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40例,对其超声临床资料及病理结果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有23例与纤维腺癌相类似,10例与乳腺囊性增生相类似,6例患者病灶边缘一角外凸呈“角征”,6例仅为局部腺体结构紊乱、增厚,走形僵直;2例呈簇状分布,并合并钙化灶。结论:超声诊断早期乳腺癌时应结合微钙化、边缘回声等指标,提示有穿支血流时,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超声早期乳腺癌诊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203【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30-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乳腺癌已成为当今社会中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全世界乳腺癌的致死率呈逐渐下降低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为:医疗检测仪器的完善使早期乳腺癌筛查工作得到普及,大大降低了早期病例;乳腺癌综合诊疗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使这种实体肿瘤得到较佳的治疗效果。因此,早期筛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我院对4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超声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以此探讨超声诊断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完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且肿块直径低于10mm,无远处转移表现。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3.3±3.7岁;其中乳房触及质韧区8例,触及肿块27例,活动欠佳12例,肿块活动5例,伴有乳头溢血3例,刺痛感、胀痛感及局部不适感10例。
1.2方法。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选择线阵探头,调整频率为7~10MHz。患者取平卧位,并将双乳充分暴露,涂抹藕合剂后,以乳头为中心做扇形检查。检查过程中若发现疑似病变可行横切搜查及纵切扫查,对病灶的内部回声、大小、形态、纵横比、有无钙化及衰减等情况给予细致的观察,之后采用CDFI,观察患者病灶处四周及其内部的血流信号。
1.3观察方法。根据Adler分级法[1],以四级标准体现出病灶血流的丰富程度:无血流为0级;少量血流为1级,点状血流1~2处为I级;中量血流,伴有1条主血管或数条血流超过病灶半径为II级;血流丰富,有交织成网状的血管或超过4条的血管为III级。此外,对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行扫查,观察有无肿大。
2结果
2.1超声影像图表现。40例患者中,有23例与纤维腺癌相类似,均提示为低回声结节,纵横比<1,大小在4~10mm,回声均质,多数病灶有轻微边缘糙感,未见皮肤凹陷、毛刺征等恶性肿瘤特点;10例与乳腺囊性增生相类似,形态较为规整,大小在5~9mm,通过局部放大术提示6例患者病灶边缘一角外凸,并呈“角征”,4例提示为条索状低回声带;3例形态不规整,边缘毛糙,大小为5mm、6mm、7mm,后方回声稍有衰减;6例仅为局部腺体结构紊乱、增厚,走形僵直;2例呈簇状分布,并合并钙化灶,包括针尖样钙化及泥沙样钙化。5例同侧腋窝处可见0.7~1.0cm的淋巴结,形态呈现为规则的椭圆形,少量血流信号,分界清晰。
2.2血流显示。本组患者中,15例无血流,17例少量血流,8例中量血流,其中2例可见穿支血流。
2.3病理结果。4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见表1。
表140例患者病理结果
病理类型例数超声诊断结果误诊阳性(%)不确定导管内乳头状癌805(62.5)3浸润导管癌2049(45.00)7小叶原位癌705(71.43)2黏液癌220(0.00)0髓样癌330(0.00)0共计40919(47.50)123讨论
本组40例患者中,与纤维腺瘤类似的结节最为常见,占57.50%,其中5例误诊为纤维腺癌。超声提示其形态常为椭圆形,表现不具有典型性,纵横比≤1,边缘略有毛糙,无毛刺,部分患者可呈现出角征,后方回声未见衰减。结果可见,早期乳腺癌中后方回声衰减、边缘毛刺,纵横比>1并不特异,这与乳腺癌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微小浸润或无浸润是≤1cm乳腺癌早期毛刺小、细、短或无边缘毛刺的病理基础。若结节边缘为部分边界毛糙模糊、尖角征、浅分叶,提示有发生恶性病变的可能。针对此类患者,应嘱其在3~6个月内定期进行复查,必要时可采取穿刺术。
本组10例患者与乳腺囊性增生相类似,其中6例呈角征,4例见条索状低回声带。一般情况下,乳腺癌主要为实性回声,部分乳腺癌呈囊性回声且完全液化坏死,这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及速度有关。笔者对本组囊性回声图像进行分析认为,观察囊内有无条索状低回声带,边缘回声有无角征,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超声对于腺体结构紊乱的提示是诊断乳腺癌的一个间接征象,这些病灶多无肿块。由于肿瘤四周组织纤维增生,使正常乳腺及脂肪出现紊乱及扭曲。超声提示为腺体回声紊乱,局部有增生且粗大的纤维结构,走形不规律,形态僵直,需要临床触诊并结合健侧乳腺对比来识别与诊断。
许多资料表现,乳腺癌诊断中的微小钙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3]。一般情况下,良性结节钙化主要有粗大钙化、斑片状钙化。微钙化可作为恶性钙化诊断的重要超声指标,而斑块状钙化则是良性钙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多形微细钙化及密集成族钙化,超声诊断较为明确,但针对较微小的钙化其敏感度不高,此时可以联合钼靶诊断,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增强诊断效果。
超声诊断乳腺癌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囊内条索状低回声带,囊性癌灶边缘回声有角征情况;结节可见尖角征、浅分叶、边界毛糙模糊。若纤维形态僵直,腺体结构局部紊乱,走形不规则,可行穿刺术,避免漏诊。因早期乳腺癌很难发现新生血管,超声诊断时应结合微钙化、边缘回声等指标,提示有穿支血流时,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参考文献
[1]蒋田,周如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652
[2]韩秀婕,任俊红,马娜等.早期乳腺癌微钙化的超声检测价值及其与病理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33):122-123
[3]何志巧.超声诊断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12):953
关键词:超声早期乳腺癌诊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203【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30-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乳腺癌已成为当今社会中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全世界乳腺癌的致死率呈逐渐下降低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为:医疗检测仪器的完善使早期乳腺癌筛查工作得到普及,大大降低了早期病例;乳腺癌综合诊疗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使这种实体肿瘤得到较佳的治疗效果。因此,早期筛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我院对4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超声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以此探讨超声诊断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完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且肿块直径低于10mm,无远处转移表现。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3.3±3.7岁;其中乳房触及质韧区8例,触及肿块27例,活动欠佳12例,肿块活动5例,伴有乳头溢血3例,刺痛感、胀痛感及局部不适感10例。
1.2方法。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选择线阵探头,调整频率为7~10MHz。患者取平卧位,并将双乳充分暴露,涂抹藕合剂后,以乳头为中心做扇形检查。检查过程中若发现疑似病变可行横切搜查及纵切扫查,对病灶的内部回声、大小、形态、纵横比、有无钙化及衰减等情况给予细致的观察,之后采用CDFI,观察患者病灶处四周及其内部的血流信号。
1.3观察方法。根据Adler分级法[1],以四级标准体现出病灶血流的丰富程度:无血流为0级;少量血流为1级,点状血流1~2处为I级;中量血流,伴有1条主血管或数条血流超过病灶半径为II级;血流丰富,有交织成网状的血管或超过4条的血管为III级。此外,对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行扫查,观察有无肿大。
2结果
2.1超声影像图表现。40例患者中,有23例与纤维腺癌相类似,均提示为低回声结节,纵横比<1,大小在4~10mm,回声均质,多数病灶有轻微边缘糙感,未见皮肤凹陷、毛刺征等恶性肿瘤特点;10例与乳腺囊性增生相类似,形态较为规整,大小在5~9mm,通过局部放大术提示6例患者病灶边缘一角外凸,并呈“角征”,4例提示为条索状低回声带;3例形态不规整,边缘毛糙,大小为5mm、6mm、7mm,后方回声稍有衰减;6例仅为局部腺体结构紊乱、增厚,走形僵直;2例呈簇状分布,并合并钙化灶,包括针尖样钙化及泥沙样钙化。5例同侧腋窝处可见0.7~1.0cm的淋巴结,形态呈现为规则的椭圆形,少量血流信号,分界清晰。
2.2血流显示。本组患者中,15例无血流,17例少量血流,8例中量血流,其中2例可见穿支血流。
2.3病理结果。4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见表1。
表140例患者病理结果
病理类型例数超声诊断结果误诊阳性(%)不确定导管内乳头状癌805(62.5)3浸润导管癌2049(45.00)7小叶原位癌705(71.43)2黏液癌220(0.00)0髓样癌330(0.00)0共计40919(47.50)123讨论
本组40例患者中,与纤维腺瘤类似的结节最为常见,占57.50%,其中5例误诊为纤维腺癌。超声提示其形态常为椭圆形,表现不具有典型性,纵横比≤1,边缘略有毛糙,无毛刺,部分患者可呈现出角征,后方回声未见衰减。结果可见,早期乳腺癌中后方回声衰减、边缘毛刺,纵横比>1并不特异,这与乳腺癌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微小浸润或无浸润是≤1cm乳腺癌早期毛刺小、细、短或无边缘毛刺的病理基础。若结节边缘为部分边界毛糙模糊、尖角征、浅分叶,提示有发生恶性病变的可能。针对此类患者,应嘱其在3~6个月内定期进行复查,必要时可采取穿刺术。
本组10例患者与乳腺囊性增生相类似,其中6例呈角征,4例见条索状低回声带。一般情况下,乳腺癌主要为实性回声,部分乳腺癌呈囊性回声且完全液化坏死,这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及速度有关。笔者对本组囊性回声图像进行分析认为,观察囊内有无条索状低回声带,边缘回声有无角征,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超声对于腺体结构紊乱的提示是诊断乳腺癌的一个间接征象,这些病灶多无肿块。由于肿瘤四周组织纤维增生,使正常乳腺及脂肪出现紊乱及扭曲。超声提示为腺体回声紊乱,局部有增生且粗大的纤维结构,走形不规律,形态僵直,需要临床触诊并结合健侧乳腺对比来识别与诊断。
许多资料表现,乳腺癌诊断中的微小钙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3]。一般情况下,良性结节钙化主要有粗大钙化、斑片状钙化。微钙化可作为恶性钙化诊断的重要超声指标,而斑块状钙化则是良性钙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多形微细钙化及密集成族钙化,超声诊断较为明确,但针对较微小的钙化其敏感度不高,此时可以联合钼靶诊断,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增强诊断效果。
超声诊断乳腺癌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囊内条索状低回声带,囊性癌灶边缘回声有角征情况;结节可见尖角征、浅分叶、边界毛糙模糊。若纤维形态僵直,腺体结构局部紊乱,走形不规则,可行穿刺术,避免漏诊。因早期乳腺癌很难发现新生血管,超声诊断时应结合微钙化、边缘回声等指标,提示有穿支血流时,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参考文献
[1]蒋田,周如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652
[2]韩秀婕,任俊红,马娜等.早期乳腺癌微钙化的超声检测价值及其与病理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33):122-123
[3]何志巧.超声诊断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1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