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风云》中的罗斯福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中译本已出版),我认为是一本政论性的文艺作品,也是一本文艺体裁的政论。在史料运用与人物刻划的结合上,作者的手法别具一格。读者不仅为它的情节所吸引,而且对它刻划的某些历史人物深感兴趣,尽管未必赞同作者的观点,甚或在对个别人物的评价上,可能同作者的看法很不一样(如对希特勒)。
  在《战争风云》所描绘的风云人物中,占突出地位的是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作者对他的刻划是独居匠心的。人们一提到罗斯福,总会想到他:出身富家,享有上流社会的特权地位,由于有一位当过美国总统的堂叔,加重了他的罗斯福这个姓的份量;他受的是东部权势集团的传统教育,中学进的是专为豪门巨富的子弟进入名牌大学作准备的格罗顿中学(仿照英国伊顿公学的模式),大学进的是名牌哈佛;此外,他还有着显赫的从政经历:二十八岁担任纽约州参议员,三十一岁当威尔逊的海军部助理部长,三十八岁担任过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在双腿瘫痪的情况下,两任纽约州长,1932年以压倒优势入主白宫。但是这一段简历说明不了罗斯福的内心世界。罗斯福在世之日是引起争议的人物,在他去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新政”评价极不一致,对他的外交政策的估计也大相径庭。这不仅由于罗斯福所处的时代各种矛盾纵横交错,还由于罗斯福本人的身上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多变的光谱。
  四百多年前,马基雅维里提出过一个政治公式:“一个君王要兼有狐狸与狮子的特点”,这是因为“狮子不能使自己免于落进陷阱中,而狐狸又无力使自己免受狼群之攻击。因此,就必须既是狐狸以识别陷阱,又是雄狮以慑服狼群。那些只想当狮子的人就难以领会个中奥妙”。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当保持信用与他的利益相违时,他就不会硬要去保持它,……如果大家都是正人君子,他们对你不存在保持信用的问题,因此你也就不必对他们讲什么信用了”。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伯恩斯的著名著作《罗斯福:狮子和狐狸》,就是以马基雅维里的上述信条为主线来描述罗斯福的政治活动的,不乏中肯之论。
  罗斯福是一个喜爱权力并善于紧紧掌握权力的实用主义者。詹姆斯·伯恩斯说罗斯福对理想主义者的答复就是取得权力,而且“不惜用狐狸的计谋为狮子的目的服务”(《罗斯福:狮子和狐狸》英文版,第477页)。《战争风云》的作者不管是不是同意马基雅维里的信条,不管他是不是同伯恩斯抱有同感,在他的生动的笔触下,罗斯福的“狮子和狐狸”的形象跃然纸上。
  罗斯福主政时期,在外交政策方面,遭到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的掣肘和制约。美国的孤立主义,有很深的渊源,既有开国总统华盛顿不介入欧洲事务的遗训当作大旗,又利用美国人民中的和平主义情绪作为社会基础。罗斯福从他1932年开始竞选总统时起,就使出了早在格罗顿求学时代培养出的八面玲珑的手腕,用来处理各种困难局面。
  在竞选运动中,他一反常态,公开宣布放弃他长期持有的国际联盟思想,并向选民保证美国决不卷入欧洲事务中去,一心关起门来办自己的事。孤立派满心欢喜地认为罗斯福终于向他们低头了。他终于在“国际派”和孤立派的前呼后拥中走进了白宫。在罗斯福的第一个任期中,经济危机使他必须集中力量应付国内问题,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活动中,尽量不与孤立派迎头相撞(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一些著名的孤立派议员却又是“新政”的积极支持者)。但是,罗斯福在他的第二个任期中,就开始表现出了要摆脱国会束缚的动向。在欧战爆发后,罗斯福信誓旦旦地向美国为人父母者庄严保证“你们的孩子是不会送到外国去打仗的”,可是事实证明罗斯福不是说的真话,他另有盘算。《战争风云》中形象地描写了这一点:
  “‘哦,我们迟早会卷入的。’……
  “帕格大吃一惊,这是他有生以来从未听到过的最惊人的泄露机密的话。他简直不敢相信这位穿衬衫的伟人真说了这句话,报纸和杂志上登满了总统的响亮声明,说美国不会参战。”(中译本第217页)
  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的炸弹把美国孤立主义的堤防炸坍以前,罗斯福的主要政策是要维持英国不垮下来。这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美国卖武器,让英国自己打;接着是美国“租借”武器,还是要英国自己打;第三阶段是美国出动军舰保护美国船装美国武器让英国去打。总之,与直接参战保持一定距离。一方面固然是美国没有作好参战的物质准备,更重要的是没有参战的精神准备。罗斯福眼睛紧紧盯着“民意测验”的指示器:1941年5月28日的一次民意测验中表明反对美国马上参战的占百分之八十二。尽管丘吉尔感喟地说“在战时没有比生活在盖洛普民意测验探测舆情的气氛中更为危险的了”,可是,罗斯福在他的整个对外活动中,把民意测验,或者说,舆论的动向,当作他决定重大政策的一个风标。罗斯福施展了狡黠的“狐狸”手腕,采取不大肆宣扬的、绕开国会的行动,来达到他的援英目的。
  1940年9月,罗斯福不通过国会而用行政命令的形式,用五十艘“逾龄”驱逐舰换取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等处的英国海空军基地。
  1941年春美英参谋人员在华盛顿秘密会商,制定美国参战的蓝图,完全对国会保密。在这以前,英法在美国秘密购买军火,如果不是在一次新型飞机试飞中一架载有法国军官的飞机失事坠毁的话,国会和公众还完全蒙在鼓里。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大西洋会谈时,丘吉尔曾试探美国对德宣战的可能性。罗斯福对丘吉尔说:“我将不宣布战争,我将制造战争。假如我要求国会宣战,他们会辩论它三个月”(约瑟夫·拉什:《罗斯福与丘吉尔》,1974年英文版,第430页)。
  《战争风云》第四十章就是描写罗斯福在援英问题上的“狐狸”手腕的,写得有声有色,绘声绘影,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写出了罗斯福的困境,写出了罗斯福的决心。
  “租借法案”是罗斯福的得意之作,也是他战胜孤立派的一个积极成果。罗斯福1940年12月16日在记者招待会上以罗斯福式的轻松语调抛出了他的“邻居失火论”:“邻居失火,我花园里有一条浇水管,我当然要借给他,不能对他说我的浇水管值十五元,要他先付钱,只能救完火,让他把浇水管还给我就行了。”这个形象的比喻,打动了不少人。可是孤立派却大为恼火,参议员范登堡嘟嘟囔囔地说:“出借武器就象出借口香糖一样,借出去了,就甭想收回来。”尽管孤立派议员在国会采取种种阻挠议事的手段,租借法案最后终以六十对三十一(参院)和317对71(众院)的比数获得通过。罗斯福的亲信罗伯特·薛伍德如释重负地说:“是罗斯福的那个邻居失火论,才使他赢得了租借法案的战斗。这两个月进行的辩论,是美国历史上所经历过的最激烈的一次。”《战争风云》第三十六章:花园浇水管,假托了德国人的口气,相当深刻地剖析了租借法案的实质。这个法案的积极方面,历史已作出评价。正如斯大林在1945年6月13日曾经指出的:“根据这一协定,美国在整个欧战期间作为租借向苏联提供了武器、战略物资和粮食。这一协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大大促进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希特勒德国的战争顺利结束。”但是在罗斯福的这一设计中,同时体现了“狮子与狐狸”的特点,它一方面是针对法西斯国家的,另一方面,尽管不是直接的方面,但也不是不重要的,那就是为美国战后的扩张开辟道路。租借法的执行是通过美国与受援国订立双边协定来实现的,所有的双边协定都订有保障美国商业活动不受阻碍的条款,比如美英双边协定中,规定英国的海外市场不得排斥美国进入,而且要英国取消它那排他性的“帝国特惠制”,而这个特惠制是团结英帝国的凝聚剂,取消特惠制,英帝国的藩篱也就拆除了。《战争风云》的作者没有直接点出美英关系的这一方面,但是他在描述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后五个月举行的罗、丘大西洋会谈时,对罗斯福作了深刻的描写。这也是《战争风云》刻划人物的最精彩的片断之一。
  “这两位领导人用一种奇怪的方式互相压低对方。”这是《战争风云》描写罗斯福和丘吉尔1941年8月在大西洋一条军舰上会晤时用的一句提纲挈领的话,既形象,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美英既是反法西斯的战友,又是各怀鬼胎的竞争对手。作者问道:这两个并排站在军舰甲板上的人物,谁是第一号?罗斯福站着比丘吉尔高一个头,可是“他的长裤空荡荡地耷拉着”,他是“撑在两条毫无生气的腿棍子上”;丘吉尔呢,是一个“弯腰屈背的匹克威克”,“年龄更老、更严肃、更自信”,但是他看罗斯福要“抬头看”,而且“有点敬佩对方的痕迹”,作者的结论是“到底还是罗斯福看起来是第一号人物”(中译本第946—947页)。把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单几笔就活灵活现地勾绘出来,真是可圈可点(可圈可点,语近冬烘,可是想用其他更贴切的辞句来代替,竟不可得)。接下去描写次日晨两人正式会晤的场景,作者对罗斯福的描绘更是用了长长的特写镜头,对准这位双腿瘫痪的总统:“撑着一根手杖,倚着他的儿子,蹒跚地走上跳板,费劲地把一条腿往前拖,然后再挪另一条腿”,“这个半身不遂的灰白头发的人,在跳板上喘着气痛苦地挪一步不过几时”,……然而,丘吉尔安排的宗教仪式和他的纵横老泪,都没有使罗斯福从原来的立场上多挪动一时:美国不参战。可是作为罗、丘会谈的结果的《大西洋宪章》,谈到了自由贸易。经过一场大战后的自由贸易,对英国意味着什么?《战争风云》的主人公亨利说:“意味着英帝国的末日”。他不禁这样想:“弗兰克林·罗斯福这家伙可真厉害”(中译本第958页)。
  “《大西洋宪章》是一只大象,它象一棵树,象一条蛇,象一堵墙,象一根绳,就看这瞎子摸着它身上的什么部分”(中译本第959页)。罗斯福当时所要求的正是这样一个滑溜溜、难以把握的东西。
  《战争风云》以珍珠港事件为结尾,看来作者还没有完全把这一幅历史画卷摊开。美国在珍珠港为什么会遭到那样惨重的损失而事先竟毫无防范,在美国仍是一桩疑案,因为美国早已掌握和破译了日本的密码,已经了解日本发动战争是箭在弦上了,美国三军不可能不作应变准备。因此,美国及别的国家就有一些人认为美国在珍珠港的失败是罗斯福和他的高级助手们一手策划的阴谋,用以把美国投入战争(本书作者以摘引所谓德国将军冯·隆的著作的形式提到这种看法),这当然是荒谬的臆测。但是认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罗斯福逼出来的,持这种看法的人却不在少数,这不仅是许多孤立主义者的看法,而且还包括认为罗斯福没有能够把日本引向北进是美国一大失败的那部分人。本书作者也提到这种看法。罗斯福与珍珠港,这是许多历史学家研究的题目,赫尔曼·沃克作为一个小说家,也许在他的《战争风云》的续篇——《战争与回忆》中,将会作出形象的回答。
  再谈几句关于对英雄人物的描写问题。《战争风云》中描写的主要英雄人物是美国海军军官、罗斯福的崇拜者维克托·亨利。罗斯福也是被作为英雄人物来描述的。作者把他与华盛顿和林肯相比,虽然只是说“都是个子高得非凡”的人(见中译本第785页),但读者决不会真的认为作者只是给这三个美国总统比比高矮。作者描写象罗斯福这样的人,没有在他头上戴上圣灵的光圈,没有回避写他的缺点和弱点。他甚至不回避写他的生理缺陷,而是通过对看起来似乎有点损害总统威仪的瘸腿的描述,烘托罗斯福的坚强意志,把他称之为“勇敢的瘸子”。这样写,并没有给人留下作者“丑化国家领导人”的感觉。作者淋漓尽致地描述了罗斯福的狡黠和玩弄权术,但是读者决不怀疑作者是赞美和拥护罗斯福的,这样写,也不会有人认为作者是对罗斯福进行“恶毒攻击”。
  《战争风云》中的罗斯福与历史上的罗斯福确是同一个人,尽管作者也有艺术夸张和细节渲染,但是他笔下的罗斯福确是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FDR。
  
  1979年8月18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