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mosh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歌具有想象丰富、语言凝练的文体特点,增加了其解读难度。诗歌阅读又是中、高考的重点,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意象入手,简述古诗词意象的内涵、特点,探寻意象的教学角度,从而为诗歌解读提供一些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中学语文;意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意向的内涵
  意象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普通词汇。相反,它是一个古老的审美概念,其内涵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最早论及意象内涵的是《周易大传·系辞上》,其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但此处的“意”“象”是分开的。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意象”这个概念并将其作为诗歌主要对象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他在《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论述了意象的作用,提出了“意象欲生,造化己奇”“入手取象”“在我意中”的观点,这里的意象已包含有诗人情感与造化之奇的映像。 清代王夫之把“意”与“象”看成是“情”与“景”,认为“景在情中,情在景中”。
  从意象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意象的内涵:意象是由诗人的主观情感“意”与客观对象“象”组成的艺术形象,这里的“象” 早已不是单纯的客观物象,而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虞书·舜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可见,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而这又通过意象这一途径抒发开来,从而展现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
  以上论述了意象的内涵,弄清意象的内涵对于学生准确找到诗歌中的意象尤为重要,这也是帮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二、意象的特点
  (一)意象的主观情感性
  上面我们说过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那么,意象一定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世界只有一个,但在不同诗人眼中却又纷彩各异。比如“水”,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水与友情联系在一起。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水与亡国之愁联系起来。李之仪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将水与男女恋情联系在一起。水还是水,出自不同的诗人,却承载了不同的内涵,展示出不一样的意义。
  (二)意象的模糊性
  诗词意象内涵的模糊性取决于诗词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性。诗人若處于一种复杂的难以名状的状态,或者说是故意借用事物的歧义来表达情感,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模糊性。如李商隐的《锦瑟》。有人把它当成一般的“咏物”诗,也就是歌咏“锦瑟”的。有人认为这是“为国祚兴衰而作”。有人认为这首诗与诗人的婚姻生活有联系,认为这是一首“闺情”诗,有人说这是“悼亡”诗,将诗的迷离与妻子的早亡联系起来。可见,诗人情感的多义性造成了意象的模糊。
  (三)意象的稳定性
  有些意象的内涵从古到今变化不大,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如“猿声”这一意象,以其“悲”“哀”的特点,在以中国的中部、南部为背景而表现羁旅、流寓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又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句可以说是对女性身体和姿态美的描写。其中“蛾眉”这一意象值得注意。正如朱熹《诗集传》说“其眉细而长曲”,这里将细长、弯曲的女性之眉比作蛾的触角细长而弯曲的样子,十分自然和贴切。此后,其作为“女性之眉”乃至“女性本身”美的形象比喻,一直得以稳定的保存下来。
  (四)意象的多义性
  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多义性。如“月”这一意象。早在《诗经》中其就是美好的意象:“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在曹操《短歌行》中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以月的无边透明,美化出无限的忧愁。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明月透明与雪色之白融为一体,同时将朔风劲吹其间,显示出整个宇宙的悲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含有思亲思乡的情感。再如杜甫的“潮平两岸阔,月涌大江流”,这里则通过“月” “江”两个意象构筑了雄浑壮阔的意境。再如“水”的意象,表示流逝不返的时光,最为代表的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则体现无限的哀愁,再如《迢迢牵牛星》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处的水则是爱情的阻碍物。“月”和“水”在普通人眼里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物象,然而在性格迥异的诗人眼中,却是有着丰富意味的意象。
  (五)意象的历史继承性
  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作为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象必然也有其漫长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些意象被反复运用,甚至是作为一种稳定的意义而固定下来,使得后代的人们可以直接使用。这就体现出了意象的历史继承性。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出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里“菊”之隐逸高洁、“牡丹”富贵、“莲花”之纯洁、高雅作为一种稳定的意象被保存下来,为后人们所使用。再如“岁寒三友”之“梅花”,所谓“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之品格与气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再如红豆,《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清人朱彝尊《怀汪进煌》“红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思念之切溢于言表。红豆象征着爱情或相思的意义就这样继承和保持下来。
  与此同时,梅、牡丹、莲花等这些意象本身带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以上,我们简述了意象的特点,知道了意象的主观情感性、历史稳定性、多义性以及模糊性,这对我们解读意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只有弄清了诗词中意象的特点,才有可能接近作者创作的心 理,才有可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   三、意象教学的角度分析
  诗人创作,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索物以托情,情感依附在所托之物上;一种是触物起情,客观物象触动了作者的情感。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作为客观物象的“象”一定是具有了某种形态、色彩、声音,从而引起了作者内在情感的波澜。所以,为了能够体會或者更接近作者思想,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时,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意象的形态
  所谓“形态”是指意象的形体神态。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外在形,一是内在神。诗人在使用意象时,为了使其更加接近作者内心所想,大多数会对其稍加修饰。采用形容词修饰的情况比较多,也有少量的副词、数量词等修饰。对意象神态的描写,一般是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两方面入手。
  首先来看形容词修饰的情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漠”“烟”“河”“日”分别用大、孤、直、长、落、圆来修饰。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无景,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横贯沙漠的黄河之“长”似那无尽的苍茫与愁绪。落日,本易给人以感伤的情绪,加一“圆”字,增添了温暖而又苍茫之感。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描绘中,雄浑与苍凉。形容词的叠用也值得注意。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十四个叠字使女主人的愁苦、寂寞更加浓厚。再有形容词的活用。且看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中的“绿”既有形容词绿色的绿,又有动词吹绿的绿,此词类活用巧妙地写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数量词修饰的情况也比较多。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里的“一片月”与“万户”形成对比,表现出在寥廓的长安夜下,高悬着一轮弯弯的小月的情景,再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副词修饰意象的诗句,如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在这里刻画了一位“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这位少妇心情不错,便浓妆艳抹,登楼赏景,可忽然看见郊外的杨柳又发了青,才想起夫婿从军,不归已久,进而伤感起来。这里的“忽”便是副词, 仅通过这一个字,便巧妙地将少妇由喜转悲的心理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意象的内在之神态,我们可以从动静态描写方面着眼。诗歌的静态描写主要体现在对物象冷静客观的描写,如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寒江雪”是静态的物象,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动态的描写如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弄”二字就是动态描写。诗人赋予月与花以人的思想情感,月冲破云的重重阻挠,照亮大地,花儿抚弄着影子摇曳多姿,这两个动词的使用使诗的境界变得开阔。但在大多数诗中,动静结合的写法则更为普遍。辛弃疾《西江月》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鹊”和“蝉鸣”动中有静,把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格外动人。
  (二)意象的色
  意象是作者借以描绘世界的媒介,诗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意象便有着相应的色彩。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灰暗的色彩,营造了凄冷的氛围,给人一种彻骨的苍凉与萧索。而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与绿的对比,突出春天的明媚。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又是另一幅明艳的夏日图。
  (三)意象的声
  意象本身不会说话,但这并不能说明意象不可以表示声音。作者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用一些仿声词来模拟声音,比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唧唧”为拟声词,表示木兰叹息的声音。再如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中“札札”是机杼的声音,表示织女工作的辛劳。此外,还有一些动物发出的声音。郦道元《三峡》的“巴东巫峡三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里便记载了猿声悲且哀的特点,此后其便作为一个稳定的意象得以保存。相反,莺和黄鹂的声音则比较悦耳,听了会使人心情愉畅,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
  从意象的声、形、色入手解读诗歌更容易体会诗歌的意蕴,更准确地把握意象的主观性、多义性,从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以上我从意象的特点和教学角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们必须扩充自己的诗词阅读量,积累更多的意象,同时,要以己心来揣摩诗人的内心,让自己尽量接近创作时的诗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亨注.周易大传今注(卷五)[M].济南:齐鲁书社,1979.
  [2]刘勰著,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松浦友久,陈植锷,王晓平.唐诗语汇意象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李先,1993年生,女,安徽铜陵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语文。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金融保险行业在混业经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对金融保险法律制度形成极大挑战.为确保在混业经营下,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需了解混业经营
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八章规定了破产重整制度,对预重整制度未有提及.我国关于预重整制度成文规定主要是以会议纪要、工作指引、解答等形式散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现有养老保障体系已无法满足日益严峻的养老需求.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以房养老,我国现行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由于其存在诸多问题,从已经开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