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提问得当,能激活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情感,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教师;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7-0012-01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幼儿是通过问题进行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幼儿的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所以如何促进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断加强对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更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育,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一、提问的意义及类型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
二、有效提问的特征
儿童的思维活动多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有关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他们记忆的特点是由无意识记到随意识记,由机械识记到理解识记,由具体形象识记到抽象识记。教师熟悉这些特点,了解他们对有关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幼儿思维“点火、加油、导航、铺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三、实践中“问题”提问的现象
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2.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教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孩子们希望是新鲜的问题,是吸引人的问题,是能够答出来的问题,最好是启发性的问题。在提问上只是一个方式,或仅局限在几个提问词上,这样,很多孩子都不愿回答问题。
3.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一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无法进行。偏离活动中心,要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其它的问题或不着活动边际的问题导致孩子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使孩子的思维离开了中心。
4.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轻易地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教师提问过多,容易使自己的地位发生由主导变为主体,同时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幼儿对教师会产生依赖,幼儿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幼儿的问题意识的丧失。
5.所提问题层次偏低。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
6.提问存在不平等状态。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幼儿回答,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一节课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40%以上的幼儿没有获得一次机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幼儿,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幼儿在参与。
四、提高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及方法
1.针对性。教师要紧紧围绕目标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提问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设计。要保持幼儿思维清晰,关键要问重点。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进一步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而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设问是一种较好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针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灵活解决的方法。
2.可接受性。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水平、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3.价值性。好的提问不仅要引发孩子的兴趣,更要激活孩子的思维、情感,富有价值性。
五、教师良好的提问技巧促进师幼互动
新《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是通过问题进行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问题,进而在老师的支持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幼儿园工作者的面临的一个重任。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需要设计有效的提问。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以问题为纽带,引趣设疑,诱思质疑,师幼互问互答、一问多答,积极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挖掘有效提问这门艺术,有待我们大家不断地探究,反思,积累!
总之,转变幼儿学习方式,提高幼儿学习能力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愿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调整教育行为,更好地做到把问题引入课程,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不断加强对不同教学情境中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更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育,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师;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7-0012-01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幼儿是通过问题进行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幼儿的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所以如何促进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断加强对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更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育,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一、提问的意义及类型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
二、有效提问的特征
儿童的思维活动多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有关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他们记忆的特点是由无意识记到随意识记,由机械识记到理解识记,由具体形象识记到抽象识记。教师熟悉这些特点,了解他们对有关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幼儿思维“点火、加油、导航、铺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三、实践中“问题”提问的现象
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2.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教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孩子们希望是新鲜的问题,是吸引人的问题,是能够答出来的问题,最好是启发性的问题。在提问上只是一个方式,或仅局限在几个提问词上,这样,很多孩子都不愿回答问题。
3.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一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无法进行。偏离活动中心,要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其它的问题或不着活动边际的问题导致孩子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使孩子的思维离开了中心。
4.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轻易地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教师提问过多,容易使自己的地位发生由主导变为主体,同时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幼儿对教师会产生依赖,幼儿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幼儿的问题意识的丧失。
5.所提问题层次偏低。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
6.提问存在不平等状态。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幼儿回答,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一节课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40%以上的幼儿没有获得一次机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幼儿,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幼儿在参与。
四、提高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及方法
1.针对性。教师要紧紧围绕目标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提问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设计。要保持幼儿思维清晰,关键要问重点。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进一步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而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设问是一种较好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针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灵活解决的方法。
2.可接受性。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水平、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3.价值性。好的提问不仅要引发孩子的兴趣,更要激活孩子的思维、情感,富有价值性。
五、教师良好的提问技巧促进师幼互动
新《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是通过问题进行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问题,进而在老师的支持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幼儿园工作者的面临的一个重任。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需要设计有效的提问。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以问题为纽带,引趣设疑,诱思质疑,师幼互问互答、一问多答,积极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挖掘有效提问这门艺术,有待我们大家不断地探究,反思,积累!
总之,转变幼儿学习方式,提高幼儿学习能力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愿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调整教育行为,更好地做到把问题引入课程,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不断加强对不同教学情境中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更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育,促进幼儿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