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如何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提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
合作学习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它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自然地带有浓厚的情谊色彩。同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会合作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合作中各抒己见,克服片面,互相启发、评价、激励,有助于思维共振,扩大了学生参与面,弥补了班级制教育下的不因材施教的局限性,弥补了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见实效呢?下面来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
并不是所有學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1.选择应用范围较广的定理或公式。比如“字母能表示任何数”,这一数学思想可以通过学生在搭建火柴棒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合作,讨论,质疑,反思,协商,最后明确了“用字母来表示任何数”的实际意义。2.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课题“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挑战性,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协作,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完成课题作业。3.选择开放型问题。由于开放题是一些结论开放式,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因知识基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结论,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讨论时间,实现相互交流
为避免匆匆走过场和大块时间浪费的现象,时间的预设就成了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以班级里学习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学生为参照系来进行时间的预设比较合理。同时合作前一定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对问题思考了,有了自己的认识或见解,学生才有交流的必要。再有给足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尽情发挥。最后合作后还要给足学生发言,辩论、补充、更正的时间,让他们思想的火花尽情碰撞。
例如:在讲“直角三角形”一节时,我们在推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定理成立后,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在锐角三角形中也成立吗?之后给了学生一分钟的讨论时间后又点了一位学生上去展示,结果那位学生说得不全面,老师又急匆匆地指出了不足之处。试想,如果在讨论之前先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两三分钟,教师巡视指导一下,让学生展示后,即使学生说得不全面,由于是让其他小组点评或补充,整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三、对合作学习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原则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人人要有所收获。一般在要求个人进步的同时以小组总体成绩来评价,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合作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以及等级、打分与评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一个小结,“你觉得你今天表现好吗?”“在小组里的表现怎么样?”“你今天有与其他同学互帮互助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评价,小组内同学互相评一评。对于其他小组的评价是,你觉得今天哪一小组的表现最好?哪一小组合作得最好?最后教师可以给予的评价则是“今天XX小组在合作方面表现得最好。XX小组在交流方面表现得最好等。”体现出各小组各有所长,各有进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确保全体成员都得到提高,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和参与度,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桥梁。
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是自我探索,合作学习成功则是自我探索提高的结果。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必须去学习;我们必须去研究;我们必须去合理应用。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2]《数学新课程下学生合作学习初探》
[3]周志峰.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
合作学习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它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自然地带有浓厚的情谊色彩。同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会合作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合作中各抒己见,克服片面,互相启发、评价、激励,有助于思维共振,扩大了学生参与面,弥补了班级制教育下的不因材施教的局限性,弥补了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见实效呢?下面来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
并不是所有學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1.选择应用范围较广的定理或公式。比如“字母能表示任何数”,这一数学思想可以通过学生在搭建火柴棒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合作,讨论,质疑,反思,协商,最后明确了“用字母来表示任何数”的实际意义。2.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课题“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挑战性,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协作,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完成课题作业。3.选择开放型问题。由于开放题是一些结论开放式,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因知识基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结论,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讨论时间,实现相互交流
为避免匆匆走过场和大块时间浪费的现象,时间的预设就成了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以班级里学习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学生为参照系来进行时间的预设比较合理。同时合作前一定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对问题思考了,有了自己的认识或见解,学生才有交流的必要。再有给足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尽情发挥。最后合作后还要给足学生发言,辩论、补充、更正的时间,让他们思想的火花尽情碰撞。
例如:在讲“直角三角形”一节时,我们在推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定理成立后,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在锐角三角形中也成立吗?之后给了学生一分钟的讨论时间后又点了一位学生上去展示,结果那位学生说得不全面,老师又急匆匆地指出了不足之处。试想,如果在讨论之前先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两三分钟,教师巡视指导一下,让学生展示后,即使学生说得不全面,由于是让其他小组点评或补充,整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三、对合作学习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原则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人人要有所收获。一般在要求个人进步的同时以小组总体成绩来评价,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合作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以及等级、打分与评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一个小结,“你觉得你今天表现好吗?”“在小组里的表现怎么样?”“你今天有与其他同学互帮互助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评价,小组内同学互相评一评。对于其他小组的评价是,你觉得今天哪一小组的表现最好?哪一小组合作得最好?最后教师可以给予的评价则是“今天XX小组在合作方面表现得最好。XX小组在交流方面表现得最好等。”体现出各小组各有所长,各有进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确保全体成员都得到提高,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和参与度,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桥梁。
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是自我探索,合作学习成功则是自我探索提高的结果。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必须去学习;我们必须去研究;我们必须去合理应用。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2]《数学新课程下学生合作学习初探》
[3]周志峰.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