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小时候,一个人若被指责“好吃”,是很丢人的事,因为好吃和懒做,是一对孪生兄弟,你说这个人好吃,人家立刻会联想起那个“兄弟”,这在艰苦奋斗的年代,差不多就是腐朽堕落。因为怕被贴标签,多少可怜的吃货,不仅味蕾得不到满足,心灵还受到压抑。
更倒霉的是,可能我吃的愿望太强烈,从外观上都呈现出来了——下巴上,冒出一颗不大不小的痣。有恶作剧的同学,动不动就指着我的嘴巴喊:“吃嘴瘊子!”那时候还不知道“瘊”,只理解成“猴”,把我想象成吃嘴爬树的猴,这不是奇耻大辱吗!我难过地哭起来。
我没事就用手使劲掐那个痣,希望能把它抠掉。我姐姐发现我心底有阴影,便指着堂屋里的领袖像说,这可不是吃嘴,是聪明和福气,你看看,连毛主席都有呢!我惊讶地张大眼,可不是嘛……于是,我兴冲冲地跑回学校,向那些嘲笑我的人大声宣布这一伟大发现。从此后,我的痣摇身一变,成了一种荣耀,若有不知深浅者胆敢来挑衅,我就给他扣一顶“大帽子”:“你敢说毛主席吃嘴!”来人立马噤若寒蝉。我姐姐的确是个能人,她无法改变我的瘊子,却能轻而易举改变别人的审美。
可我私下里知道,我,的确是个吃嘴精,也的确像只猴。一年四季,我总是上蹿下跳地找吃食。家里没有,我就爬树捋槐花,摘柿子,跑菜园里咬生茄子、黄瓜,扒拉土里还没长成的红薯……冬天来了,我猴似的蹲在三星灶上,从猪食锅里捞小老鼠似的红薯,因为那小红薯经太阳晒过,水份蒸发,沙沙的很甜。为了零食更丰富,我甚至号召小伙伴们搜罗各自的零食,拼在专门的“食品盒”里,定期搞美食派对。可能大家都馋,我的雪球越滚越大。
我获取美味的另一种渠道,是望梅止渴。比如,去小伙伴家玩,见她家屋里贴着一张画,我便久久地盯着,享受精神大餐。那张画上,画着透明的玻璃窗,窗外浅红淡绿,窗内一个漂亮小女孩,幸福地笑着,桌子上,放着一笼菊纹细致的包子——包子啊!正冒着白哈哈的热气。我嗅嗅鼻子,想象包子是什么馅,萝卜粉条?白菜豆腐?不对,肯定是肉,咬一口就出油的那种。我吧嗒一下嘴巴,舔舔嘴角,感觉嘴角果然有油冒出来——不是油,是哈喇子。
我甚至把目光投向了课本,教课书里,偶尔也有美食解馋,这估计是编书者始料未及的。有一篇课文,写周总理工作一夜,走在大街上,遇上清洁工,握着他的手说,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从这展示总理伟大人格的文章中,我却品到了美味。因为文中分明有几个字:总理吃了一盘花生米!花生可是稀罕东西,总理的花生米,水煮?油炸?烘焙?我希望是油炸,酥脆噴香。总理天天吃花生米?啊,总理真幸福!
人家说王愿坚是红色作家,其实不然,我看他也是美食作家。他的《七根火柴》,当然是写红军长征过草地,但里面的一个细节,在我心中闪闪发光。在受伤同志的口袋里,有一把浸了水的青稞面,这青稞面后来被捏成条,往伤员嘴里送。我关注起了青稞面,那是什么味道?“青”表示很新鮮,像新小麦,嫩玉米。“稞”,既然是“禾”与“果”,肯定带着果香,所以,青稞,一定非常非常好吃。
至于列宁,那就更是非常非常幸福了。有篇列宁不幸被捕,住进了监狱的课文。监狱里,列宁笔耕不辍写革命文章,为了怕被发现,他用牛奶写字,用面包做墨水瓶,遇到突发检查,他就把墨水瓶吃掉。有一天,他被迫吞了六个“墨水瓶”!不知别人受到教育没有,我是看得香香甜甜。如果天天有面包、牛奶,我是很乐意代替列宁同志住监的。这篇课文的另一个效果是,从此后,我一看到墨水瓶,就臆想面包和牛奶。既然列宁住监狱都有面包牛奶,那俄国人平时吃什么?
其实只要保持敏锐,美食不难发现。在课本里,我还发现了酸酸甜甜的杨梅,肥嫩清香的荠菜,白白胖胖的落花生,甜丝丝的荔枝蜜……
劝学者说,读书吧,书里自有黄金屋、颜如玉。我却觉得,语文课本最好吃,因为里面有挖掘不尽的美味。我这个吃嘴猴子,以至于吃着吃着,便迷上了阅读。想我如今坐在这儿“搬砖”,都和那个瘊子有关,它更像是个钓勾,慢慢把我钓进了文学的汪洋。其实好吃不是坏事,有时候吃着吃着就提升了,比如说一个人有“品味”,没有四个“口”,又怎么能实现!
更倒霉的是,可能我吃的愿望太强烈,从外观上都呈现出来了——下巴上,冒出一颗不大不小的痣。有恶作剧的同学,动不动就指着我的嘴巴喊:“吃嘴瘊子!”那时候还不知道“瘊”,只理解成“猴”,把我想象成吃嘴爬树的猴,这不是奇耻大辱吗!我难过地哭起来。
我没事就用手使劲掐那个痣,希望能把它抠掉。我姐姐发现我心底有阴影,便指着堂屋里的领袖像说,这可不是吃嘴,是聪明和福气,你看看,连毛主席都有呢!我惊讶地张大眼,可不是嘛……于是,我兴冲冲地跑回学校,向那些嘲笑我的人大声宣布这一伟大发现。从此后,我的痣摇身一变,成了一种荣耀,若有不知深浅者胆敢来挑衅,我就给他扣一顶“大帽子”:“你敢说毛主席吃嘴!”来人立马噤若寒蝉。我姐姐的确是个能人,她无法改变我的瘊子,却能轻而易举改变别人的审美。
可我私下里知道,我,的确是个吃嘴精,也的确像只猴。一年四季,我总是上蹿下跳地找吃食。家里没有,我就爬树捋槐花,摘柿子,跑菜园里咬生茄子、黄瓜,扒拉土里还没长成的红薯……冬天来了,我猴似的蹲在三星灶上,从猪食锅里捞小老鼠似的红薯,因为那小红薯经太阳晒过,水份蒸发,沙沙的很甜。为了零食更丰富,我甚至号召小伙伴们搜罗各自的零食,拼在专门的“食品盒”里,定期搞美食派对。可能大家都馋,我的雪球越滚越大。
我获取美味的另一种渠道,是望梅止渴。比如,去小伙伴家玩,见她家屋里贴着一张画,我便久久地盯着,享受精神大餐。那张画上,画着透明的玻璃窗,窗外浅红淡绿,窗内一个漂亮小女孩,幸福地笑着,桌子上,放着一笼菊纹细致的包子——包子啊!正冒着白哈哈的热气。我嗅嗅鼻子,想象包子是什么馅,萝卜粉条?白菜豆腐?不对,肯定是肉,咬一口就出油的那种。我吧嗒一下嘴巴,舔舔嘴角,感觉嘴角果然有油冒出来——不是油,是哈喇子。
我甚至把目光投向了课本,教课书里,偶尔也有美食解馋,这估计是编书者始料未及的。有一篇课文,写周总理工作一夜,走在大街上,遇上清洁工,握着他的手说,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从这展示总理伟大人格的文章中,我却品到了美味。因为文中分明有几个字:总理吃了一盘花生米!花生可是稀罕东西,总理的花生米,水煮?油炸?烘焙?我希望是油炸,酥脆噴香。总理天天吃花生米?啊,总理真幸福!
人家说王愿坚是红色作家,其实不然,我看他也是美食作家。他的《七根火柴》,当然是写红军长征过草地,但里面的一个细节,在我心中闪闪发光。在受伤同志的口袋里,有一把浸了水的青稞面,这青稞面后来被捏成条,往伤员嘴里送。我关注起了青稞面,那是什么味道?“青”表示很新鮮,像新小麦,嫩玉米。“稞”,既然是“禾”与“果”,肯定带着果香,所以,青稞,一定非常非常好吃。
至于列宁,那就更是非常非常幸福了。有篇列宁不幸被捕,住进了监狱的课文。监狱里,列宁笔耕不辍写革命文章,为了怕被发现,他用牛奶写字,用面包做墨水瓶,遇到突发检查,他就把墨水瓶吃掉。有一天,他被迫吞了六个“墨水瓶”!不知别人受到教育没有,我是看得香香甜甜。如果天天有面包、牛奶,我是很乐意代替列宁同志住监的。这篇课文的另一个效果是,从此后,我一看到墨水瓶,就臆想面包和牛奶。既然列宁住监狱都有面包牛奶,那俄国人平时吃什么?
其实只要保持敏锐,美食不难发现。在课本里,我还发现了酸酸甜甜的杨梅,肥嫩清香的荠菜,白白胖胖的落花生,甜丝丝的荔枝蜜……
劝学者说,读书吧,书里自有黄金屋、颜如玉。我却觉得,语文课本最好吃,因为里面有挖掘不尽的美味。我这个吃嘴猴子,以至于吃着吃着,便迷上了阅读。想我如今坐在这儿“搬砖”,都和那个瘊子有关,它更像是个钓勾,慢慢把我钓进了文学的汪洋。其实好吃不是坏事,有时候吃着吃着就提升了,比如说一个人有“品味”,没有四个“口”,又怎么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