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2岁的微晓,去年7月从浙江工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之后,就来到北京北平国际青年旅舍当前台服务员。
在此之前,微晓对于青年旅舍几乎一无所知:在大学里,老师从未介绍过这间连锁酒店。而最近四个月的工作经历,颠覆了她对酒店的传统认知。她说这里甚至有点像电视剧《武林外传》里的同福客栈。
同那些在五星级酒店从保洁员干起,以及已经转行的同学相比,微晓觉得自己已属幸运。她不用把过多时间花费在熟悉繁文缛节的酒店礼仪上,也不必担心因微小的工作疏忽而招致上级批评。微晓说,经常有客人问他和同事们是不是原本一家人。
在故宫东面的北池子大街,东华门往北不远处的一条胡同里,你得花费一番精力才能找到北平国际青年旅舍。由于改建自一座普通的民居四合院,它规模很小,也不够显眼。
这里的大门不是普通酒店透明的自动玻璃门,而是关着的家居防盗门。大堂布置风格类似南锣鼓巷里的酒吧:做旧的木制桌椅,种在大搪瓷缸里的花草,还有从天窗弥漫进来的冬日阳光,慵懒而自在。
只有屋檐下的国际青年旅舍标志——带有杉树和小木屋的蓝三角,向路人透露它的旅舍身份。成立于1932年的国际青年旅舍联盟(英文缩写为IYHF)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旅舍系统,共有60多个成员国及20多个附属成员,加盟旅舍近5000家,床位达3500万个。
目前,北京已经有九家国际青年旅舍。如果你想开办一家国际青年旅舍,需向位于广州的国际青年旅舍中国总部提交申请,这里负责处理有关全国的青年旅舍事务,诸如网络拓展、品牌保护及培训等。旅舍在通过联盟评估后,在签约时,须要一次性缴纳“加盟费” 、“保证金”和每年缴纳“特许权使用费”。
包括微晓在内,北平国际青年旅舍一共有三名服务员,不到20间客房,其中大部分都是8人间:备有高架床、硬床垫和被褥、带锁的个人储藏柜、小桌椅、公共浴室和洗手间。据悉,投资一家青年旅舍一般需50万以上的成本,旅舍选址通常要求靠近旅游景点,交通便利。
微晓向《经济》记者介绍,旅舍去年4月开张,投资人是北京的一名设计师,很少来店里。旅舍里的大部分事务都是她和同事在打理。微晓说,就目前状况而言,她很满意这份工作。唯一让她担心的是英文会话,毕竟旅客中外国背包客占有相当比例。
据国际青年旅社中国官方网站介绍,当前国内青年旅舍主要接待学生及青少年团队、有些则以国内散客及新兴的背包一族和家庭作对象。总括来说,是三成外国人,七成国内客。不同于欧洲青年旅舍只接待会员,很多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也招待非会员,但只有会员才可以享受优惠价。
驴友崛起
微晓考入浙江工业大学那一年,她成为了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招收的第二届学生,而就那几年,30余所高校先后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大规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开启。
然而,四年之后,微晓和她的同学们发现,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当时一心想留在杭州的微晓,接到了当地一家酒店的聘书,350元的底薪让她难以接受。无奈之下,微晓的很多同学纷纷选择转行。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准。在庞大的旅游大军中,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团体游仍是主流。
在国外,青年旅舍的旅客主要是背包客。但在中国,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标,对于绝大数年轻人来说仍然是遥远的梦想。
由于长期没有形成类似国外庞大的年青背包客群体,迟至1998年,中国的第一家国际青年旅舍才出现在广州。第二年,广东省青年旅舍协会成为国际青年旅舍联盟的附属会员。但在这之后六七年时间内,青年旅舍举步不前。
2004年前后,中国式的背包客——驴友开始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这场发轫于互联网的自助游潮流,参与者多为“70后”和“80后”。驴友一般喜结伴出行,有的准备有帐篷、睡袋,露宿在山间旷野。
现供职于成都地产媒体的陈佩佩对《经济》记者表示,“我已经厌倦了跟旅行社导游,走马观花地参观景点,没完没了地奔波。”陈说,跟团旅游不够自由。自助游虽然自己比较操心,但也乐在其中。
陈佩佩说,旅途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贯穿于旅行全程的,一开始的时候,只知道一个大致的目的地,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计划线路,置办装备,估算行程时间,盘算着手里不多的银子,算计明日又将花费几许等等。
与传统跟团观光游相比,驴友的自助游带有更浓厚的人文旅游色彩。青年旅舍提倡的“安全、经济、卫生、隐私、环保”理念也暗合了驴友的价值取向。
背包客起源于欧洲,这些旅行者往往是在有限的预算下进行旅行活动,所以他们对于旅行的规划、景点的独到之处也常有自成一派的见解。
在上世纪60年代嬉皮士风潮的带动下,困惑的年轻人带着问题独自上路,希望凭借那种“在路上”的体验审视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自此,背包客的旅行开始肩负某种精神追求,不仅仅是沿途看看风景,而是身与心的体验。
媒体工作者周应表示,青年旅舍建立了轻松愉快的旅行文化,旅客大都只是单纯的喜欢旅行的人。周介绍说,她在杭州的青年旅馆就看见服务员跟一个拖着拉杆箱打扮精致的女士说客满,但十分钟后又住进来几个背包客。
对于自助旅行者来说,青年旅馆无疑是最好的住处。青年旅舍大都建在风景名胜区附近,自然、人文环境优越。其次,床位便宜且卫生有一定保障,基本设施一应俱全并且是半自助或免费的方式,还有若干旅行专用设施,比如闪逛时骑的自行车,这很适合年轻旅行者。
得益于不断壮大的驴友群体,蛰伏已久的青年旅舍这才寻找到了扩张的动力。
就在最近两年,青年旅舍迎来了急速扩张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加盟申请日渐增多。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经拥有110家青年旅舍,大都分布于旅游胜地。譬如,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云南省,就拥有15家青年旅舍。出门自助游住青年旅馆一时蔚为风潮。
模仿者与竞争者
快速扩张之际,青年旅舍的处境可谓内忧外患。
一位名叫三大树的网友在中国户外资料网上发帖,抱怨他在云南一家国际青年旅舍的遭遇:“丽江古城国际青旅恶劣的态度就不说了,给你的床单永远是带有污渍的,狭窄的多人间是从来不进行打扫的,大柜子上的锁没有一把能用的;背大包的我一进门就被卡住了。”
尽管如此,网络上驴友对于青年旅舍持正面意见的仍占主流。但是三大树的抱怨仍有一定警示意义。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如何保证各地的加盟店完好地传承国际青年旅舍的服务宗旨,对于中国总部来说将是一个考验。
在根基尚浅之际,国际青年旅舍面临着强大的模仿者的竞争。在距离北平国际青年旅舍不足百余米的地方,还有一家规模接近中等经济型酒店的万里路中国青年旅舍,但此旅舍并非彼旅舍。
成立于2005年的万里路中国青年旅舍(英文Utels),带有官方色彩和背景,其组织结构借鉴自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已经在国家商标局注册登记。
早在成立之初,万里路的口号就是做中国青年旅舍第一品牌。在当前青年旅舍的认知度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万里路的宣传诉求试图将青年旅舍和万里路画上等号。而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在市场宣传不占优势,更多依赖网络传播和口碑传播。
事实上,相隔不到500米的两家青年旅舍,由于旅舍规模和风格的巨大差异,其正面竞争并不存在。但是放在整个系统层次上看,未来的竞争势难避免。
微晓介绍说,目前北平国际青年旅舍的入住率达到80%以上,大部分房间都是提前十多天通过网络和电话事先预定的。价格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便宜,8人间的一张床铺一晚上收费80元,双人标准间是300元。
目前,北平国际青年旅舍的标准间价格甚至高于附近的中安之家经济型连锁酒店。面对如家快捷、锦江之星等国内经济型连锁酒店,国际青年旅店也面临着竞争者的攻势。
尽管国际青年旅舍和经济型酒店定位不同,但是自助旅行者是他们共同的目标客户。而我国当前的自助旅行者中,仍以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青年居多。
不分国籍、肤色、信仰、甚至不同性别者同住一屋——这一源自欧洲经验的理念,如果照搬到中国,显然存在一定困难。首先,男女同屋就存在广泛异议。
微晓介绍,目前居住8人间和4人间的旅客以大学生居多,他们对于价格更为敏感,因此,选择房间类型会较多地考虑到价格因素。
媒体工作者周应表示,她的一个驴友朋友说很久不住青年旅馆了,因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既便宜又干净的家庭旅馆或是小招待所。她曾在几个中型城市花不到50块钱住过小旅馆的标间,非常干净。
背包客逐渐演变为有钱人的时尚。周应说,真正意义上的背包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消失了。
媒体人张姗姗曾描述过她看到的国内背包客:一个曾经进藏两次的老背包客和朋友一起去杭州附近爬山,他随便背了一个包就去了,结果遭到了同伴的嗤笑,说他的包“连负重系统都没有”,而同伴们装备精良,登山包、登山鞋、专用水壶一应俱全。
眼下,在欧洲以大众闻名的国际青年旅舍,在中国正遭遇小众化陷阱。在众多模仿者和竞争者的追击之下,独到的选址、结合当地特色的居住风格、背包客的文化氛围——如何保留和发扬这些优势,将决定国际青年旅舍能否继续“在路上”。
在此之前,微晓对于青年旅舍几乎一无所知:在大学里,老师从未介绍过这间连锁酒店。而最近四个月的工作经历,颠覆了她对酒店的传统认知。她说这里甚至有点像电视剧《武林外传》里的同福客栈。
同那些在五星级酒店从保洁员干起,以及已经转行的同学相比,微晓觉得自己已属幸运。她不用把过多时间花费在熟悉繁文缛节的酒店礼仪上,也不必担心因微小的工作疏忽而招致上级批评。微晓说,经常有客人问他和同事们是不是原本一家人。
在故宫东面的北池子大街,东华门往北不远处的一条胡同里,你得花费一番精力才能找到北平国际青年旅舍。由于改建自一座普通的民居四合院,它规模很小,也不够显眼。
这里的大门不是普通酒店透明的自动玻璃门,而是关着的家居防盗门。大堂布置风格类似南锣鼓巷里的酒吧:做旧的木制桌椅,种在大搪瓷缸里的花草,还有从天窗弥漫进来的冬日阳光,慵懒而自在。
只有屋檐下的国际青年旅舍标志——带有杉树和小木屋的蓝三角,向路人透露它的旅舍身份。成立于1932年的国际青年旅舍联盟(英文缩写为IYHF)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旅舍系统,共有60多个成员国及20多个附属成员,加盟旅舍近5000家,床位达3500万个。
目前,北京已经有九家国际青年旅舍。如果你想开办一家国际青年旅舍,需向位于广州的国际青年旅舍中国总部提交申请,这里负责处理有关全国的青年旅舍事务,诸如网络拓展、品牌保护及培训等。旅舍在通过联盟评估后,在签约时,须要一次性缴纳“加盟费” 、“保证金”和每年缴纳“特许权使用费”。
包括微晓在内,北平国际青年旅舍一共有三名服务员,不到20间客房,其中大部分都是8人间:备有高架床、硬床垫和被褥、带锁的个人储藏柜、小桌椅、公共浴室和洗手间。据悉,投资一家青年旅舍一般需50万以上的成本,旅舍选址通常要求靠近旅游景点,交通便利。
微晓向《经济》记者介绍,旅舍去年4月开张,投资人是北京的一名设计师,很少来店里。旅舍里的大部分事务都是她和同事在打理。微晓说,就目前状况而言,她很满意这份工作。唯一让她担心的是英文会话,毕竟旅客中外国背包客占有相当比例。
据国际青年旅社中国官方网站介绍,当前国内青年旅舍主要接待学生及青少年团队、有些则以国内散客及新兴的背包一族和家庭作对象。总括来说,是三成外国人,七成国内客。不同于欧洲青年旅舍只接待会员,很多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也招待非会员,但只有会员才可以享受优惠价。
驴友崛起
微晓考入浙江工业大学那一年,她成为了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招收的第二届学生,而就那几年,30余所高校先后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大规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开启。
然而,四年之后,微晓和她的同学们发现,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当时一心想留在杭州的微晓,接到了当地一家酒店的聘书,350元的底薪让她难以接受。无奈之下,微晓的很多同学纷纷选择转行。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准。在庞大的旅游大军中,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团体游仍是主流。
在国外,青年旅舍的旅客主要是背包客。但在中国,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标,对于绝大数年轻人来说仍然是遥远的梦想。
由于长期没有形成类似国外庞大的年青背包客群体,迟至1998年,中国的第一家国际青年旅舍才出现在广州。第二年,广东省青年旅舍协会成为国际青年旅舍联盟的附属会员。但在这之后六七年时间内,青年旅舍举步不前。
2004年前后,中国式的背包客——驴友开始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这场发轫于互联网的自助游潮流,参与者多为“70后”和“80后”。驴友一般喜结伴出行,有的准备有帐篷、睡袋,露宿在山间旷野。
现供职于成都地产媒体的陈佩佩对《经济》记者表示,“我已经厌倦了跟旅行社导游,走马观花地参观景点,没完没了地奔波。”陈说,跟团旅游不够自由。自助游虽然自己比较操心,但也乐在其中。
陈佩佩说,旅途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贯穿于旅行全程的,一开始的时候,只知道一个大致的目的地,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计划线路,置办装备,估算行程时间,盘算着手里不多的银子,算计明日又将花费几许等等。
与传统跟团观光游相比,驴友的自助游带有更浓厚的人文旅游色彩。青年旅舍提倡的“安全、经济、卫生、隐私、环保”理念也暗合了驴友的价值取向。
背包客起源于欧洲,这些旅行者往往是在有限的预算下进行旅行活动,所以他们对于旅行的规划、景点的独到之处也常有自成一派的见解。
在上世纪60年代嬉皮士风潮的带动下,困惑的年轻人带着问题独自上路,希望凭借那种“在路上”的体验审视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自此,背包客的旅行开始肩负某种精神追求,不仅仅是沿途看看风景,而是身与心的体验。
媒体工作者周应表示,青年旅舍建立了轻松愉快的旅行文化,旅客大都只是单纯的喜欢旅行的人。周介绍说,她在杭州的青年旅馆就看见服务员跟一个拖着拉杆箱打扮精致的女士说客满,但十分钟后又住进来几个背包客。
对于自助旅行者来说,青年旅馆无疑是最好的住处。青年旅舍大都建在风景名胜区附近,自然、人文环境优越。其次,床位便宜且卫生有一定保障,基本设施一应俱全并且是半自助或免费的方式,还有若干旅行专用设施,比如闪逛时骑的自行车,这很适合年轻旅行者。
得益于不断壮大的驴友群体,蛰伏已久的青年旅舍这才寻找到了扩张的动力。
就在最近两年,青年旅舍迎来了急速扩张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加盟申请日渐增多。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经拥有110家青年旅舍,大都分布于旅游胜地。譬如,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云南省,就拥有15家青年旅舍。出门自助游住青年旅馆一时蔚为风潮。
模仿者与竞争者
快速扩张之际,青年旅舍的处境可谓内忧外患。
一位名叫三大树的网友在中国户外资料网上发帖,抱怨他在云南一家国际青年旅舍的遭遇:“丽江古城国际青旅恶劣的态度就不说了,给你的床单永远是带有污渍的,狭窄的多人间是从来不进行打扫的,大柜子上的锁没有一把能用的;背大包的我一进门就被卡住了。”
尽管如此,网络上驴友对于青年旅舍持正面意见的仍占主流。但是三大树的抱怨仍有一定警示意义。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如何保证各地的加盟店完好地传承国际青年旅舍的服务宗旨,对于中国总部来说将是一个考验。
在根基尚浅之际,国际青年旅舍面临着强大的模仿者的竞争。在距离北平国际青年旅舍不足百余米的地方,还有一家规模接近中等经济型酒店的万里路中国青年旅舍,但此旅舍并非彼旅舍。
成立于2005年的万里路中国青年旅舍(英文Utels),带有官方色彩和背景,其组织结构借鉴自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已经在国家商标局注册登记。
早在成立之初,万里路的口号就是做中国青年旅舍第一品牌。在当前青年旅舍的认知度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万里路的宣传诉求试图将青年旅舍和万里路画上等号。而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在市场宣传不占优势,更多依赖网络传播和口碑传播。
事实上,相隔不到500米的两家青年旅舍,由于旅舍规模和风格的巨大差异,其正面竞争并不存在。但是放在整个系统层次上看,未来的竞争势难避免。
微晓介绍说,目前北平国际青年旅舍的入住率达到80%以上,大部分房间都是提前十多天通过网络和电话事先预定的。价格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便宜,8人间的一张床铺一晚上收费80元,双人标准间是300元。
目前,北平国际青年旅舍的标准间价格甚至高于附近的中安之家经济型连锁酒店。面对如家快捷、锦江之星等国内经济型连锁酒店,国际青年旅店也面临着竞争者的攻势。
尽管国际青年旅舍和经济型酒店定位不同,但是自助旅行者是他们共同的目标客户。而我国当前的自助旅行者中,仍以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青年居多。
不分国籍、肤色、信仰、甚至不同性别者同住一屋——这一源自欧洲经验的理念,如果照搬到中国,显然存在一定困难。首先,男女同屋就存在广泛异议。
微晓介绍,目前居住8人间和4人间的旅客以大学生居多,他们对于价格更为敏感,因此,选择房间类型会较多地考虑到价格因素。
媒体工作者周应表示,她的一个驴友朋友说很久不住青年旅馆了,因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既便宜又干净的家庭旅馆或是小招待所。她曾在几个中型城市花不到50块钱住过小旅馆的标间,非常干净。
背包客逐渐演变为有钱人的时尚。周应说,真正意义上的背包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消失了。
媒体人张姗姗曾描述过她看到的国内背包客:一个曾经进藏两次的老背包客和朋友一起去杭州附近爬山,他随便背了一个包就去了,结果遭到了同伴的嗤笑,说他的包“连负重系统都没有”,而同伴们装备精良,登山包、登山鞋、专用水壶一应俱全。
眼下,在欧洲以大众闻名的国际青年旅舍,在中国正遭遇小众化陷阱。在众多模仿者和竞争者的追击之下,独到的选址、结合当地特色的居住风格、背包客的文化氛围——如何保留和发扬这些优势,将决定国际青年旅舍能否继续“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