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学生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中的这些词你会读了吗?(出示三组词语)
泼、倒 惊慌 像一座山
咆哮 你拥我挤 沙哑
狂奔 疯了似的 冷冷地说
跳舞 跌跌撞撞 吼道
狞笑 乱哄哄 凶得像只豹子
放肆
白茫茫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组词语的特点?
(第一列是描写雨水、洪水的,第二列是人们在洪水面前惊慌失措的,第三列是描写老汉的。)
4.读好这些词语。
二、体会险情,感受人们的慌乱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含有上面第一二列词语的句子,并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
2.学生汇报找的相关描写洪水的句子。教师依次出示这些句子。
3.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洪水 怎么样 ?
(洪水像一群受惊的野马。洪水来势凶猛。洪水像魔鬼。洪水像猛兽。洪水像恶魔……)
4.有感情朗读这些描写雨水、洪水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5.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水不断的上涨。你能不能适当地加上一些连接词,把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串成一段连贯的话。
6.面对如此肆虐的洪水,人们会怎么样?
7.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三、品读描写老汉的词句,感受老汉的品质
1.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就是通过抓住描写老汉的词句,来体会老汉的形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7至23自然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划出有关描写老汉的句子,并在句子边上写一写你的感受或者体会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主要是三组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重点抓:“像一座山”“拥戴”“不说话”来感悟。)
A、指导读通这两段话。读了这段话,你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B、拥戴什么意思?从拥戴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想到一直来,老汉是怎样为村民服务的? 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C、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你对老汉的拥戴,读出老汉的镇定。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
(重点抓:“沙哑”“冷冷地說”。)
A、他为什么会嗓子沙哑?展开想象。
(这些天为了全村的安全,他也许已经操劳得几天几夜没合眼了。)
B、你从他沙哑的喊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机智、果断、威严)
C、你是如何理解“党员也是人。从老汉”冷冷地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一心想着老百姓。)
D、有感情朗读这组人物对话。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画出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通过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老汉很生气。)
B、他为什么如此生气?(违反了他的决定;违反决定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
师:他让儿子排到后面去,意味着什么?(死亡的危险会更大。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死亡之路)
师:他犹豫了吗?(再次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师:他的生气,他的吼让我们看到一位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
师:这一揪、一吼,揪出的是自己的儿子,吼出的是其他村民的生的希望啊。(再次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C、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看出来?
(联系后面的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D、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他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E、对比体会两个“吼”。(第一个“吼”是批评,是不徇私情,是先他人后亲人,有乡亲们是乡亲们优先;第二个“吼”是关爱。当乡亲们全部通过以后,只有父子两人的时候,老汉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
4.有感情地朗读7至23自然段。(采用引读的方式进行)
师:当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时——学生朗读7、8自然段。
师:望着乱哄哄的人们,老汉果断地作出决定,他喊道——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师:当有人喊“党员也是人。”时,老汉威严地说——学生读第12自然段。
师:在危急关头,还是有人违反了他的决定,违反他命令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老汉十分生气,他——学生朗读第15自然段。
师:当全村人都通过木桥,最后只剩下他和自己儿子的时候,老汉——学生朗读第20自然段。
四、创设情境,抒发情感
1.师:洪水面前,他要求群众在前,党员在后;危险面前,他要求别人在前,儿子在后;生死关头,他要求儿子在前,自己在后。这是多么无私无畏的一位老支书啊。
2.播放哀伤的音乐《新德勒名单》尾声,出示课文24至27自然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3.师配乐朗诵这几段话,学生再朗读。
4.师:老支书活着是座山,死后是座碑。洪水过后,全村人一致决定要在桥头为老支书立一块碑。这块碑上应该刻些怎样的文字来缅怀我们敬爱的老支书呢? 请同学们写一写。
5.学生动笔写话练习。
6.交流学生写话情况。
五、总结过渡,为下节课准备
这节课,我们抓住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在危难面前镇定自若,不徇私情、先人后己的老支书。下节课,我们将重点了解文章的表达特色,解决课后思考题三。
六、评析
1.在阅读理解中注重语言的学习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更要凭借阅读材料加强学生的语言学习。在对课文词语的检查中,有意识地将词语分成描写雨水、洪水,描写人们表现,描写老汉表现的三类,通过这样分类复习,不仅检查了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而且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带领学生感受“洪水来势凶猛”过程中,从复习词语引入,然后由词带出句子,再让学生把这些描写雨水、洪水的句子串一串,读一读,整个过程始终不离语言的学习。在感悟老汉形象过程中,从抓住关键句到抓关键词,再到抓对比感悟、感情朗读,最后到给老汉写碑文,始终把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作为重点。
2.重视基于课文情境的写话训练
这篇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是“基于课文情境的写话训练”。在感受老汉高大形象以后,老师通过配乐朗诵课文结尾的方式,营造了一个特殊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这时安排“这块碑上应该刻些怎样的文字来缅怀我们敬爱的老支书呢?”这样的写话练习,能使学生把内心涌动的情感倾注于笔端,达到以写促悟,以写促思,读写结合的多种效果。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阅读教学中没有一定量的动笔练习时间,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能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学生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中的这些词你会读了吗?(出示三组词语)
泼、倒 惊慌 像一座山
咆哮 你拥我挤 沙哑
狂奔 疯了似的 冷冷地说
跳舞 跌跌撞撞 吼道
狞笑 乱哄哄 凶得像只豹子
放肆
白茫茫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组词语的特点?
(第一列是描写雨水、洪水的,第二列是人们在洪水面前惊慌失措的,第三列是描写老汉的。)
4.读好这些词语。
二、体会险情,感受人们的慌乱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含有上面第一二列词语的句子,并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
2.学生汇报找的相关描写洪水的句子。教师依次出示这些句子。
3.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洪水 怎么样 ?
(洪水像一群受惊的野马。洪水来势凶猛。洪水像魔鬼。洪水像猛兽。洪水像恶魔……)
4.有感情朗读这些描写雨水、洪水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5.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水不断的上涨。你能不能适当地加上一些连接词,把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串成一段连贯的话。
6.面对如此肆虐的洪水,人们会怎么样?
7.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三、品读描写老汉的词句,感受老汉的品质
1.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就是通过抓住描写老汉的词句,来体会老汉的形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7至23自然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划出有关描写老汉的句子,并在句子边上写一写你的感受或者体会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主要是三组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重点抓:“像一座山”“拥戴”“不说话”来感悟。)
A、指导读通这两段话。读了这段话,你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B、拥戴什么意思?从拥戴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想到一直来,老汉是怎样为村民服务的? 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C、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你对老汉的拥戴,读出老汉的镇定。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
(重点抓:“沙哑”“冷冷地說”。)
A、他为什么会嗓子沙哑?展开想象。
(这些天为了全村的安全,他也许已经操劳得几天几夜没合眼了。)
B、你从他沙哑的喊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机智、果断、威严)
C、你是如何理解“党员也是人。从老汉”冷冷地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一心想着老百姓。)
D、有感情朗读这组人物对话。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画出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通过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老汉很生气。)
B、他为什么如此生气?(违反了他的决定;违反决定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
师:他让儿子排到后面去,意味着什么?(死亡的危险会更大。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死亡之路)
师:他犹豫了吗?(再次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师:他的生气,他的吼让我们看到一位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
师:这一揪、一吼,揪出的是自己的儿子,吼出的是其他村民的生的希望啊。(再次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C、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看出来?
(联系后面的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D、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他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E、对比体会两个“吼”。(第一个“吼”是批评,是不徇私情,是先他人后亲人,有乡亲们是乡亲们优先;第二个“吼”是关爱。当乡亲们全部通过以后,只有父子两人的时候,老汉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
4.有感情地朗读7至23自然段。(采用引读的方式进行)
师:当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时——学生朗读7、8自然段。
师:望着乱哄哄的人们,老汉果断地作出决定,他喊道——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师:当有人喊“党员也是人。”时,老汉威严地说——学生读第12自然段。
师:在危急关头,还是有人违反了他的决定,违反他命令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老汉十分生气,他——学生朗读第15自然段。
师:当全村人都通过木桥,最后只剩下他和自己儿子的时候,老汉——学生朗读第20自然段。
四、创设情境,抒发情感
1.师:洪水面前,他要求群众在前,党员在后;危险面前,他要求别人在前,儿子在后;生死关头,他要求儿子在前,自己在后。这是多么无私无畏的一位老支书啊。
2.播放哀伤的音乐《新德勒名单》尾声,出示课文24至27自然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3.师配乐朗诵这几段话,学生再朗读。
4.师:老支书活着是座山,死后是座碑。洪水过后,全村人一致决定要在桥头为老支书立一块碑。这块碑上应该刻些怎样的文字来缅怀我们敬爱的老支书呢? 请同学们写一写。
5.学生动笔写话练习。
6.交流学生写话情况。
五、总结过渡,为下节课准备
这节课,我们抓住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在危难面前镇定自若,不徇私情、先人后己的老支书。下节课,我们将重点了解文章的表达特色,解决课后思考题三。
六、评析
1.在阅读理解中注重语言的学习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更要凭借阅读材料加强学生的语言学习。在对课文词语的检查中,有意识地将词语分成描写雨水、洪水,描写人们表现,描写老汉表现的三类,通过这样分类复习,不仅检查了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而且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带领学生感受“洪水来势凶猛”过程中,从复习词语引入,然后由词带出句子,再让学生把这些描写雨水、洪水的句子串一串,读一读,整个过程始终不离语言的学习。在感悟老汉形象过程中,从抓住关键句到抓关键词,再到抓对比感悟、感情朗读,最后到给老汉写碑文,始终把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作为重点。
2.重视基于课文情境的写话训练
这篇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是“基于课文情境的写话训练”。在感受老汉高大形象以后,老师通过配乐朗诵课文结尾的方式,营造了一个特殊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这时安排“这块碑上应该刻些怎样的文字来缅怀我们敬爱的老支书呢?”这样的写话练习,能使学生把内心涌动的情感倾注于笔端,达到以写促悟,以写促思,读写结合的多种效果。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阅读教学中没有一定量的动笔练习时间,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能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