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并非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但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也并没有闲着。就在全国“两会”期间,阿里巴巴集团对其人事和业务架构进行了大规模整合,筹建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涵盖支付、小贷、保险、担保等金融业务。
2013年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记者会,当被问及对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拓的新型金融模式有何看法时,周小川表示“支持以科技促进金融业发展”。他同时认为,“金融监管需要适应、更新”。
实际上,不止阿里金融,目前众多互联网企业也都在试水金融业务,而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以互联网重构自己的业务模式。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正为后者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梦
按照规划,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被赋予的任务是“利用互联网思想和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金融业”。马云曾奋声疾呼,“如果银行不改变阿里,阿里将改变银行。”
“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业务,将致力于让十年后的现代金融更透明、更平等、更开放和更便利。”马云道出了重构金融体系的梦想。
自2012年开始,阿里巴巴以电子商务平台积累的会员信用数据库为其提供贷款的模式愈发清晰。阿里金融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数据显示,目前阿里金融已经为超过2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所有客户每年占用资金平均时长123天,实际融资成本为6. 7%。
阿里金融近日又发布消息,2013年4月1日起将在浙江、湖南两地推出信用支付业务,根据用户在淘宝和天猫的交易和消费记录,向用户提供1元~5000元的信用额度,用于淘宝和天猫购物消费,类似于“虚拟信用卡”。
2013年2月,马明哲、马云、马化腾“三马”联手发起成立“众安在线”财险公司,涉足保险业。其中阿里巴巴占19%股份,为最大股东。这成为“互联网 金融”的经典案例。
互联网科技企业试水金融业务,目前已经不仅限于阿里巴巴一家。
2013年,财力雄厚的腾讯被传正在申请小额信贷牌照。尽管不像阿里巴巴在第三方支付领域那样风生水起,但2012年腾讯已经通过打通旗下财付通与微信的应用通道,使微信用户通过微信付款并享受优惠。
京东商城、苏宁电器和慧聪网也已纷纷进入小额贷款领域。在国外,诸如facebook、亚马逊等耳熟能详的公司也都在开展包括贷款在内各种各样的金融业务。
网络小额贷款等互联网金融成为“闷声发大财”的业务。以阿里小额贷款为例,截至2012年6月末,贷款总额超过260亿元,毛利率15%左右,贷款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虽然从存量来看,网络金融与大银行相比微不足道,但是潜力不容小视。”
阿里巴巴等电商机构依靠在大量交易数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独特“征信系统”,初步实现了批量化审批小微信贷的路径,这恰好正是传统银行多年探索但却无明显成果的事情。
但是也有银行业内人士认为,这套“征信系统”也有自身缺陷。“它只能针对自己平台上的商户,出了这个范围他们就不敢贷了,因为他们的数据覆盖不到。”某商业银行内部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长期跟踪研究互联网与金融的著名学者陆小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目前传统银行征信系统,一般难以涵盖企业完整具体的经营活动,但阿里等电商交易和支付平台积累的数据如用于征信,则有自己优势。”但是,他认为这种从电商平台上生长起来的系统介入金融活动,还需不断研究、发掘、优化,才能有更大发展。
传统金融业借势新技术
陆小华认为,传统金融业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一定会经过意识觉醒、产品探索、金融创新等阶段。“互联网技术一定会悄悄地、迅速地影响金融业,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关键在于传统金融机构能否平心静气地接受这一大势。”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目前一些传统金融机构也逐渐意识到,甚至开始主动融入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探索。对互联网金融的开拓,并不仅仅只有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单向突进。
2012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结合传统金融优势和新兴电子商务服务而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高调开业,为客户提供涵盖商品批发、零售,以及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2012年9月,招商银行联手手机制造商HTC推出首款移动支付产品“手机钱包”。2012年底,招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更亲赴美国苹果公司洽谈移动支付合作业务。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则是“颠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科技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毁灭性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目前,平安集团已经上线了被称为金融淘宝的“24财富”,还成立了多个创新业务机构。
互联网企业杀入小微金融领域,受冲击最大的是同样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2012年12月,民生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牵头成立“亚洲金融联盟”,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多元化小微贷款业务。这被认为是联手抗敌之举。
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却不认为阿里金融对银行会造成严重威胁。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现在实体经济的很多金融需求没办法满足,小微金融市场更是一片蓝海,阿里金融只能对其中一块提供服务。它要做大,政府就要帮它做大。”
周小川在记者会上也表示,对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探索,央行应该给予支持。竞争会改进传统金融业发展,有助于它们跟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信息科技的确攸关传统银行生存,尤其是攸关中小银行的生死大计。
陆小华认为:“互联网对金融生态必将产生巨大影响,不仅表现在运营模式、产品设计理念、竞争逻辑、组织形态等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会重新权衡终端网点的成本和收益,重新定义终端网点的功能。未来金融设计一定是以便利为核心,金融机构也一定会追求在安全基础上的低成本高收益。”
银行业也的确意识到靠“砖瓦店”的实体网点模式,由于高成本低收益已经逐渐玩不转。华而诚认为高科技事实上帮助了小银行与大银行展开竞争。他表示:“信息科技对银行本来就很重要,现在越来越重要。信息科技使得原来实体店做的事情能够在网上做,未来银行在实体网店的经营竞争会弱化。”
银行陷入“脱媒化”危机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马化腾曾称,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亚于电的发明对传统行业的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最主要的影响将是促进银行业务模式与流程的革命,推动电子银行发展,推动银行金融脱媒。
“以facebook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将影响到将来银行的生存。”马蔚华在2012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 CBI)全球高峰论坛上的一席话,曾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马蔚华认为,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已经削弱了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而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拥有大量实名用户,未来可以在内部完成资金供需。
借助互联网技术支撑,内部资金市场可以达到无金融中介状态,还能做到低廉、高效。这威胁到银行赖以生存的“存贷中介”的根基。
在《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作者迈克尔·塞勒甚至预测,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需要银行卡、信用卡,更不需要存单、存折,现金也将过时。
当互联网兴起后,传统金融业经历过一次改革,即银行建立“实体营业网点 网上银行”的阶段。但是,网上银行仍然没有改变“替代柜台”的角色。随着科技更新,以及国内金融环境改变,传统银行正面临移动互联网推动的二次改造。
从阿里金融似乎也能洞悉,这一次改造涉及银行核心业务,令银行面临“脱媒化”危机。
脱媒化危机直接的后果将是导致相关收入的流失。陆小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脱媒化对银行业务影响,最明显可能会表现在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减少。因为表外业务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诸如支付与结算、担保,以及证券理财等服务类表外业务可替代性尤其明显。”
众多依靠互联网进行的技术创新,都有可能上演“蛇吞象”的剧目。
谈及阿里金融会否对银行造成压力,周小川在记者会上表示,其个人对新生的、特别是科技促进的金融业一直是支持态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上互联网银行刚开始出现。他让硕士研究生选的课题就是“互联网银行”,当时就认为应该对互联网金融探索给予支持。
陆小华认为传统银行业依然具有无可比拟优势。最主要是它们掌控着主平台地位,金融领域一些关键性国家资源依然在传统银行手里。其次从整体信誉度,以及产品丰富度,以及大型商事主体的金融活动习惯等方面来看,传统银行仍然具有强劲优势。
“传统银行和新兴互联网科技公司并不是非生即死的零和游戏。从长远看,二者一定是化敌为友、先容后合,互联网金融主体最终将被融入未来大金融体系中。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目前的传统金融机构很可能将来依然占主导地位。”陆小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倒逼金融监管改革
无论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始终是核心之一,最大成本往往也在于此。
阿里巴巴依靠其掌握的大量买卖双方的交易数据,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征信系统”,为资金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更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并不具备这种优势。
面临着新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重塑,监管政策也到了调整的时候。郭田勇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金融管制有利和弊,利在降低风险,弊在降低效率、牺牲创新。”
监管部门面临的考验正在于此,找到既利于市场创新,又能控制风险的平衡点并不容易。
3月13日,周小川公开表示,新型金融模式出现对监管形成挑战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我们要适应新挑战,加快学习步伐,及早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更新规章制度和监管标准。”
目前互联网金融基本上仍属监管的灰色地带,诸多风险中最典型的是安全问题。
2013年2月27日,在由新华社国家金融信息中心举办的“互联网、新金融——网络支付安全学术研讨会”上,众多专家认为网络支付有较高安全保证,但也没达到高不可攀。
经济学家巴曙松在该研讨会上表示,整体产业链安全防范水平参差不齐,从银行、第三方支付到商户,防范水平呈逐级降低。他透露,央行已搭建对应检查系统、信息报送系统。
世界银行曾建议,政策制定者可在早期适当放松创新环境,随后逐步增加控制和监管,这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在各个阶段都能从监管环境的确定性中受益。
上述商业银行人士认为,包括阿里金融在内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始终是个问题,他们并非金融机构,并没纳入银行业监管体系中,一旦规模做大出现问题,严厉监管会随之而来。
这是悬在阿里金融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做平台起家的阿里巴巴来说,基于自己的征信系统再造一个小微金融服务平台似乎才是其终极目标。这似乎也能更好规避政策风险。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在演讲中表示,互联网金融发展不可避免将对金融监管理念带来影响。互联网金融监管形态将以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为主。
2013年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记者会,当被问及对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拓的新型金融模式有何看法时,周小川表示“支持以科技促进金融业发展”。他同时认为,“金融监管需要适应、更新”。
实际上,不止阿里金融,目前众多互联网企业也都在试水金融业务,而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以互联网重构自己的业务模式。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正为后者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梦
按照规划,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被赋予的任务是“利用互联网思想和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金融业”。马云曾奋声疾呼,“如果银行不改变阿里,阿里将改变银行。”
“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业务,将致力于让十年后的现代金融更透明、更平等、更开放和更便利。”马云道出了重构金融体系的梦想。
自2012年开始,阿里巴巴以电子商务平台积累的会员信用数据库为其提供贷款的模式愈发清晰。阿里金融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数据显示,目前阿里金融已经为超过2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所有客户每年占用资金平均时长123天,实际融资成本为6. 7%。
阿里金融近日又发布消息,2013年4月1日起将在浙江、湖南两地推出信用支付业务,根据用户在淘宝和天猫的交易和消费记录,向用户提供1元~5000元的信用额度,用于淘宝和天猫购物消费,类似于“虚拟信用卡”。
2013年2月,马明哲、马云、马化腾“三马”联手发起成立“众安在线”财险公司,涉足保险业。其中阿里巴巴占19%股份,为最大股东。这成为“互联网 金融”的经典案例。
互联网科技企业试水金融业务,目前已经不仅限于阿里巴巴一家。
2013年,财力雄厚的腾讯被传正在申请小额信贷牌照。尽管不像阿里巴巴在第三方支付领域那样风生水起,但2012年腾讯已经通过打通旗下财付通与微信的应用通道,使微信用户通过微信付款并享受优惠。
京东商城、苏宁电器和慧聪网也已纷纷进入小额贷款领域。在国外,诸如facebook、亚马逊等耳熟能详的公司也都在开展包括贷款在内各种各样的金融业务。
网络小额贷款等互联网金融成为“闷声发大财”的业务。以阿里小额贷款为例,截至2012年6月末,贷款总额超过260亿元,毛利率15%左右,贷款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虽然从存量来看,网络金融与大银行相比微不足道,但是潜力不容小视。”
阿里巴巴等电商机构依靠在大量交易数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独特“征信系统”,初步实现了批量化审批小微信贷的路径,这恰好正是传统银行多年探索但却无明显成果的事情。
但是也有银行业内人士认为,这套“征信系统”也有自身缺陷。“它只能针对自己平台上的商户,出了这个范围他们就不敢贷了,因为他们的数据覆盖不到。”某商业银行内部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长期跟踪研究互联网与金融的著名学者陆小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目前传统银行征信系统,一般难以涵盖企业完整具体的经营活动,但阿里等电商交易和支付平台积累的数据如用于征信,则有自己优势。”但是,他认为这种从电商平台上生长起来的系统介入金融活动,还需不断研究、发掘、优化,才能有更大发展。
传统金融业借势新技术
陆小华认为,传统金融业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一定会经过意识觉醒、产品探索、金融创新等阶段。“互联网技术一定会悄悄地、迅速地影响金融业,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关键在于传统金融机构能否平心静气地接受这一大势。”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目前一些传统金融机构也逐渐意识到,甚至开始主动融入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探索。对互联网金融的开拓,并不仅仅只有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单向突进。
2012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结合传统金融优势和新兴电子商务服务而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高调开业,为客户提供涵盖商品批发、零售,以及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2012年9月,招商银行联手手机制造商HTC推出首款移动支付产品“手机钱包”。2012年底,招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更亲赴美国苹果公司洽谈移动支付合作业务。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则是“颠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科技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毁灭性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目前,平安集团已经上线了被称为金融淘宝的“24财富”,还成立了多个创新业务机构。
互联网企业杀入小微金融领域,受冲击最大的是同样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2012年12月,民生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牵头成立“亚洲金融联盟”,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多元化小微贷款业务。这被认为是联手抗敌之举。
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却不认为阿里金融对银行会造成严重威胁。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现在实体经济的很多金融需求没办法满足,小微金融市场更是一片蓝海,阿里金融只能对其中一块提供服务。它要做大,政府就要帮它做大。”
周小川在记者会上也表示,对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探索,央行应该给予支持。竞争会改进传统金融业发展,有助于它们跟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信息科技的确攸关传统银行生存,尤其是攸关中小银行的生死大计。
陆小华认为:“互联网对金融生态必将产生巨大影响,不仅表现在运营模式、产品设计理念、竞争逻辑、组织形态等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会重新权衡终端网点的成本和收益,重新定义终端网点的功能。未来金融设计一定是以便利为核心,金融机构也一定会追求在安全基础上的低成本高收益。”
银行业也的确意识到靠“砖瓦店”的实体网点模式,由于高成本低收益已经逐渐玩不转。华而诚认为高科技事实上帮助了小银行与大银行展开竞争。他表示:“信息科技对银行本来就很重要,现在越来越重要。信息科技使得原来实体店做的事情能够在网上做,未来银行在实体网店的经营竞争会弱化。”
银行陷入“脱媒化”危机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马化腾曾称,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亚于电的发明对传统行业的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最主要的影响将是促进银行业务模式与流程的革命,推动电子银行发展,推动银行金融脱媒。
“以facebook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将影响到将来银行的生存。”马蔚华在2012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 CBI)全球高峰论坛上的一席话,曾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马蔚华认为,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已经削弱了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而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拥有大量实名用户,未来可以在内部完成资金供需。
借助互联网技术支撑,内部资金市场可以达到无金融中介状态,还能做到低廉、高效。这威胁到银行赖以生存的“存贷中介”的根基。
在《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作者迈克尔·塞勒甚至预测,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需要银行卡、信用卡,更不需要存单、存折,现金也将过时。
当互联网兴起后,传统金融业经历过一次改革,即银行建立“实体营业网点 网上银行”的阶段。但是,网上银行仍然没有改变“替代柜台”的角色。随着科技更新,以及国内金融环境改变,传统银行正面临移动互联网推动的二次改造。
从阿里金融似乎也能洞悉,这一次改造涉及银行核心业务,令银行面临“脱媒化”危机。
脱媒化危机直接的后果将是导致相关收入的流失。陆小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脱媒化对银行业务影响,最明显可能会表现在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减少。因为表外业务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诸如支付与结算、担保,以及证券理财等服务类表外业务可替代性尤其明显。”
众多依靠互联网进行的技术创新,都有可能上演“蛇吞象”的剧目。
谈及阿里金融会否对银行造成压力,周小川在记者会上表示,其个人对新生的、特别是科技促进的金融业一直是支持态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上互联网银行刚开始出现。他让硕士研究生选的课题就是“互联网银行”,当时就认为应该对互联网金融探索给予支持。
陆小华认为传统银行业依然具有无可比拟优势。最主要是它们掌控着主平台地位,金融领域一些关键性国家资源依然在传统银行手里。其次从整体信誉度,以及产品丰富度,以及大型商事主体的金融活动习惯等方面来看,传统银行仍然具有强劲优势。
“传统银行和新兴互联网科技公司并不是非生即死的零和游戏。从长远看,二者一定是化敌为友、先容后合,互联网金融主体最终将被融入未来大金融体系中。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目前的传统金融机构很可能将来依然占主导地位。”陆小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倒逼金融监管改革
无论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始终是核心之一,最大成本往往也在于此。
阿里巴巴依靠其掌握的大量买卖双方的交易数据,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征信系统”,为资金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更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并不具备这种优势。
面临着新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重塑,监管政策也到了调整的时候。郭田勇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金融管制有利和弊,利在降低风险,弊在降低效率、牺牲创新。”
监管部门面临的考验正在于此,找到既利于市场创新,又能控制风险的平衡点并不容易。
3月13日,周小川公开表示,新型金融模式出现对监管形成挑战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我们要适应新挑战,加快学习步伐,及早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更新规章制度和监管标准。”
目前互联网金融基本上仍属监管的灰色地带,诸多风险中最典型的是安全问题。
2013年2月27日,在由新华社国家金融信息中心举办的“互联网、新金融——网络支付安全学术研讨会”上,众多专家认为网络支付有较高安全保证,但也没达到高不可攀。
经济学家巴曙松在该研讨会上表示,整体产业链安全防范水平参差不齐,从银行、第三方支付到商户,防范水平呈逐级降低。他透露,央行已搭建对应检查系统、信息报送系统。
世界银行曾建议,政策制定者可在早期适当放松创新环境,随后逐步增加控制和监管,这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在各个阶段都能从监管环境的确定性中受益。
上述商业银行人士认为,包括阿里金融在内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始终是个问题,他们并非金融机构,并没纳入银行业监管体系中,一旦规模做大出现问题,严厉监管会随之而来。
这是悬在阿里金融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做平台起家的阿里巴巴来说,基于自己的征信系统再造一个小微金融服务平台似乎才是其终极目标。这似乎也能更好规避政策风险。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在演讲中表示,互联网金融发展不可避免将对金融监管理念带来影响。互联网金融监管形态将以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