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旅游业二重属性的划分是实现新型城镇化中旅游产业集群化路径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分析旅游业资源要素泛化、“泛休闲化”、产业特性无边界、强关联性等特性基础上,诠释了打造旅游目的地可行性的路径与机理。分析了旅游业引导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由投资建设驱动到消费升级拉动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了如何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建立起一个路径清晰、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业集群化和资产化的方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旅游业 产业集群化 资产化运营
中国城镇化的火车已经飞速行驶了四十年,成为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动力和强引擎。到今天城镇化的下半场,需要重新思考,依靠什么样新动力,才能保持经济和城镇化的可持续的发展。随着全域旅游大时代来临,旅游形成了消费聚集和产业聚集,能够整合产业、提供就业、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和改善居住五大支持,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直接动力。
一、旅游业具有强行业属性、弱产业属性
旅游业具有天然開放性和兼容性的行业,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逊(THOMASIEA DAVISON)在《旅游真是产业吗?》指出:“旅游根本不是一个产业,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些产业的集合”。旅游更像似一个“部门”,它影响着一大批产业。更有胜者,弗雷雅·希金斯-德比奥勒(Freya Higgins-Desbiolles)2006年在《旅游管理》认为将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的讨论掩盖了重要的概念问题,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当它不被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所束缚,转而用来满足人类发展的必需和提供更广泛的公共产品时,它能达成众多重要的目标。在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也没有将旅游业列为单独立项产业。导致众多旅游专家认为旅游业不是产业的原因是旅游业具有强行业属性、弱产业属性。
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满足旅游需求的服务和产品的行业,是横跨在国民经济的标准产业之间的混合行业。在旅游业价值链解构过程中,出现旅游业和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加工工业、运动体验、高科技产业、交通运输业、生活服务业等其他相关产业交叉重组、融合发展现象,表现出价值的复合化、产品的多元化、业态的融合化。导致“行业无边界”、“泛产业”现象,在于旅游业业本身不是产业要素生产型产业而是资源配置型产业,需要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学养商”相关资源要素,同时需要依附或者渗透于地区其他产业,形成复合型产业集群,才会产生联动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旅游业特性分析
2.1行业特性:供给端资源要素泛化、需求端“泛休闲化”
在广泛休闲体验游阶段,旅游供给端出现大规模旅游资源要素“泛化”现象。旅游资源要素已经不局限于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也跳出了古迹寺庙遗址等传统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一些社会资源、经济成就、产业活动、风俗民情等均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要素,打造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型旅游产品,如科技旅游、节庆旅游、红色旅游、会展旅游、太空旅游等等。
在大众消费时代,旅游需求端“泛休闲化”、“大众化”趋势。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再到度假旅游,预测到2030年,休闲度假将接近三分之二的旅游市场。如今的旅游产业保持着多种多样的形态和细分市场,业态也一直在持续升级中。乡村休闲、都市休闲、养生度假、亲子度假等各类休闲度假新产品和新业态,促进人们广泛参与旅游、享受旅游。
2.2产业特性:无边界、强关联性带动产业链整合
旅游业的无边界特性决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使得更容易突破产业边界渗透到其他产业中,赋予其他产业旅游化功能,带动产业链整合。如农业要围绕旅游提升(如泛华农业智慧谷),森林要联合旅游保育(如森林游),水利要依托旅游做活(如三峡大坝旅游),工业支撑旅游做强(如工业遗产游、佛山罗浮宫国家工业遗产旅游),房地产业靠旅游做大(如休闲旅游地产)、文化联合旅游做大(如红色文化旅游),商贸融合旅游做深(如海宁皮革城),金融要服务旅游增收(如旅游金融服务)。旅游跟各行各业去找结合点,形成各类产业旅游化。每一个结合点是其他产业部门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旅游业新的盈利点。旅游业渗透性、关联性、带动性、融合性,最终实现“全程、全域、全产业”旅游化趋势。
三、旅游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城镇化是投资建设驱动的模式,主要是运用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特殊的“乘数—加速”效益。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即从投资建设引导的城镇化过渡到消费升级拉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投资建设引导的城镇化注重产业园区、产业新城、城市外延扩展式发展路径。旅游产业依托“消费聚集、产业发展、生态提升、配套优化、土地升值、地产回报”这六要素,市场引导下的旅游产业聚集、人口聚集、消费聚集、城市聚集,成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引导城镇化及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泛指“泛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
消费引导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打造特色旅游资源的旅游目的地、“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多条集群化路径来实现。有三个关键:第一,打造核心吸引中心,形成一个或多个核心旅游休闲项目,这是吸引人流、实现旅游“搬运”功能的基础;第二,构造休闲聚集中心,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学养商”配套设施、开发健康与运动等多样化的休闲产品,带来旅游消费,进而形成消费聚集与产业聚集;第三,创造延伸发展中心,多业态的消费聚集结构需要大量就业人口,由此形成本地就业人口的聚集,延伸出创造城镇化的基础。
四、旅游业集群化与资产化运营不可一蹴而就
旅游业特性决定旅游业在新型城镇化中不同的集群化与资产化运营路径,特别需要区别特色旅游资源要素聚集情况。在特色旅游资源要素密集地方,选择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要素和周边区域差别不大情况下,首选路径“特色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
4.1路径一: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在特色旅游资源要素密集地方,可以通过“有形资源开发——无形产品服务——体验式旅游消费”三步走路径实现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造。体验是旅游的内核与灵魂,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造需要抓住“旅游全程体验的目的地塑造”这一核心,实现旅游空间价值从物理载体转化成了体验和休闲的精神载体。
4.2路径二:“特色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
在旅游资源要素和周边区域差别不大、不具备独特资源要素直接能够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业路径选择更多和当地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空间。重点在于提升生产环境、生活品质、生态效益、生命载体四生融合空间,最终实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一个长时间的培育,旅游业和不同阶段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旅游的产业属性会不断的清晰和强化,旅游就不会局限于风景区和人造景观的组合形式,而是多个产业的复合集成,从而形成主导产业的优势。
融合就是一种生产力,旅游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产业组织创新。
4.3路径三:推动旅游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及证券化运营
建立“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化”的资本运营总体框架,按照“资源—资产—资本—证券”这一逻辑顺序逐步推进旅游资源市场化运作。
首先,旅游资源的资产化,通过旅游资源的产权界定和价值评估,将旅游资源变成可交易的资产。其次,资产资本化,核心是以招商引资、鼓励自办企业和吸引股权投资为手段, 把旅游资源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变成以股权形式存在的资本。最好,资本市场化,依托相关交易平台,健全并不断完善资本的转让和交易机制,让市场机制在资本交易和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五、总结
全国各地“旅游主导产业热”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顺应了全球旅游业高速增长的潮流、满足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但从区域经济整体持续协调发展来看,如果地方政府以旅游为主导产业以一盖全,而淡化为区域比较优势的挖掘、产业体系的构建,不但不能塑造旅游的主导产业地位,还会产生投入低效、资源错配、重复投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續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中国城市转型困境和出路[M].香港城市规划史,2011(5):82-89.
[2] 张学勇,沈体雁,杨洋.基于转型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7):117-123.
[3] 杨天举.旅游主导产业地位打造不可一蹴而就[J].泛华集团微信公众号,2016(10).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旅游业 产业集群化 资产化运营
中国城镇化的火车已经飞速行驶了四十年,成为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动力和强引擎。到今天城镇化的下半场,需要重新思考,依靠什么样新动力,才能保持经济和城镇化的可持续的发展。随着全域旅游大时代来临,旅游形成了消费聚集和产业聚集,能够整合产业、提供就业、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和改善居住五大支持,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直接动力。
一、旅游业具有强行业属性、弱产业属性
旅游业具有天然開放性和兼容性的行业,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逊(THOMASIEA DAVISON)在《旅游真是产业吗?》指出:“旅游根本不是一个产业,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些产业的集合”。旅游更像似一个“部门”,它影响着一大批产业。更有胜者,弗雷雅·希金斯-德比奥勒(Freya Higgins-Desbiolles)2006年在《旅游管理》认为将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的讨论掩盖了重要的概念问题,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当它不被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所束缚,转而用来满足人类发展的必需和提供更广泛的公共产品时,它能达成众多重要的目标。在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也没有将旅游业列为单独立项产业。导致众多旅游专家认为旅游业不是产业的原因是旅游业具有强行业属性、弱产业属性。
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满足旅游需求的服务和产品的行业,是横跨在国民经济的标准产业之间的混合行业。在旅游业价值链解构过程中,出现旅游业和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加工工业、运动体验、高科技产业、交通运输业、生活服务业等其他相关产业交叉重组、融合发展现象,表现出价值的复合化、产品的多元化、业态的融合化。导致“行业无边界”、“泛产业”现象,在于旅游业业本身不是产业要素生产型产业而是资源配置型产业,需要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学养商”相关资源要素,同时需要依附或者渗透于地区其他产业,形成复合型产业集群,才会产生联动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旅游业特性分析
2.1行业特性:供给端资源要素泛化、需求端“泛休闲化”
在广泛休闲体验游阶段,旅游供给端出现大规模旅游资源要素“泛化”现象。旅游资源要素已经不局限于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也跳出了古迹寺庙遗址等传统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一些社会资源、经济成就、产业活动、风俗民情等均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要素,打造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型旅游产品,如科技旅游、节庆旅游、红色旅游、会展旅游、太空旅游等等。
在大众消费时代,旅游需求端“泛休闲化”、“大众化”趋势。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再到度假旅游,预测到2030年,休闲度假将接近三分之二的旅游市场。如今的旅游产业保持着多种多样的形态和细分市场,业态也一直在持续升级中。乡村休闲、都市休闲、养生度假、亲子度假等各类休闲度假新产品和新业态,促进人们广泛参与旅游、享受旅游。
2.2产业特性:无边界、强关联性带动产业链整合
旅游业的无边界特性决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使得更容易突破产业边界渗透到其他产业中,赋予其他产业旅游化功能,带动产业链整合。如农业要围绕旅游提升(如泛华农业智慧谷),森林要联合旅游保育(如森林游),水利要依托旅游做活(如三峡大坝旅游),工业支撑旅游做强(如工业遗产游、佛山罗浮宫国家工业遗产旅游),房地产业靠旅游做大(如休闲旅游地产)、文化联合旅游做大(如红色文化旅游),商贸融合旅游做深(如海宁皮革城),金融要服务旅游增收(如旅游金融服务)。旅游跟各行各业去找结合点,形成各类产业旅游化。每一个结合点是其他产业部门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旅游业新的盈利点。旅游业渗透性、关联性、带动性、融合性,最终实现“全程、全域、全产业”旅游化趋势。
三、旅游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城镇化是投资建设驱动的模式,主要是运用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特殊的“乘数—加速”效益。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即从投资建设引导的城镇化过渡到消费升级拉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投资建设引导的城镇化注重产业园区、产业新城、城市外延扩展式发展路径。旅游产业依托“消费聚集、产业发展、生态提升、配套优化、土地升值、地产回报”这六要素,市场引导下的旅游产业聚集、人口聚集、消费聚集、城市聚集,成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引导城镇化及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泛指“泛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
消费引导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打造特色旅游资源的旅游目的地、“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多条集群化路径来实现。有三个关键:第一,打造核心吸引中心,形成一个或多个核心旅游休闲项目,这是吸引人流、实现旅游“搬运”功能的基础;第二,构造休闲聚集中心,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学养商”配套设施、开发健康与运动等多样化的休闲产品,带来旅游消费,进而形成消费聚集与产业聚集;第三,创造延伸发展中心,多业态的消费聚集结构需要大量就业人口,由此形成本地就业人口的聚集,延伸出创造城镇化的基础。
四、旅游业集群化与资产化运营不可一蹴而就
旅游业特性决定旅游业在新型城镇化中不同的集群化与资产化运营路径,特别需要区别特色旅游资源要素聚集情况。在特色旅游资源要素密集地方,选择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要素和周边区域差别不大情况下,首选路径“特色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
4.1路径一: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在特色旅游资源要素密集地方,可以通过“有形资源开发——无形产品服务——体验式旅游消费”三步走路径实现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造。体验是旅游的内核与灵魂,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造需要抓住“旅游全程体验的目的地塑造”这一核心,实现旅游空间价值从物理载体转化成了体验和休闲的精神载体。
4.2路径二:“特色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
在旅游资源要素和周边区域差别不大、不具备独特资源要素直接能够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业路径选择更多和当地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空间。重点在于提升生产环境、生活品质、生态效益、生命载体四生融合空间,最终实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一个长时间的培育,旅游业和不同阶段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旅游的产业属性会不断的清晰和强化,旅游就不会局限于风景区和人造景观的组合形式,而是多个产业的复合集成,从而形成主导产业的优势。
融合就是一种生产力,旅游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产业组织创新。
4.3路径三:推动旅游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及证券化运营
建立“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化”的资本运营总体框架,按照“资源—资产—资本—证券”这一逻辑顺序逐步推进旅游资源市场化运作。
首先,旅游资源的资产化,通过旅游资源的产权界定和价值评估,将旅游资源变成可交易的资产。其次,资产资本化,核心是以招商引资、鼓励自办企业和吸引股权投资为手段, 把旅游资源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变成以股权形式存在的资本。最好,资本市场化,依托相关交易平台,健全并不断完善资本的转让和交易机制,让市场机制在资本交易和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五、总结
全国各地“旅游主导产业热”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顺应了全球旅游业高速增长的潮流、满足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但从区域经济整体持续协调发展来看,如果地方政府以旅游为主导产业以一盖全,而淡化为区域比较优势的挖掘、产业体系的构建,不但不能塑造旅游的主导产业地位,还会产生投入低效、资源错配、重复投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續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中国城市转型困境和出路[M].香港城市规划史,2011(5):82-89.
[2] 张学勇,沈体雁,杨洋.基于转型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7):117-123.
[3] 杨天举.旅游主导产业地位打造不可一蹴而就[J].泛华集团微信公众号,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