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实例,论述了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同时,如何将德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意志教育、审美教育五个方面,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着纯洁、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以期让学生的人格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完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爱国 感恩 生命 意志 审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则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这一规定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时刻不忘,将育人渗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的人格在学习中得到完善,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如何将德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以下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因素,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要学生关注积累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要做的是抓住时机,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抒写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将他们的热血、豪情、壮志融入字里行间。如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辛弃疾这位杰出的爱国词人的爱国情怀,学生会感叹这位暮年的“烈士”,那想要抗敌救国的爱国热情。尤其是在讲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时,学生一开始很难理解作者看到佛狸祠的人们迎神赛会的热闹场景是怎样的心情?而写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人们迎神赛会的热闹两个场景放在一起,其意图又是什么?这时,可以让他们假设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如果我们有一部分国土被占领了,而当地的百姓,却安于现状,苟且偷安,继续自己的正常平和的生活。那我们看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通过情境的假设,很多学生都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沉重心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了。而对比这两个场景,可以看到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了。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可以教育学生莫忘國耻,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答案不言而喻。一个人应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内,有时也可以通过一些课外的活动,将德育渗透其中。写作一直是令学生头痛的事情,为什么头痛?因为经历的太少,思考得太少。因此,可以多给学生一些话题,让学生去思考,让他们将自己的思考体会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有些学生习惯的家人师友对他们好,却不懂得感恩,因此可以在平时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等等,让他们将自己观察到的人与事写下来,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师长的辛苦。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感恩故事会、颂师恩朗诵比赛、《让我来当家》等主题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在活动交流中学会感恩。还可以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学生写写感恩话题的文章。当他们静下心来回忆、思考,这时往往都能够写出真实而感人的文章,因为这是他们的亲身经历,真实的体会。只是平时他们没有留心,将很多感动人的细节都忽略了。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身心发展交织在一起,两者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的青少年生理发展普遍提前,但心理发展却跟不上,造成身心发展的不协调。很多青少年承受挫折、面对挫折的能力太薄弱,动不动就是离家出走或者自杀。不懂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厌学、早恋、迷恋网络游戏等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就要重视渗透生命教育,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意志教育
前面说到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太薄弱,那么进行意志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意志教育呢?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作品能够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要要有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王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语文学科有其丰富的文学内涵,文学作品中的“美”,像珍珠一般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于形象、意境和事理中。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并没有发现这些“美”,表现出对语文教材的不感兴趣。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探寻、推敲,让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不应只重视其工具性,应更重视其人文性。以人为本,将德育从课内到课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以期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受到爱的教育,让心灵开出纯美之花,绚烂绽放。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爱国 感恩 生命 意志 审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则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这一规定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时刻不忘,将育人渗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的人格在学习中得到完善,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如何将德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以下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因素,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要学生关注积累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要做的是抓住时机,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抒写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将他们的热血、豪情、壮志融入字里行间。如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辛弃疾这位杰出的爱国词人的爱国情怀,学生会感叹这位暮年的“烈士”,那想要抗敌救国的爱国热情。尤其是在讲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时,学生一开始很难理解作者看到佛狸祠的人们迎神赛会的热闹场景是怎样的心情?而写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人们迎神赛会的热闹两个场景放在一起,其意图又是什么?这时,可以让他们假设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如果我们有一部分国土被占领了,而当地的百姓,却安于现状,苟且偷安,继续自己的正常平和的生活。那我们看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通过情境的假设,很多学生都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沉重心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了。而对比这两个场景,可以看到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了。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可以教育学生莫忘國耻,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答案不言而喻。一个人应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内,有时也可以通过一些课外的活动,将德育渗透其中。写作一直是令学生头痛的事情,为什么头痛?因为经历的太少,思考得太少。因此,可以多给学生一些话题,让学生去思考,让他们将自己的思考体会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有些学生习惯的家人师友对他们好,却不懂得感恩,因此可以在平时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等等,让他们将自己观察到的人与事写下来,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师长的辛苦。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感恩故事会、颂师恩朗诵比赛、《让我来当家》等主题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在活动交流中学会感恩。还可以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学生写写感恩话题的文章。当他们静下心来回忆、思考,这时往往都能够写出真实而感人的文章,因为这是他们的亲身经历,真实的体会。只是平时他们没有留心,将很多感动人的细节都忽略了。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身心发展交织在一起,两者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的青少年生理发展普遍提前,但心理发展却跟不上,造成身心发展的不协调。很多青少年承受挫折、面对挫折的能力太薄弱,动不动就是离家出走或者自杀。不懂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厌学、早恋、迷恋网络游戏等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就要重视渗透生命教育,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意志教育
前面说到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太薄弱,那么进行意志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意志教育呢?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作品能够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要要有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王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语文学科有其丰富的文学内涵,文学作品中的“美”,像珍珠一般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于形象、意境和事理中。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并没有发现这些“美”,表现出对语文教材的不感兴趣。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探寻、推敲,让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不应只重视其工具性,应更重视其人文性。以人为本,将德育从课内到课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以期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受到爱的教育,让心灵开出纯美之花,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