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问题成因与对策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就没有好的中、高等教育,更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教育既制约国民素质的提高,又严重影响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农村留守孩子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灵山县旧州镇师岭小学“留守学生”持续增加,绝大部分孩子本应有的温暖家庭和良好的家教,而被生计所剥夺。留守孩子的父母无耐放弃对孩子良好教育的机会,致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难度增大,留守孩子教育问题成了当前学校教育的难点和热点。
  一、灵山县旧州镇师岭小学的“留守学生”基本情况及成因。
  师岭小学位于镇的东北部,距镇约2公里,学校服务师岭村委会13个自然村,服务半径约2.5公里,服务人口约7000人,共有学生539人,(含教学点和学前班)。留守孩子有115人,占总数的21.3%,其中98人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占留守孩子的85%,17名留守孩子以大带小的组合独立生活,占15%,这些留守孩子,主要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戚代为教育和管理。每天离校后30%的孩子全靠自我管理和教育渡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单靠传统的耕田种地的生产模式,不能解决日益增加的医疗支出,孩子上学费用支出,建房所需资金和日常生活支出为了生活,许多学生父母被迫长期外出务工,在家投靠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孩子,便成了农村“留守孩子”的主要成因。
  二、农村留守孩子的主要问题。
  第一,1、留守孩子生活缺失亲情,心理健康堪忧。。由于远离家乡务工,受劳务制度的制约,留守孩子的父母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与沟通,使这些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教育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长期下去,调查对象中有50%的学生没有缺乏钱。在一些家长看来,有了钱给孩子,其教育子女的职责就完成了。由于留守孩子是未成年人,诸如孩子生病、意外伤害、意外争吵、意外事故、生活经验等生活小事都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许多时候单用钱是解决不了的。有的时候父母给钱的能及时到位等,自理能力差孩子,长期积累父母的不足,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许多留守孩子因情感谈薄而逐渐产生对父母依靠失去信心,造成社会逆反,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父母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从而导致孩子孤僻,拜金主义等心理产生。第二,
  2、留守孩子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第三,一方面学生学习压力大,调查中有58.3%的学生,因课后作业没有人帮助,不能及时完成学校和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要求交作业时不知所错,学习没有信心,留守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在低谷徘徊。另一方面,相当部分外出父母,对子女期望值不高,对社会发展认识不足,总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机会不大,对孩子的学习缺乏信心,缺乏系统的教育和硬性的约束,将孩子的学业视为简单识字和算几个数的过程,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尽早期望孩子离开学校外出打工,更甚的是,小部分家长已为孩子找工作作准备,从不过问孩子成绩好与坏,是家长没有文化短见所致。第三,由于在打工过程中不少农民因自己文化少,工作中受到各种冷遇与歧视。为改变自己的后半生,把希望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發誓要让子女出人头地,不切实际地向孩子提出只要成绩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但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孩子成绩好了,得到父母的好处,父母的话都是最真的。而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育,除成绩好外,其他表现较差。在钱的驱动下,许多孩子成绩差,表现也差。第四,70%的留守孩子与祖父祖母或外祖父母们生活在一起,这些祖辈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偏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孩子切实有效的辅导和帮助。而隔代观念差异极大,沟通障碍明显存在,教育方法不适应时代发展,再者这些祖辈们虽然体力小但还承担田间农活和家务劳力,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孩子的学习。
  3、监护孩子的职责表面化,监护不能落实。。留守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后,临时监护人一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负责,部分孤儿无人监管。祖辈们过度溺爱,百依百顺,大多数对孩子尽了吃饱穿暖的关怀,无法尽教育和管理责任,更甚的迁就方任。有的祖孙沟通不当,漠视孩子交流思想对于孩子的过错,过失,只有批评责备,粗暴谩骂,甚至体罚。隔代监护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甚至闹矛盾,于是放弃监护。孤儿部分没有人监护,这些孩子没有安全感,生活所迫,时有冒险和失误。从整体上看,留守孩子的监护表现化。
  第四,4、家务劳动繁重。。调查说明,80%的留守孩子每天和双休日要做家务,如做饭、洗衣服、看孩子、搞清洁。60%的孩子需要上山打柴、看牛。50%要和祖辈们一起干田间农活。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许多工作是被动进行,反给留守孩子带来心理压抑,也不利于把学习任务完成,增加了留守孩子的负担。
  第五,5、行为偏差,关注太少。。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儿童监护人之间关系往往十分特殊,只要不犯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由于缺乏即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的现象。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 ,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偷盗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就学校而言,没有建立留守孩子专门档案。从调查上看,40%的留守孩子还没有老师专门找过谈话,没有教给必要的离开父母的生存办法,学校、社会关注太少。
  第六,6、留守孩子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家庭和学校不是安全的“真空”,学校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祖辈们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再者这些未成年人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控能力,生产活动不宜未成年参加,因此,交通安全、溺水、触电、食物中毒,被拐卖等把危险事故进有发生,留守孩子的安全问题不得不让人担扰。   三、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孩子的现象和规模将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和进一步膨胀。因此,学校和社会、监护人、外出务工的父母要通过合作,紧密联系,共同努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把留守孩子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加以解决,做到标本兼治,城乡统筹,彻底解决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
  1.1、完善和调整政策
  。在落实新农村建设中,很好地贯彻中央有关“三农”的政策,妥善解决外地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鉴于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祖辈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不利,政府应通过执行义务教育法,修改户籍,借读生等方面的歧视政策,落实教育平等机制。减免学校对农民工孩子征收的额外费用,降低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创建门槛,降低收费标准,扩大农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最终使农民工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和学习,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农民工子女全面健康发展。
  2.2、农村中小学校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第一,一、进一步推进寄宿制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留守孩子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孩子在老师和同学群体中成长,接受严格的监护,照顾和关爱,减少留守孩子受教育的断层和接受社会不良的影响。第二,二、定期召开留守孩子的家长会,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的时机集中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家长在学校了解更多信息,使學校与家庭形成合力。第三,三、学校建立“留守学生”工作委员会,学校分班级建立留守学生专门档案,掌握好学生家庭背景的第一手资源,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开通学校与家长的热线,定时给留守学生与家长联系,加强同父母的沟通。同时通过热线,教师与家长(监护人)互相通报,在校与在家的表现,以更以及时教育和帮助学生。第四,四、根据留守学生的情况,经常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充实课余生活,通过活动让留守学生得到更好交流沟通的机会,弥补他们残缺的亲人的感情。
  3.3、转变学校教育理念
  。学校在为适龄儿童提供良好的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要特别关注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守纪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强化留守孩子的自尊、自立、自主,帮助他们度过认识发展关键时刻,让其在健康、文明、和谐的学校环境中成长。
  4.4、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满足子女亲情需求
  。要通过大力宣传使父母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有实力让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要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即使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也应该留下一位专门负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有机整合。当两人都外出去时则要调整与子女沟通和交流方式,沟通应涵盖学习、纪律、文明、为人、处事、生存、安全等方方面面。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至少联系一次。在交流形式上,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情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5.5、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学校、教育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的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调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要加強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体系。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及村委会干部、退休老师,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校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
其他文献
刚踏上三尺讲台,,我的心情是紧张而愉快的,,我曾无数次的想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个好老师,,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接的这个班学习的基础差,,底子薄,,而且学习习惯也不好.。这给了我当头一棒.。对于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的我来说,,确实有压力.。怎么办?我想:只要有耐心,,肯干,,一定能成功.。  凭着年轻人的激情,,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准时到校守着孩子们早读
期刊
摘要: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一种学校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给学校造成危害,也殃及社会,殃及千家万户。本文从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对其成因作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校园欺凌 校园暴力 成因 措施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在我国各地屡有发生,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直接危及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这种现象,学生无所适从、学校无可
期刊
前一阵在图书馆闲逛,偶尔翻到《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本以为只是一本普通的育儿经之类的书,想着随便翻翻而已,谁知一拿起这书我就爱不释手。抱着书,我匆匆赶回家,细细品读起来……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照片,再到空间敏感期的照片……这让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也很容易和孩子在生活中出现的
期刊
摘要:生活化的课程设置接近幼儿生活的实际,选取了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便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生活化的课程在内涵上也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不存在盲目的拔高性因素,幼儿可以通过课程的有效发散引导提升自身的社会生活认知能力。我们认为从教育的本身意义上来说,生活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把生活引入教育,在生活中认识生活,本身就是对社会生活能力的一种良性有效培养模式。  关键词:生活化课程 幼儿 社会生活认知
期刊
在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运用,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与课程建设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特性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建
期刊
[内容摘要]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心性完善、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涵养,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课堂的这一优势,必须真切地扦插于儿童世界,才能长出清新的花草,甚至别样的景致。这样的审视中,我希望自己的视线,也輝映上人文的光泽,与学生这群四季之外的春天,近些,再近些!  [关 键 词] 儿童视野 人文教育 激活 积淀 文化  儿童视野是指通过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理解世界和感
期刊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需要智慧。高中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工作。要求班主任个人德、才、智全能,不但要教好所任教的学科,还要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挥。  我从2004年开始担任高中班主任工作,到现在13年间带了2届文科平行班(即学年最差班),3届文科重点班,什么学生、家长都接触到了,其中经历的酸甜苦辣挺多的,不能说是先苦后甜,苦和甜是交织在一起
期刊
批评和表扬一样,是教师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学生犯错误是难免,如何正确有效地去批评呢?用得恰当,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用得不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事与愿违。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批评”?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批评技巧,有效地发挥批评的积极效应,让批评之花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一、批评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的批评就像知时的好雨,利用天时地利致人
期刊
【摘要】:在日常教學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需保护其潜在好奇心,使学生在快乐中探索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好奇心 创造力 求知欲  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 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那好奇心到底有多重要呢?试想若爱迪生没有好奇心,怎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若牛顿对苹果从枝头掉落不感到强烈的好奇,可能牛顿的万有引力,就得换成别的什
期刊
隆冬时节,雾霾侵袭,这对于刚刚步入幼儿园生活的小班孩子们的身体倍受打击。很多的孩子生病、发烧,严重的不得不输液、雾化甚至住院治疗。孩子们不但承受着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他们的情绪也波动不止,很是糟糕。病在儿身,痛在娘心。此时的父母心情也是五味杂陈,焦急万分,自己的情绪也是坏到了极点。一些家长向我求助,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怎么应对孩子在看病时的不配合与坏情绪呢?  一、坏情绪VS坏情绪,结果不是我们想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