康乾盛世时代),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确实能体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吗?可见,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改进提问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综上,有效提问,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有效提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因此,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更新知识,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全面关注学生的智力、情感、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具备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材料和独立自主地处理教材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相长,达成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把一个念想、一个故事、一些回忆,塞进时光的胶囊里,留与将来的光景。   ——题记    [一]    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在闲来无事的时候翻看厚重的现代汉语词典。对着让我动心的词语开始想入非非。 人莫予毒——强大到目空一切,没有人可以再伤害我。我一笔一划认真郑重地在草稿纸上划着,想着自己是否需要做一个人莫予毒的人。开始会埋怨自己,怎么会对身边所有人失去信心,怎么会变得对生活越来越心存芥蒂。小七在
摘要:对宿迁市宿城区30家家庭农场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对其信息管理情况、资金需求与来源、借贷资金、风险、农业保险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给出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提升家庭农场主综合能力、增强家庭农场自身实力、完善家庭农场信息管理系统、打造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加快涉农金融业务创新、优化信贷产品、引导规范民间借贷有序发展、大力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增加财政支
写在横空出世的新栏目开头:  咳咳!这是个讨好你们的栏目好不啦!这是个你们的语境才能懂的栏目好不啦!栏目征集与游戏有关的小短文,2000字以内,快来快来~~  [email protected]  “一血!”  看着手机屏幕上躺尸的大乔小姐姐,我表示:本宝宝真的不是故意送对面一血的,只是网速不好,卡住了!没错!就是网速的错!这不能怪我,不是我手残!  嘤~好吧好吧,我的错,怪我手残。虽然我是手残,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寂静暗黑的地段。那里所有一切的声响、颜色、触感,全部销声匿迹。黑色笼罩在密闭的空间,心跳在此刻变得格外明晰,沦陷的、忧郁的、沉默的、恐惧的,这也是另一种美。  当日光倾覆,黑夜来临;当心灵的另一面被夜色吞噬;当你遗失在树林深处,发出的第一声尖叫;当你走在哥特式教堂,见到第一只黑猫……嘘,不要发出任何声音,让我们踮起脚尖,行走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与恐惧中,行走在悬崖上钢索的颤抖中,
倾诉者的故事5——压力也能是朋友  压力源:学业  压力表现:自卑  晚上10点,带上MP3,换上速干衣和跑鞋,我准时出门,开始这一天的运动。最早只是单纯地想甩掉压力,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夜跑就这样成了我每天结束忙碌课业后,最期待的一段时光。  现在回想起来,夜跑,源自于我整个学生时代压力山大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我刚刚考入我们这座城市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高中。心里不是不清楚,我能考进来,多少
摘要:高吸水性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大量化学亲水基团,既可以吸收水分溶胀,又能保持水分,吸水能力可达自身重量的数百乃至数千倍,作为土壤保水剂不但能提高土壤保水性能,还能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同时,它还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提高出苗率和移栽成活率,在农林和园艺中被广泛应用。在介绍高吸水树脂种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吸水树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国内科研单位对高吸水树脂的相关研究基础
摘要: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留白技法为依据,通过对2组各30幅皆选自《中国画图鉴》的山水画进行留白比例的计算,发现其与西方美学中的黄金分割存在相关性,进而提出一种新的审美方式——“量化留白”。最后分别从平面构图、空间的构成、文化内涵的表达与设计方案的表现等4个方面提出“量化留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量化留白;留白;园林景观设计;黄金分割  中图分类号: TU986.2文献标志码: A文
使馆发布  3月7日下午,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行纪念“3·11地震”十周年中日青年线上交流会。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日中友好会馆会长代行宫本雄二分别发表视频致辞,两国青年、志愿者、媒体代表等近100人参加。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孔铉佑代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向在震灾中不幸离世的人们表示沉痛哀悼,向蒙受损失的日本民众致以诚挚慰问。在致辞中,孔铉佑表示,“3·11地震”
摘要:从葡萄表皮分离获得1株对霉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15,对其发酵液经过酸沉、Sephadex LH-20层析柱,对抑菌脂肽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菌株产脂肽对葡萄灰霉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60~100 ℃ 处理或pH 值为2~10的脂肽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几乎没有影响;脂肽有效最低抑菌浓度为0.017 mg/mL。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质谱分析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B1
摘要:为探讨2个宁夏主栽水稻品种萌发期、幼苗期对镉(Cd)胁迫的形态、生理生化响应,明确Cd污染对水稻的伤害机理,并为早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以富源4号、宁梗28号为研究对象,于人工气候室内培养,设置3个Cd处理浓度(0、50、100 μmol/L),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发芽率、胚芽鞘长度、胚根数、主根长的影响以及根系中活性氧类(ROS)的累积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