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素养的高中生物教材研究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sh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的范围广,样式多,数量杂,如诗词、文学名著、名言、中医文化、古典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中学生物学教材适当引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方面的人文素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及其与人文的关系,理解科学与人文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不同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建立一座沟通桥梁,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认识到人类的前进需要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智慧光芒的照耀。
  1 教科书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教育内容
  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3册教材中引入了一定量我国古现代优秀的文化精华。笔者深入细致地挖掘后,所有人文素材及其相对应的传统文化教育如表1所示。
  2 频度统计
  通过对表1所有数据的统计,最后结果如表2所示。
  3 结果分析
  3.1 整体方面
  从表1、表2所提供的数据可知,人教版这套必修教材在我国传统文化人文素养这个方面,整体上追求“诗词生物学文化”和“唯物主义价值观”这两类人文素养,出现频度分别有26次和23次,占所有内容的半数以上。出现这样的价值倾向,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可虑:
  ①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对花草树木、鸟禽虫鱼等生物现象的刻画,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价值。在教材中引入一定量的诗词,可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我国先人诗词的生物学人文文化,培养高尚的古典人文情操,提升自我人文素养。② 这样的选择安排呈现出上述的传统文化教育,也符合课标中关于这方面的课程目标设置要求,即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现代思潮的文化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融合与协调发展。
  3.2 具体方面
  3.2.1 必修1——人文素养观
  《必修1·分子与细胞》整册教材引入了系统分析思想,即以“细胞”是一个生命系统,然后围绕这个系统,从各个方面展开阐述。其中,教材引入了一定量的我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材,体现出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中呈现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在大部分栏目都有出现,如科学家访谈、正文、章首页、练习、问题探讨等,都能找到相应的内容。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该套教材出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有14次,体现出的人文素养价值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唯物主义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永恒情感、樂于学习和享受生物学文化。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比例和相应的人文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时,得到相应的人文素养思想感染,同时也给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另一条拓展教学思想的路径,以延伸教学内容。
  第五章第二节的节头引入了一首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给人以诗词人文文化的陶冶,短短28个字,就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不过,这不是教材引入它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整个高中阶段在生物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一首诗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学生和教师一种诗词生物学文化的导向。更深层次的说,是要师生更加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生物学相结合,达到提升整个民族的人文素养目的。这首诗中的流萤,用生物学术语说就是萤火虫,从诗歌中的一个词汇联系到生物课程中的生物学知识——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等。事实上,尽管文艺作品的内容千差万别,形式千姿百态,但无一不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真实也同样是它的生命。其真实包括客观景物、事实的真,也包括主观上的思想情感之真。真正能打动人的诗歌,或是对自然现象的真实反映,或是诗人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3.2.2 必修2——诗词与情感人文素养
  必修2模块和必修1相比,教材在编写时,加入了更多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共出现的频度达到了29次,主要有: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院士一席谈、章首页小诗、“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谚话、成语“牝鸡司晨”、漫画、严复等人引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出现在“科学家访谈、章首页、正文、自我检测、思考与讨论等教材栏目中。这些人文素材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是“享受诗词生物学文化”,如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共5个章节,都配有一首人教版特色的原创配诗,体现出编者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些小诗既高度凝结了整章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又无处不让师生感受到一股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体验着,回味着。“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痴迷,蕴藏,开辟,揭示……,这些都是人文字眼,体现孟德尔的科学人文精神。“基因在哪里?悠悠百年,寻寻觅觅。怀疑、争论、推理……最终是观察和实验,探明它神秘的踪迹!”寥寥数字,把学生带入了探寻基因的无烟“战争之中”。悠悠百年,寻寻觅觅,这些富有人文思想的字眼,在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教材中出现,给人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生命的图案,扑朔迷离:从信息到物质,从蓝图到现实,繁复、简约,粗放、精细,是谁创造出,如此的和谐与统一”——多美的诗,多浓的人文味,仿佛一幅幅漂亮的生命图案,展现在眼前。最后一句采用拟人化的写法,更加生动地让学生感受到基因的作用,同时加入了社会人文元素,构建和谐文化,体现唯物主义价值观。
  这些人文素材另一方面是“展现人类永恒情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或喜或悲,或酸或甜,或乐或哀,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这些人类永恒的情感承载在一部部文学作品、一首首经典诗词、一句句名言诤语中……如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院士一席谈,这则人文素材中,杨焕明院士言传身教,和风细雨,娓娓道来,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探索生命的奥秘一定会使人生更美好,也将使生命世界更美好。同时,杨院士还解读了一幅在《科学》杂志上刊登的,蕴涵着中国悠久文明史的图片,民以食为天,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3.2.3 必修3——天人合一人文素养
  《必修3·稳态与环境》在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上,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学生乐于学习,有着乐观、悲悯、关怀等人文情感,还有科学的唯物主义价值观和人文生物学文化。人文素养的素材在必修3中出现的总频度为49次,是3个必修模块中,出现我国传统文化最多的一册书,其中“唯物主义价值观”占了26.5%,“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占了14.3%,“人类的永恒情感”占了16.3%,“乐于学习”占了14.3%,“享受诗词”占了28.6%。这些传统文化教育都有所体现,也有所偏重。在教材中出现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有的在“科学家访谈”栏目,有的在“章首页”栏目,有的在正文里面,也有的在练习里或者在问题探讨中等。
  生物学文化从知识体系的构建、表述到学习活动的设计,或隐或显地渗透着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孙儒泳院士科学贡献的介绍,到教材中一首首小诗中;从《红楼梦》的女人是水做的,到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从苏轼《格物粗谈·果品》到《诗经·小雅·小宛》;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到古代哲学与现代文学;从文学作品《韩非子》到诗句:天涯若比邻;从孟子的天人合一到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处处都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如在教材第128页,讲述可持续发展思想时,引入了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庄子等提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这个命题是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达。有人认为,这一思想包涵着三方面的内容:人生存与天地之中,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应顺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不是与其对抗;人的道德原则也应当合乎天道,这是人的最高觉悟。这种相对比较严肃的古代哲学命题在教科书中出现,让学生去思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牵引着学生步入人文哲学大门。
  另外,在本册书的最后一个STS栏目中,关注的是“生态伦理道德”,这是一个既热点又永恒的话题。文中指出:其他生物同人类一样,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和生存权利。如,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为了保护藏羚羊,不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修建了专门的涵洞,并规定列车在行驶时,不准鸣笛。这些举措是多么富有人情味,富有人性的,無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邓过房,王永胜.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分子与细胞》的人文教育素材[J].生物学教学,2010,35(5):4-6.
  [2] 黄真池.古典诗词中的生命现象与生物教学[J].中国科技博览,2009(7):230-231.
  [3] 朱正威,赵占良主编.生物2·遗传与进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侯样祥编.科学与人文对话[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330-332.
其他文献
1 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法。选定渭南高级中学两个班为研究对象,确定15班(66人)为对照班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实验,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得出课本结论,写出实验报告;18班(68人)为实验班,通过生物实验探究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教学。教学实验中,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生物学由同一名生物教师任教。  2 实验过程设计  2.1 对
期刊
观察是生物学最重要、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比较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但是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对于相同的观察材料,学生获得的学习效果差异显著,表现在观察兴趣、观察态度、对观察结果的描述、观察过程中的质疑情况以及由此反应的思维程度等方面。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究竟何在?笔者通过课堂调研,聚焦了中学生物教师指
期刊
教材分析:“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最后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但与前几节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及昆虫、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还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鸟卵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也不常见,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通过上一学年的学习,学
期刊
摘 要 以“鸟”为例,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紧紧相扣的问题串、完成问题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关键词 合作探究模式 问题式任务驱动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背景与主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无法由他人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
期刊
1 案例背景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可见,教育与生活有着本质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该理论认
期刊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根据这一标准,我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观,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以一节实验常
期刊
摘 要 以“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专题复习为例,阐述绘图教学法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有效性,并对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 绘图教学 高三生物复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图形题几乎每年都有涉及,甚至要求学生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并成为能力测试题的主要形式。 
期刊
“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是苏州市优质课比赛的课题之一,与以往比赛课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本节课不是新授课,而是面向即将会考的初二学生的一节复习课。笔者坐在学生中间,领略了不同教师对同一节课的不同处理与展示。课后不禁开始思考初中生物复习课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如果自己上这节课,会如何处理?  1 复习课的定位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如果说新授课教学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用“自下而上”的程序逐步建构核心概念的
期刊
摘 要 叙述了将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分层推进,并不断引导学生借助建模的方法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分析。利用模型建立分层突破难点,既激发了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建模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建模 分析 能量流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教科书第五章第二节教学内容,该节内容包括
期刊
“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教学模式从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重视教学情境创设,重视学习问题的提出和自主解决,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突出知识的应用;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