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课程标准即将全面实施,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今天在这里,就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突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师生观念都要转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养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形成的进程,恰当的选择教学形式,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应主要看以下几点:
1、参与的全体性。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有效性的目标追求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必须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在参与中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因为参与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参与而参与。参与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学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明显的差异,因而全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类、分层地对待,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特别要关注的是两类学生的参与:一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二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两类学生最容易被忽视,而成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如果长期使他们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则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2、参与的内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上,更表现为内在的思维上,即不仅仅是参与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而且还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参与以探索为中心的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相关知识体系,追求教学的知识量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同步发展。因此,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更突出地体现在其思维参与的建构性上,注重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分析,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由初级水平不间断地发展到高级水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参与的反思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我反思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它不仅要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能力的主体。但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还不能很熟练的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常常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二、突出课堂教学中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实践整体设计的优化,是能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知识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选择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在现实条件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大可能的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具体途径为: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是教师对学生寄托目标的具体反映。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前,都会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然而,教学目标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策略的实施,以及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优化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首先,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避免“高、广、深”,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订可行性目标,然后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目标的达成。其次,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感知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条件,愉快地学习。
2、精选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接下来就是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和组合。精选教学内容首先是在内容质量上要体现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其中科学性是前提,目标性是核心,启发性和思想性是教学的发展性和教育性规律的体现。
3、优化教学结构。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常常取决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课堂结构愈合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愈协调,课堂教学就会进入最优境界。因此,优化教学结构要求:一是优化智能结构,即具体、明晰、可测的课堂教学目标(它包括认知的容量、情感教育的要点和技能训练的重点)。二是优化时间结构,即在明确教学的主攻方向,摆正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等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时间。三是优化认知结构,即按人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四是优化信息结构,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五是优化训练结构,即规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步骤,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4、活用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目标、内容和结构的前提下,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取得高效的关键。活用教学方法要求做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
一、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突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师生观念都要转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养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形成的进程,恰当的选择教学形式,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应主要看以下几点:
1、参与的全体性。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有效性的目标追求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必须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在参与中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因为参与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参与而参与。参与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学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明显的差异,因而全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类、分层地对待,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特别要关注的是两类学生的参与:一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二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两类学生最容易被忽视,而成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如果长期使他们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则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2、参与的内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上,更表现为内在的思维上,即不仅仅是参与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而且还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参与以探索为中心的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相关知识体系,追求教学的知识量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同步发展。因此,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更突出地体现在其思维参与的建构性上,注重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分析,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由初级水平不间断地发展到高级水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参与的反思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我反思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它不仅要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能力的主体。但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还不能很熟练的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常常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二、突出课堂教学中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实践整体设计的优化,是能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知识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选择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在现实条件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大可能的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具体途径为: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是教师对学生寄托目标的具体反映。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前,都会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然而,教学目标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策略的实施,以及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优化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首先,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避免“高、广、深”,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订可行性目标,然后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目标的达成。其次,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感知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条件,愉快地学习。
2、精选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接下来就是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和组合。精选教学内容首先是在内容质量上要体现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其中科学性是前提,目标性是核心,启发性和思想性是教学的发展性和教育性规律的体现。
3、优化教学结构。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常常取决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课堂结构愈合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愈协调,课堂教学就会进入最优境界。因此,优化教学结构要求:一是优化智能结构,即具体、明晰、可测的课堂教学目标(它包括认知的容量、情感教育的要点和技能训练的重点)。二是优化时间结构,即在明确教学的主攻方向,摆正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等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时间。三是优化认知结构,即按人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四是优化信息结构,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五是优化训练结构,即规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步骤,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4、活用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目标、内容和结构的前提下,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取得高效的关键。活用教学方法要求做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