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然科学领域,生态通常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而我们在人文社科领域中所谈论的生态更多的是指生态系统,即事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2019年7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中将“坚持整体性保护的理念,维护曲艺生态”作为一项工作原则,为我们更好立足曲艺传承与发展规律推进曲艺艺术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文化和旅游领域从机构整合到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曲艺艺术传承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认识这一变化给曲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顺势而为推动曲艺生态的良性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经验:社会经济转型与曲艺生态重构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曲艺作为一种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其发展生态的形成和有效运转与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和審美趣味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深刻影响。历史上,曲艺艺术在经济转型、城市发展、时代更迭、科技进步等各类因素的冲击下应对、调整、变革,不仅使得自身得以赓续发展,而且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文艺高峰的出现。
近代以来,天津、武汉、济南等地的开埠通商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增加和人口密度的提高,吸引了大批在农村赶集赶会流动演出的曲艺艺人来到城市“靠地”演出。对于当时迅速增加的“靠地”演出的艺人来说,曲艺传播方式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了其表演的书目形态的变化,他们逐步放弃流动演出时在不同地方重复演出数个中篇书目的形式,进而采取创作、改编长篇书目在同一地方长时间演出,通过设置书扣制造悬念来凝聚观众,从而带来了曲艺大书的一时繁盛。城市“靠地”演出的繁荣还推动了曲艺书场、茶社的大量涌现,以及众多曲艺大师和曲艺流派的诞生,促进了近现代曲艺“高峰”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广大曲艺艺人在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提升之后,更加自觉地融入新社会的曲艺生态。在体制机制方面,他们积极加入国营艺术团体和各级曲艺工作者协会等专业组织;在作品内容方面,在党的号召下积极参与创作并推出了一批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优秀艺术作品;在观演方式方面,在坚持个体书场演出的同时,曲艺厅花场演出和深入厂矿、社区为群众送演出逐渐成为主流,涌现出了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红色文艺工作队,在全国曲艺界也掀起了学习乌兰牧骑的浪潮。这些优秀作品和新文艺现象重塑了曲艺创作、观演的价值形态,彰显了社会主义文艺的蓬勃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曲艺艺术在经过了初期的复兴之后又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广播评书、电视评书和电视相声小品的发展让曲艺抓住了经济放开搞活过程中家电普及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动了曲艺艺术与现代传播手段的结合,很多曲艺工作者史无前例地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明星。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领域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出台,曲艺艺术的发展生态得到了初步改观,但由于时代变迁和历史欠账的叠加,仍然存在着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不同曲种之间传承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打造‘高原’、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断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在全面认识当前文化发展面临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把握好文旅融合过程中曲艺生态再塑的契机,探索曲艺艺术传承发展的新途径。
二、当代实践:文旅融合为曲艺生态重塑带来新的契机
当前,人类文明正处在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信息时代迈向以量子科学、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个新阶段的临界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科学、清洁能源及与之相匹配的新的发展理念,将在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将艺术、生活与科学的关系带入新的文明发展阶段。一方面,新技术、新理念将进一步影响旅游业和包括曲艺在内的文化艺术行业的发展生态和表现方式,另一方面,中国依靠自身积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的突出作用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物质文明的持续进步,需要更高水平、更有魅力的文旅发展业态与之相匹配,这也是国家层面提出文化自信、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初衷所在。
从这一背景来看,文旅融合并非文化和旅游机构的简单重组和叠加,而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进步基础上共同实践、相互磨合、融入创新的建构过程。曲艺作为文化领域最具活力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新业态建构中不应是单向度的“坐享其成”“拎包入住”,而应该成为具有建设性作用的参与要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旅游业从传统的以景区为重心的观光旅游向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和体验式旅游转型,人们更加注重旅游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消费,更愿意为高品质的度假活动买单,而丰富多彩、极具地域特色的曲艺艺术无疑能为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助力。
目前来看,很多旅游城市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曲艺表演作为特色旅游观光区的重要内容,一批颇具活力的曲艺小剧场已经成为广大游客的旅游“打卡地”,标志着传统曲艺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复归趋势。下一步,如何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的理念指导下将曲艺博物馆、曲艺演出场所乃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曲艺明星、具有地域风情的曲艺作品等更好地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形象布局中,让曲艺为各地打造更具竞争力和本土特色的大文旅业态发挥作用,应该是一个需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索的方向。
对日益崛起的以九〇后、〇〇后年轻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旅游和文化产业消费大军来说,原有的曲艺观演方式太有距离感,很难让他们主动进入剧场接受作为“传统文化”的曲艺艺术。而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曲艺工作者勇于打破思维惯性和体制惯性,在宣传理念、表现方式和体制机制方面探索更加适应市场、符合年轻一代审美追求的跨界融合策略,将“讲好曲艺故事”吸引观众,与“用曲艺讲好故事”留住观众相结合,主动谋划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在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业态的转型升级。
三、“开源”不忘“固本”:曲艺生态重塑仍需以加强本体建设为依托
需要指出的是,仅靠与旅游业的融合而使曲艺传承发展方面的很多固有问题轻易得到解决并不现实。文旅融合为良好曲艺生态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如何乘势而为取得突破,还应该多从曲艺自身出发寻找办法。
不管是在新媒体语境还是在现实的曲艺观演活动中,怀着不同期待的观众对曲艺艺术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角度和认知,但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曲艺在传播过程中必须有自身的本体自觉,不断提升对传统曲艺的价值认知和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水平,在作品创演中贡献出属于当前时代的曲艺表达方式。在新时代语境中,重建曲艺与大众生活的关系,不断提高对新的时代精神的理解、把握水平和讲好新故事的能力,敏锐捕捉和展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变迁,运用自身特有的亲和力吸引观众、运用艺术之美滋养观众的心灵,展现出曲艺艺术之于现实生活、之于文化传承的独特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旅融合之于曲艺,其意义在形式的创新、方法的拓展之外,还应该是一种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下回归本体的寻根过程,即回归那种根植于特定民间文化和群众生活、以亲切顺畅的观演互动为特征的曲艺发展生态,回归那种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延续又无时无刻不是在反映当代现实,能够给人以精神享受、艺术感染、风尚教化和人文关怀的独特“气场” ,在与新时代、新生活的良性互动中,继续“出人、出书、走正路”,推动曲艺艺术迈向新的“高峰”。
(作者单位: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
一、历史经验:社会经济转型与曲艺生态重构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曲艺作为一种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其发展生态的形成和有效运转与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和審美趣味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深刻影响。历史上,曲艺艺术在经济转型、城市发展、时代更迭、科技进步等各类因素的冲击下应对、调整、变革,不仅使得自身得以赓续发展,而且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文艺高峰的出现。
近代以来,天津、武汉、济南等地的开埠通商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增加和人口密度的提高,吸引了大批在农村赶集赶会流动演出的曲艺艺人来到城市“靠地”演出。对于当时迅速增加的“靠地”演出的艺人来说,曲艺传播方式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了其表演的书目形态的变化,他们逐步放弃流动演出时在不同地方重复演出数个中篇书目的形式,进而采取创作、改编长篇书目在同一地方长时间演出,通过设置书扣制造悬念来凝聚观众,从而带来了曲艺大书的一时繁盛。城市“靠地”演出的繁荣还推动了曲艺书场、茶社的大量涌现,以及众多曲艺大师和曲艺流派的诞生,促进了近现代曲艺“高峰”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广大曲艺艺人在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提升之后,更加自觉地融入新社会的曲艺生态。在体制机制方面,他们积极加入国营艺术团体和各级曲艺工作者协会等专业组织;在作品内容方面,在党的号召下积极参与创作并推出了一批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优秀艺术作品;在观演方式方面,在坚持个体书场演出的同时,曲艺厅花场演出和深入厂矿、社区为群众送演出逐渐成为主流,涌现出了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红色文艺工作队,在全国曲艺界也掀起了学习乌兰牧骑的浪潮。这些优秀作品和新文艺现象重塑了曲艺创作、观演的价值形态,彰显了社会主义文艺的蓬勃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曲艺艺术在经过了初期的复兴之后又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广播评书、电视评书和电视相声小品的发展让曲艺抓住了经济放开搞活过程中家电普及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动了曲艺艺术与现代传播手段的结合,很多曲艺工作者史无前例地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明星。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领域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出台,曲艺艺术的发展生态得到了初步改观,但由于时代变迁和历史欠账的叠加,仍然存在着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不同曲种之间传承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打造‘高原’、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断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在全面认识当前文化发展面临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把握好文旅融合过程中曲艺生态再塑的契机,探索曲艺艺术传承发展的新途径。
二、当代实践:文旅融合为曲艺生态重塑带来新的契机
当前,人类文明正处在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信息时代迈向以量子科学、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个新阶段的临界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科学、清洁能源及与之相匹配的新的发展理念,将在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将艺术、生活与科学的关系带入新的文明发展阶段。一方面,新技术、新理念将进一步影响旅游业和包括曲艺在内的文化艺术行业的发展生态和表现方式,另一方面,中国依靠自身积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的突出作用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物质文明的持续进步,需要更高水平、更有魅力的文旅发展业态与之相匹配,这也是国家层面提出文化自信、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初衷所在。
从这一背景来看,文旅融合并非文化和旅游机构的简单重组和叠加,而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进步基础上共同实践、相互磨合、融入创新的建构过程。曲艺作为文化领域最具活力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新业态建构中不应是单向度的“坐享其成”“拎包入住”,而应该成为具有建设性作用的参与要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旅游业从传统的以景区为重心的观光旅游向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和体验式旅游转型,人们更加注重旅游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消费,更愿意为高品质的度假活动买单,而丰富多彩、极具地域特色的曲艺艺术无疑能为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助力。
目前来看,很多旅游城市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曲艺表演作为特色旅游观光区的重要内容,一批颇具活力的曲艺小剧场已经成为广大游客的旅游“打卡地”,标志着传统曲艺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复归趋势。下一步,如何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的理念指导下将曲艺博物馆、曲艺演出场所乃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曲艺明星、具有地域风情的曲艺作品等更好地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形象布局中,让曲艺为各地打造更具竞争力和本土特色的大文旅业态发挥作用,应该是一个需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索的方向。
对日益崛起的以九〇后、〇〇后年轻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旅游和文化产业消费大军来说,原有的曲艺观演方式太有距离感,很难让他们主动进入剧场接受作为“传统文化”的曲艺艺术。而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曲艺工作者勇于打破思维惯性和体制惯性,在宣传理念、表现方式和体制机制方面探索更加适应市场、符合年轻一代审美追求的跨界融合策略,将“讲好曲艺故事”吸引观众,与“用曲艺讲好故事”留住观众相结合,主动谋划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在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业态的转型升级。
三、“开源”不忘“固本”:曲艺生态重塑仍需以加强本体建设为依托
需要指出的是,仅靠与旅游业的融合而使曲艺传承发展方面的很多固有问题轻易得到解决并不现实。文旅融合为良好曲艺生态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如何乘势而为取得突破,还应该多从曲艺自身出发寻找办法。
不管是在新媒体语境还是在现实的曲艺观演活动中,怀着不同期待的观众对曲艺艺术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角度和认知,但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曲艺在传播过程中必须有自身的本体自觉,不断提升对传统曲艺的价值认知和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水平,在作品创演中贡献出属于当前时代的曲艺表达方式。在新时代语境中,重建曲艺与大众生活的关系,不断提高对新的时代精神的理解、把握水平和讲好新故事的能力,敏锐捕捉和展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变迁,运用自身特有的亲和力吸引观众、运用艺术之美滋养观众的心灵,展现出曲艺艺术之于现实生活、之于文化传承的独特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旅融合之于曲艺,其意义在形式的创新、方法的拓展之外,还应该是一种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下回归本体的寻根过程,即回归那种根植于特定民间文化和群众生活、以亲切顺畅的观演互动为特征的曲艺发展生态,回归那种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延续又无时无刻不是在反映当代现实,能够给人以精神享受、艺术感染、风尚教化和人文关怀的独特“气场” ,在与新时代、新生活的良性互动中,继续“出人、出书、走正路”,推动曲艺艺术迈向新的“高峰”。
(作者单位: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