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们的教育曾经有一处最明显的弊端,那就是陈旧的教学模式与理念造成的压抑、专制的课堂氛围。教学要改革,先做到一点:让课堂充满自由的空气。首先,老师要能够捍卫学生说话的权利。其二,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关键词】 课堂;思考;表达;尊重;引导;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159-01
中国的教育绵延两千余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但直至今天,在某些方面也未能摆脱作茧自缚的命运。学生和老师都为此而身心疲惫,苦恼忧虑。实际上,并非教育本身在束缚、羁绊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画地为牢,不能摆脱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古老模式。一成不变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我们的教育曾经有一处最明显的弊端,那就是陈旧的教学模式与理念造成的压抑、专制的课堂氛围。学生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但在课堂上他们大多变成了唯唯诺诺的奴隶。很多时候他们是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对学习的盲从使得他们不能活跃地、主动地索取。于是学习成了一种重负,成了最为反感,也最为枯燥的事情。有些老师为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将一些诸如讨论课、课本剧表演穿插在教学之中,有的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力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但这些只是手段。表面形式的多样并不能取代整个教学的实际理念。所以要想真正在这个方面予以变革或创新,必须从本质也就是整体教学理念入手。我认为,教学要改革,先做到一点:让课堂充满自由的空气。那么,如何才能让自由的空气溢满整个课堂,既解放学生又解放老师呢?
首先,老师要能够捍卫学生说话的权利。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老师在说,学生在听。老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汗流浃背,声嘶力竭。而学生中好一点的在下面瞪大眼睛,力图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全部复制到自己的脑袋里,而有的却已昏昏欲睡或神思游移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实际上学生并非心甘情愿、欢天喜地地接受如此的教育。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想说,敢想的年龄。灵动的思维,敏捷的感知,都是他们最为珍贵的特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把这些特性发挥出来,还给他们思维与说话的权利呢?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专门的古诗词章节。语文老师都很清楚诗词是最不容易讲的内容。诗词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况且中国的古诗有很多美妙的语言是无法通过讲解而传达出来的。所以我决定不再讲解,而先让学生自己领会。但是如果完全放手,既丧失了老师的作用又让学生陷入茫然的僵局。所以在进行诗词鉴赏之前,我给学生渗透了有关这一章节的大量背景知识。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了解这些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把这一单元的诗词全部读一遍并认真领悟,然后挑一首自己最喜欢的作精读。在课堂上谈一谈你喜欢它的理由,它的那些地方能让你心动。说的多少不限,既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简而概之。你可以不用去参考什么资料或引用专家的观点,我要的只是“你这一个”。我不去限制他们怎么说,也不去设定让他们说什么,更不鼓励他们迷信书本、名人或是老师。结果学生欣然接受了这种方式。由于有目的地去听背景知识,记忆的效率很高。有了充分的背景知识,再加上宽松的要求,他们很积极的准备。连续几堂课,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的才智。当然,老师要在此基础上给予点拨和补充。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所以,并不是老师讲的越多越精彩,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我们教学中经常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这个主体性体现在哪里,如何体现,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到位,是否能合理的把握教与学的和谐度,把思维与说话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不是专制的君主。捍卫学生说话的权利,就是对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的最有力的帮助。在这一点上,老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语文本是一门最活跃和多样化的学科。很多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若只知一味的盲从接受,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习惯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我们现在经常提“创新”,但空喊口号是毫无益处的。“创新”的培养是渗透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观点与看法,老师应最大限度的给予尊重和引导。这也是对“捍卫学生说话权利”的体现。
其二,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教学不能过于重视数量与速度。太仓促的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在教学中,“赶进度”的现象时常发生。这种现象说明了一点,很多老师看中的是死板的、规定好的教学任务本身,而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课堂上,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包括认知、记忆、理解、感悟、消化等一系列环节,弱化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效果。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至高点,才是明智的。不然,学生又会掉进一个被动的、压抑的圈子里难以呼吸。该留给学生多少时间与空间去思考与表达,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及思考状态,适时合理地掌握这个度。老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既要保证学生的正常思维流程,又要保证活跃而不散乱的课堂秩序和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进度。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精心设计引导性、方向性的问题。力求使这些问题具有诱惑力,从而使学生急于思考,乐于表达;还要使问题具有针对性、层递性和延展性,以保证学生的思维不散不乱,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其次,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智慧巧妙处理无可预知的课堂状况,从而掌控课堂秩序。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发挥创造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意义。他在《一种存在的方式》中写道:“一种人道的气氛对所有有关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比较令人愉快的气氛;它也促进着更大的,并且是更有意义的学习。……所得的报偿不仅仅在像分数和阅读成绩一类事情方面,而且也在较难捉摸的品质上,诸如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对他人更大的喜爱。”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自由的空气,学生也许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
【关键词】 课堂;思考;表达;尊重;引导;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159-01
中国的教育绵延两千余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但直至今天,在某些方面也未能摆脱作茧自缚的命运。学生和老师都为此而身心疲惫,苦恼忧虑。实际上,并非教育本身在束缚、羁绊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画地为牢,不能摆脱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古老模式。一成不变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我们的教育曾经有一处最明显的弊端,那就是陈旧的教学模式与理念造成的压抑、专制的课堂氛围。学生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但在课堂上他们大多变成了唯唯诺诺的奴隶。很多时候他们是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对学习的盲从使得他们不能活跃地、主动地索取。于是学习成了一种重负,成了最为反感,也最为枯燥的事情。有些老师为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将一些诸如讨论课、课本剧表演穿插在教学之中,有的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力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但这些只是手段。表面形式的多样并不能取代整个教学的实际理念。所以要想真正在这个方面予以变革或创新,必须从本质也就是整体教学理念入手。我认为,教学要改革,先做到一点:让课堂充满自由的空气。那么,如何才能让自由的空气溢满整个课堂,既解放学生又解放老师呢?
首先,老师要能够捍卫学生说话的权利。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老师在说,学生在听。老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汗流浃背,声嘶力竭。而学生中好一点的在下面瞪大眼睛,力图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全部复制到自己的脑袋里,而有的却已昏昏欲睡或神思游移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实际上学生并非心甘情愿、欢天喜地地接受如此的教育。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想说,敢想的年龄。灵动的思维,敏捷的感知,都是他们最为珍贵的特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把这些特性发挥出来,还给他们思维与说话的权利呢?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专门的古诗词章节。语文老师都很清楚诗词是最不容易讲的内容。诗词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况且中国的古诗有很多美妙的语言是无法通过讲解而传达出来的。所以我决定不再讲解,而先让学生自己领会。但是如果完全放手,既丧失了老师的作用又让学生陷入茫然的僵局。所以在进行诗词鉴赏之前,我给学生渗透了有关这一章节的大量背景知识。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了解这些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把这一单元的诗词全部读一遍并认真领悟,然后挑一首自己最喜欢的作精读。在课堂上谈一谈你喜欢它的理由,它的那些地方能让你心动。说的多少不限,既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简而概之。你可以不用去参考什么资料或引用专家的观点,我要的只是“你这一个”。我不去限制他们怎么说,也不去设定让他们说什么,更不鼓励他们迷信书本、名人或是老师。结果学生欣然接受了这种方式。由于有目的地去听背景知识,记忆的效率很高。有了充分的背景知识,再加上宽松的要求,他们很积极的准备。连续几堂课,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的才智。当然,老师要在此基础上给予点拨和补充。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所以,并不是老师讲的越多越精彩,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我们教学中经常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这个主体性体现在哪里,如何体现,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到位,是否能合理的把握教与学的和谐度,把思维与说话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不是专制的君主。捍卫学生说话的权利,就是对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的最有力的帮助。在这一点上,老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语文本是一门最活跃和多样化的学科。很多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若只知一味的盲从接受,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习惯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我们现在经常提“创新”,但空喊口号是毫无益处的。“创新”的培养是渗透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观点与看法,老师应最大限度的给予尊重和引导。这也是对“捍卫学生说话权利”的体现。
其二,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教学不能过于重视数量与速度。太仓促的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在教学中,“赶进度”的现象时常发生。这种现象说明了一点,很多老师看中的是死板的、规定好的教学任务本身,而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课堂上,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包括认知、记忆、理解、感悟、消化等一系列环节,弱化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效果。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至高点,才是明智的。不然,学生又会掉进一个被动的、压抑的圈子里难以呼吸。该留给学生多少时间与空间去思考与表达,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及思考状态,适时合理地掌握这个度。老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既要保证学生的正常思维流程,又要保证活跃而不散乱的课堂秩序和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进度。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精心设计引导性、方向性的问题。力求使这些问题具有诱惑力,从而使学生急于思考,乐于表达;还要使问题具有针对性、层递性和延展性,以保证学生的思维不散不乱,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其次,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智慧巧妙处理无可预知的课堂状况,从而掌控课堂秩序。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发挥创造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意义。他在《一种存在的方式》中写道:“一种人道的气氛对所有有关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比较令人愉快的气氛;它也促进着更大的,并且是更有意义的学习。……所得的报偿不仅仅在像分数和阅读成绩一类事情方面,而且也在较难捉摸的品质上,诸如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对他人更大的喜爱。”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自由的空气,学生也许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