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提供了契机。创意元素的注入和创意科技手段的介入增加了工业遗产的文化附加值,促进了工业遗产资源的运行方式的革新和品位化的整合。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创造性地联系在一起,使工业遗产变“废”为宝,两者的结合既是老工业与新产业的结合,又是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关键词:哈尔滨;工业遗产;文化创意
一、哈尔滨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作为全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座典型的以工业为本的城市,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市就建立了以酿酒、制粉、制油等为主的工业基础,目前全市共有150余处工业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市区及“中东铁路”沿线。其中包括上世纪20年代的民族工业遗存及为“中东铁路”服务的工业遗存、5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遗存。这些建筑见证了哈尔滨市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它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哈尔滨市工业建筑受原苏联援建的比较多,具有鲜明的欧陆风格特色,一些工厂的厂区格局、建筑外装饰、内部结构、机械生产设备,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2012年10月结束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哈尔滨市50余座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老工业建筑首次以工业遗产的身份收入文物之列。
近年来,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物联网、云计算、文化博览、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文化业态取得了一定进展。虽然哈尔滨市传统文化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但哈尔滨市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快于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发展空间广阔。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与外围层,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0%。从发展趋势看,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更有利于文化内容与创新科技在文化产品中的生产运用。
二、哈尔滨市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的模式探讨
(一)博物馆模式
在工业原址上进行文化创意开发,重在保护工业实物,体现博物馆的史料价值、体验价值和科教功能。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不仅可以活激活老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艺术展览活动。哈尔滨啤酒展览馆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展馆拟在哈尔滨啤酒厂老厂房内建设一条啤酒生产全过程的观光旅游线路。此外,哈尔滨市一些工业遗产资源如哈尔滨一工具厂等可根据厂房空间和历史沿革在旧厂房的保护与利用中采用此模式。
(二)工业旅游模式
通过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可以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带动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哈尔滨市的“西城红场”就是以原机联机械厂为基地的首个工业旅游项目,在“红房子”保留的3栋建筑中进行规划设计,以工业遗迹的硬件为基础,综合开发集工业博物馆、文化创意园、时尚文化中心、商务休闲场所、酒店办公、配套商业于一体的商业创意中心,被业界誉为“哈尔滨的798”,将成为哈尔滨市的一张新名片。
(三)创意LOFT模式
创意LOFT模式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艺术家们自发形成的一种形式,发源于美国纽约的苏荷区(SOHO)。它是将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成生活空间和艺术工作室(俗称“统楼房”,LOFT),一时间LOFT成为居住、举办画展、进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新型时尚综合体。它充分地利用了工业遗产的内涵和文化价值,使废弃的工业建筑成为文化艺术空间,为城市老工业区带来新的活力,对人们传统的审美标准和文化价值观也是一次较大的更新。利用同一地区工业遗产较为集中的优势,在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采取LOFT模式建立创意集聚区或创意园,将孤立的工业遗产有效整合和利用起来,有利于艺术人才智慧和能量的集聚,有利于完整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文化生活品位和城市知名度的提升。
(四)动漫城模式
动漫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是一个既新鲜又大有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工业遗产特别是工业厂区的特殊性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首钢石景山区,首钢和石景山区政府在对首钢老厂区进行结构性保护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动漫城,既带来了经济效益,又弥补了因企业搬迁而导致的区域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五)公共文化空间模式
利用工业遗产建立公共文化空间,既为市民提供了公共文化空间、保护了工业遗产,又增加了工业遗产的人文内涵,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崭新道路。德国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杜伊斯堡钢铁厂公园、科特布斯露天矿区公园等,都是利用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功能建立了面向大众的公共休闲空间。哈尔滨市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车辆厂,在原旧址所在地建成了集商业、金融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区,其间还保留了原车辆厂锻造车间的两栋厂房,现为哈尔滨冰雪艺术展览馆,百年水塔和中国第一批蒸汽火车头已成为区域标志性的建筑物,来往休憩的居民仍然可以感受到这具有欧陆风情的铸铁车间巍然矗立的气魄。
关键词:哈尔滨;工业遗产;文化创意
一、哈尔滨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作为全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座典型的以工业为本的城市,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市就建立了以酿酒、制粉、制油等为主的工业基础,目前全市共有150余处工业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市区及“中东铁路”沿线。其中包括上世纪20年代的民族工业遗存及为“中东铁路”服务的工业遗存、5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遗存。这些建筑见证了哈尔滨市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它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哈尔滨市工业建筑受原苏联援建的比较多,具有鲜明的欧陆风格特色,一些工厂的厂区格局、建筑外装饰、内部结构、机械生产设备,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2012年10月结束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哈尔滨市50余座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老工业建筑首次以工业遗产的身份收入文物之列。
近年来,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物联网、云计算、文化博览、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文化业态取得了一定进展。虽然哈尔滨市传统文化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但哈尔滨市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快于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发展空间广阔。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与外围层,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0%。从发展趋势看,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更有利于文化内容与创新科技在文化产品中的生产运用。
二、哈尔滨市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的模式探讨
(一)博物馆模式
在工业原址上进行文化创意开发,重在保护工业实物,体现博物馆的史料价值、体验价值和科教功能。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不仅可以活激活老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艺术展览活动。哈尔滨啤酒展览馆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展馆拟在哈尔滨啤酒厂老厂房内建设一条啤酒生产全过程的观光旅游线路。此外,哈尔滨市一些工业遗产资源如哈尔滨一工具厂等可根据厂房空间和历史沿革在旧厂房的保护与利用中采用此模式。
(二)工业旅游模式
通过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可以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带动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哈尔滨市的“西城红场”就是以原机联机械厂为基地的首个工业旅游项目,在“红房子”保留的3栋建筑中进行规划设计,以工业遗迹的硬件为基础,综合开发集工业博物馆、文化创意园、时尚文化中心、商务休闲场所、酒店办公、配套商业于一体的商业创意中心,被业界誉为“哈尔滨的798”,将成为哈尔滨市的一张新名片。
(三)创意LOFT模式
创意LOFT模式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艺术家们自发形成的一种形式,发源于美国纽约的苏荷区(SOHO)。它是将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成生活空间和艺术工作室(俗称“统楼房”,LOFT),一时间LOFT成为居住、举办画展、进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新型时尚综合体。它充分地利用了工业遗产的内涵和文化价值,使废弃的工业建筑成为文化艺术空间,为城市老工业区带来新的活力,对人们传统的审美标准和文化价值观也是一次较大的更新。利用同一地区工业遗产较为集中的优势,在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采取LOFT模式建立创意集聚区或创意园,将孤立的工业遗产有效整合和利用起来,有利于艺术人才智慧和能量的集聚,有利于完整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文化生活品位和城市知名度的提升。
(四)动漫城模式
动漫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是一个既新鲜又大有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工业遗产特别是工业厂区的特殊性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首钢石景山区,首钢和石景山区政府在对首钢老厂区进行结构性保护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动漫城,既带来了经济效益,又弥补了因企业搬迁而导致的区域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五)公共文化空间模式
利用工业遗产建立公共文化空间,既为市民提供了公共文化空间、保护了工业遗产,又增加了工业遗产的人文内涵,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崭新道路。德国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杜伊斯堡钢铁厂公园、科特布斯露天矿区公园等,都是利用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功能建立了面向大众的公共休闲空间。哈尔滨市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车辆厂,在原旧址所在地建成了集商业、金融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区,其间还保留了原车辆厂锻造车间的两栋厂房,现为哈尔滨冰雪艺术展览馆,百年水塔和中国第一批蒸汽火车头已成为区域标志性的建筑物,来往休憩的居民仍然可以感受到这具有欧陆风情的铸铁车间巍然矗立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