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的范围广,样式多,数量杂,如诗词、文学名著、名言、中医文化、古典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中学生物学教材适当引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方面的人文素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及其与人文的关系,理解科学与人文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不同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建立一座沟通桥梁,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认识到人类的前进需要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智慧光芒的照耀。
1 教科书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教育内容
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3册教材中引入了一定量我国古现代优秀的文化精华。笔者深入细致地挖掘后,所有人文素材及其相对应的传统文化教育如表1所示。
2 频度统计
通过对表1所有数据的统计,最后结果如表2所示。
3 结果分析
3.1 整体方面
从表1、表2所提供的数据可知,人教版这套必修教材在我国传统文化人文素养这个方面,整体上追求“诗词生物学文化”和“唯物主义价值观”这两类人文素养,出现频度分别有26次和23次,占所有内容的半数以上。出现这样的价值倾向,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可虑:
①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对花草树木、鸟禽虫鱼等生物现象的刻画,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价值。在教材中引入一定量的诗词,可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我国先人诗词的生物学人文文化,培养高尚的古典人文情操,提升自我人文素养。② 这样的选择安排呈现出上述的传统文化教育,也符合课标中关于这方面的课程目标设置要求,即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现代思潮的文化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融合与协调发展。
3.2 具体方面
3.2.1 必修1——人文素养观
《必修1·分子与细胞》整册教材引入了系统分析思想,即以“细胞”是一个生命系统,然后围绕这个系统,从各个方面展开阐述。其中,教材引入了一定量的我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材,体现出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中呈现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在大部分栏目都有出现,如科学家访谈、正文、章首页、练习、问题探讨等,都能找到相应的内容。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该套教材出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有14次,体现出的人文素养价值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唯物主义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永恒情感、樂于学习和享受生物学文化。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比例和相应的人文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时,得到相应的人文素养思想感染,同时也给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另一条拓展教学思想的路径,以延伸教学内容。
第五章第二节的节头引入了一首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给人以诗词人文文化的陶冶,短短28个字,就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不过,这不是教材引入它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整个高中阶段在生物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一首诗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学生和教师一种诗词生物学文化的导向。更深层次的说,是要师生更加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生物学相结合,达到提升整个民族的人文素养目的。这首诗中的流萤,用生物学术语说就是萤火虫,从诗歌中的一个词汇联系到生物课程中的生物学知识——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等。事实上,尽管文艺作品的内容千差万别,形式千姿百态,但无一不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真实也同样是它的生命。其真实包括客观景物、事实的真,也包括主观上的思想情感之真。真正能打动人的诗歌,或是对自然现象的真实反映,或是诗人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3.2.2 必修2——诗词与情感人文素养
必修2模块和必修1相比,教材在编写时,加入了更多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共出现的频度达到了29次,主要有: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院士一席谈、章首页小诗、“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谚话、成语“牝鸡司晨”、漫画、严复等人引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出现在“科学家访谈、章首页、正文、自我检测、思考与讨论等教材栏目中。这些人文素材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是“享受诗词生物学文化”,如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共5个章节,都配有一首人教版特色的原创配诗,体现出编者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些小诗既高度凝结了整章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又无处不让师生感受到一股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体验着,回味着。“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痴迷,蕴藏,开辟,揭示……,这些都是人文字眼,体现孟德尔的科学人文精神。“基因在哪里?悠悠百年,寻寻觅觅。怀疑、争论、推理……最终是观察和实验,探明它神秘的踪迹!”寥寥数字,把学生带入了探寻基因的无烟“战争之中”。悠悠百年,寻寻觅觅,这些富有人文思想的字眼,在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教材中出现,给人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生命的图案,扑朔迷离:从信息到物质,从蓝图到现实,繁复、简约,粗放、精细,是谁创造出,如此的和谐与统一”——多美的诗,多浓的人文味,仿佛一幅幅漂亮的生命图案,展现在眼前。最后一句采用拟人化的写法,更加生动地让学生感受到基因的作用,同时加入了社会人文元素,构建和谐文化,体现唯物主义价值观。
这些人文素材另一方面是“展现人类永恒情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或喜或悲,或酸或甜,或乐或哀,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这些人类永恒的情感承载在一部部文学作品、一首首经典诗词、一句句名言诤语中……如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院士一席谈,这则人文素材中,杨焕明院士言传身教,和风细雨,娓娓道来,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探索生命的奥秘一定会使人生更美好,也将使生命世界更美好。同时,杨院士还解读了一幅在《科学》杂志上刊登的,蕴涵着中国悠久文明史的图片,民以食为天,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3.2.3 必修3——天人合一人文素养
《必修3·稳态与环境》在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上,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学生乐于学习,有着乐观、悲悯、关怀等人文情感,还有科学的唯物主义价值观和人文生物学文化。人文素养的素材在必修3中出现的总频度为49次,是3个必修模块中,出现我国传统文化最多的一册书,其中“唯物主义价值观”占了26.5%,“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占了14.3%,“人类的永恒情感”占了16.3%,“乐于学习”占了14.3%,“享受诗词”占了28.6%。这些传统文化教育都有所体现,也有所偏重。在教材中出现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有的在“科学家访谈”栏目,有的在“章首页”栏目,有的在正文里面,也有的在练习里或者在问题探讨中等。
生物学文化从知识体系的构建、表述到学习活动的设计,或隐或显地渗透着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孙儒泳院士科学贡献的介绍,到教材中一首首小诗中;从《红楼梦》的女人是水做的,到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从苏轼《格物粗谈·果品》到《诗经·小雅·小宛》;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到古代哲学与现代文学;从文学作品《韩非子》到诗句:天涯若比邻;从孟子的天人合一到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处处都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如在教材第128页,讲述可持续发展思想时,引入了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庄子等提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这个命题是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达。有人认为,这一思想包涵着三方面的内容:人生存与天地之中,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应顺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不是与其对抗;人的道德原则也应当合乎天道,这是人的最高觉悟。这种相对比较严肃的古代哲学命题在教科书中出现,让学生去思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牵引着学生步入人文哲学大门。
另外,在本册书的最后一个STS栏目中,关注的是“生态伦理道德”,这是一个既热点又永恒的话题。文中指出:其他生物同人类一样,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和生存权利。如,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为了保护藏羚羊,不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修建了专门的涵洞,并规定列车在行驶时,不准鸣笛。这些举措是多么富有人情味,富有人性的,無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邓过房,王永胜.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分子与细胞》的人文教育素材[J].生物学教学,2010,35(5):4-6.
[2] 黄真池.古典诗词中的生命现象与生物教学[J].中国科技博览,2009(7):230-231.
[3] 朱正威,赵占良主编.生物2·遗传与进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侯样祥编.科学与人文对话[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330-332.
1 教科书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教育内容
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3册教材中引入了一定量我国古现代优秀的文化精华。笔者深入细致地挖掘后,所有人文素材及其相对应的传统文化教育如表1所示。
2 频度统计
通过对表1所有数据的统计,最后结果如表2所示。
3 结果分析
3.1 整体方面
从表1、表2所提供的数据可知,人教版这套必修教材在我国传统文化人文素养这个方面,整体上追求“诗词生物学文化”和“唯物主义价值观”这两类人文素养,出现频度分别有26次和23次,占所有内容的半数以上。出现这样的价值倾向,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可虑:
①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对花草树木、鸟禽虫鱼等生物现象的刻画,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价值。在教材中引入一定量的诗词,可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我国先人诗词的生物学人文文化,培养高尚的古典人文情操,提升自我人文素养。② 这样的选择安排呈现出上述的传统文化教育,也符合课标中关于这方面的课程目标设置要求,即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现代思潮的文化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融合与协调发展。
3.2 具体方面
3.2.1 必修1——人文素养观
《必修1·分子与细胞》整册教材引入了系统分析思想,即以“细胞”是一个生命系统,然后围绕这个系统,从各个方面展开阐述。其中,教材引入了一定量的我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材,体现出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中呈现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在大部分栏目都有出现,如科学家访谈、正文、章首页、练习、问题探讨等,都能找到相应的内容。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该套教材出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有14次,体现出的人文素养价值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唯物主义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永恒情感、樂于学习和享受生物学文化。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比例和相应的人文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时,得到相应的人文素养思想感染,同时也给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另一条拓展教学思想的路径,以延伸教学内容。
第五章第二节的节头引入了一首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给人以诗词人文文化的陶冶,短短28个字,就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不过,这不是教材引入它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整个高中阶段在生物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一首诗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学生和教师一种诗词生物学文化的导向。更深层次的说,是要师生更加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生物学相结合,达到提升整个民族的人文素养目的。这首诗中的流萤,用生物学术语说就是萤火虫,从诗歌中的一个词汇联系到生物课程中的生物学知识——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等。事实上,尽管文艺作品的内容千差万别,形式千姿百态,但无一不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真实也同样是它的生命。其真实包括客观景物、事实的真,也包括主观上的思想情感之真。真正能打动人的诗歌,或是对自然现象的真实反映,或是诗人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3.2.2 必修2——诗词与情感人文素养
必修2模块和必修1相比,教材在编写时,加入了更多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共出现的频度达到了29次,主要有: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院士一席谈、章首页小诗、“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谚话、成语“牝鸡司晨”、漫画、严复等人引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出现在“科学家访谈、章首页、正文、自我检测、思考与讨论等教材栏目中。这些人文素材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是“享受诗词生物学文化”,如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共5个章节,都配有一首人教版特色的原创配诗,体现出编者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些小诗既高度凝结了整章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又无处不让师生感受到一股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体验着,回味着。“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痴迷,蕴藏,开辟,揭示……,这些都是人文字眼,体现孟德尔的科学人文精神。“基因在哪里?悠悠百年,寻寻觅觅。怀疑、争论、推理……最终是观察和实验,探明它神秘的踪迹!”寥寥数字,把学生带入了探寻基因的无烟“战争之中”。悠悠百年,寻寻觅觅,这些富有人文思想的字眼,在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教材中出现,给人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生命的图案,扑朔迷离:从信息到物质,从蓝图到现实,繁复、简约,粗放、精细,是谁创造出,如此的和谐与统一”——多美的诗,多浓的人文味,仿佛一幅幅漂亮的生命图案,展现在眼前。最后一句采用拟人化的写法,更加生动地让学生感受到基因的作用,同时加入了社会人文元素,构建和谐文化,体现唯物主义价值观。
这些人文素材另一方面是“展现人类永恒情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或喜或悲,或酸或甜,或乐或哀,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这些人类永恒的情感承载在一部部文学作品、一首首经典诗词、一句句名言诤语中……如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院士一席谈,这则人文素材中,杨焕明院士言传身教,和风细雨,娓娓道来,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探索生命的奥秘一定会使人生更美好,也将使生命世界更美好。同时,杨院士还解读了一幅在《科学》杂志上刊登的,蕴涵着中国悠久文明史的图片,民以食为天,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3.2.3 必修3——天人合一人文素养
《必修3·稳态与环境》在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上,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学生乐于学习,有着乐观、悲悯、关怀等人文情感,还有科学的唯物主义价值观和人文生物学文化。人文素养的素材在必修3中出现的总频度为49次,是3个必修模块中,出现我国传统文化最多的一册书,其中“唯物主义价值观”占了26.5%,“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占了14.3%,“人类的永恒情感”占了16.3%,“乐于学习”占了14.3%,“享受诗词”占了28.6%。这些传统文化教育都有所体现,也有所偏重。在教材中出现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有的在“科学家访谈”栏目,有的在“章首页”栏目,有的在正文里面,也有的在练习里或者在问题探讨中等。
生物学文化从知识体系的构建、表述到学习活动的设计,或隐或显地渗透着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孙儒泳院士科学贡献的介绍,到教材中一首首小诗中;从《红楼梦》的女人是水做的,到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从苏轼《格物粗谈·果品》到《诗经·小雅·小宛》;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到古代哲学与现代文学;从文学作品《韩非子》到诗句:天涯若比邻;从孟子的天人合一到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处处都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如在教材第128页,讲述可持续发展思想时,引入了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庄子等提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这个命题是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达。有人认为,这一思想包涵着三方面的内容:人生存与天地之中,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应顺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不是与其对抗;人的道德原则也应当合乎天道,这是人的最高觉悟。这种相对比较严肃的古代哲学命题在教科书中出现,让学生去思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牵引着学生步入人文哲学大门。
另外,在本册书的最后一个STS栏目中,关注的是“生态伦理道德”,这是一个既热点又永恒的话题。文中指出:其他生物同人类一样,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和生存权利。如,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为了保护藏羚羊,不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修建了专门的涵洞,并规定列车在行驶时,不准鸣笛。这些举措是多么富有人情味,富有人性的,無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邓过房,王永胜.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分子与细胞》的人文教育素材[J].生物学教学,2010,35(5):4-6.
[2] 黄真池.古典诗词中的生命现象与生物教学[J].中国科技博览,2009(7):230-231.
[3] 朱正威,赵占良主编.生物2·遗传与进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侯样祥编.科学与人文对话[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3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