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学习质量的主要任务。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主要原因;培养能力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之大,运用范围之广,时间之长不是一斑。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可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多么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计算经常出现偏差,并且错误率居高不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计算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第一、学习粗心大意,敷衍了事。如把加号看成乘号,除号看成减号或把小数看成了整数等。
第二、对低段的进、退位加、减法口算掌握得不够熟练,对乘法口诀不熟等。
第三、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又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有的是抄题时就把数抄错了。
第四、多受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迁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如计算乘法时,不少学生就经常出现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的情况。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单纯为了计算面计算,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采用多种训练形式替代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弄清计算的算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讨论、互相交流,按照运算的意义一步一步地归纳出运算法则。这样既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每一条法则不是教材和老师强加到他们头上的条条框框,又能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运算法则。弄清计算的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3.加强口算能力训练。每个学生都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因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次十道口算题,以卡片、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用时最少的组获胜。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训练的效果也非常好。
4.重视估算训练。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实际上都不需要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这样速度加快了,而且又不影响实际的操作,遇到这类问题尽量让学生估算。另外,即使在需要精确结果的计算中,估算也会起到监控检验作用。每做完一道题,我们都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其合理性和正确性。
5.注意速算与巧算。速算与巧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简便运算。简便方法的正确运用,一方面能提高解题速度,另一方面还能够让解题变得简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单独进行速算与巧算的训练,学生先掌握基本的运算定律,并搞清楚其适用范围,再让学生在解题时找到合适的简便方法,灵活运用,学以自用。
6.练习要常抓不懈。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计算意志品质。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层次性、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经常性的计算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并熟练地掌握。
7.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的审题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留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进行认真计算。
(2)专心校对。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写的题目,都要及时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3)积极验算。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作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时要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4)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避免今后再错。学生还可以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告诫自己,以防止类似的错误发生。
(5)规范书写。作业和练习的字迹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距离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计算正确的保证。
总之,计算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计算教学教师要有耐心和恒心,要常抓不懈,一抓到底,绝不能靠反复机械的练习,加大计算的强度来提高计算能力。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计算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并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不懈,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这样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
作者简介:刘春秋,男,大专学历,小教高级,1994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主要原因;培养能力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之大,运用范围之广,时间之长不是一斑。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可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多么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计算经常出现偏差,并且错误率居高不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计算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第一、学习粗心大意,敷衍了事。如把加号看成乘号,除号看成减号或把小数看成了整数等。
第二、对低段的进、退位加、减法口算掌握得不够熟练,对乘法口诀不熟等。
第三、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又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有的是抄题时就把数抄错了。
第四、多受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迁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如计算乘法时,不少学生就经常出现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的情况。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单纯为了计算面计算,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采用多种训练形式替代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弄清计算的算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讨论、互相交流,按照运算的意义一步一步地归纳出运算法则。这样既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每一条法则不是教材和老师强加到他们头上的条条框框,又能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运算法则。弄清计算的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3.加强口算能力训练。每个学生都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因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次十道口算题,以卡片、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用时最少的组获胜。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训练的效果也非常好。
4.重视估算训练。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实际上都不需要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这样速度加快了,而且又不影响实际的操作,遇到这类问题尽量让学生估算。另外,即使在需要精确结果的计算中,估算也会起到监控检验作用。每做完一道题,我们都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其合理性和正确性。
5.注意速算与巧算。速算与巧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简便运算。简便方法的正确运用,一方面能提高解题速度,另一方面还能够让解题变得简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单独进行速算与巧算的训练,学生先掌握基本的运算定律,并搞清楚其适用范围,再让学生在解题时找到合适的简便方法,灵活运用,学以自用。
6.练习要常抓不懈。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计算意志品质。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层次性、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经常性的计算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并熟练地掌握。
7.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的审题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留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进行认真计算。
(2)专心校对。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写的题目,都要及时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3)积极验算。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作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时要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4)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避免今后再错。学生还可以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告诫自己,以防止类似的错误发生。
(5)规范书写。作业和练习的字迹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距离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计算正确的保证。
总之,计算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计算教学教师要有耐心和恒心,要常抓不懈,一抓到底,绝不能靠反复机械的练习,加大计算的强度来提高计算能力。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计算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并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不懈,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这样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
作者简介:刘春秋,男,大专学历,小教高级,1994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