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近年来,不断出现新的免疫学技术,免疫技术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系统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的要求也在提高。基于以上情况,现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合理的解决办法。方法 选取 2011 年 1 月~2013 年 1 月收治的 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临床免疫分析质量控制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其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以对比检验效果,之后将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4%和 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很多因素均可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例如标本的采集和保存等。因此,必须要对临床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度。
关键词: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R36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38-01
临床免疫检验是临床医生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辅助检查方法,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临床诊疗的有效性。所以,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临床免疫学检验主要用于临床。放射免疫、化学发光免疫、酶免疫、抗原抗体反应等均属于临床免疫检验的范畴。现随机抽取我院2011 年1月~2013年 1 月收治的 120 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临床免疫检验的各个步骤和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随机将这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对,找到存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 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60例患者。在观察组中,男患者34例,女患者 26 例,年龄范围在 34~6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9.6)岁。对照组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30 例,年龄范围在 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6.6)岁。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例如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均衡分配,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指哪些处理措施,写祥细)。观察两组结果的不同之处,然后分析研究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免疫检验质量分析。观察组患者从进行临床免疫检验的各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1.2.1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质最控制
1.2.1.1 临床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在采集标本时,首先要保证标本的质量。另外,采集患者的血清标本时应尤为注意服用激素药物之后患者的体位变化,因为这也能够影响到临床免疫检测的结果。如果医生在 4 点时采集血清,要考虑生长激素、促黄体激素、促卵泡激素等一些激素峰值的出现。基于上述情况,医生在对标本进行采集和保存时,要对时间进行充分考虑,对于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应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并以适当的方式保存,保存方式和期限视标本种类及检验目的的不同而定。
1.2.1.2 仪器设备的核定
对免疫检验仪器(酶标仪、水浴箱、恒温箱、温度计)进行核对和校正;对于稀释液、吸量管等均需进行定期检查,最大限度降低试验误差。切记对仪器的厂家不能够频繁的更换。
1.2.2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1.2.2.1 室内质量控制标本的选择
要注意保证标本在测定和待测样本的一致性;准备进行检测试剂的温度要和实验室的温度水平一致;检验过程需要符合说明书中的内容,严格执行说明书上的操作,无已知存在的污染危险性。
1.2.2.2 试剂的选择
试剂的有效期和保存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频繁更换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则会影响到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
1.3 效果判定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后进行质量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为效果判定。在收集的标本检验完成之后,则需由检验工作人员审查检验结果。如果对于某些结果存在怀疑,必须马上将其送到检验室进行核查。另外,实验结束后标本和结果也不能丢弃,需要保存一段时间(一个周),以备查对。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4%和 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见表 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检验质量控制的不断发展,我院建立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文件和各种操作手册,经过 2 年的运行,在加强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收到贵州省室间质量评价报告之后对其进行分析,对于问题项目寻找原因,并确定是否需要改进及选择合适的改进方法,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措施证明其是合理有效的,随着科室技术人员质量控制意识的不断增强,最大限度保证了检验质量。经过统计后发现,我院 2012 年合格率达到 100%,充分证明了提高临床免疫检测质量的重要性 。
从样品的采集到分析结果的产生中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的操作均可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进行临床检验的人员熟悉的掌握每一个环节,而临床医生则应该熟悉患者的生理以及病理情况。
参考文献:
[l] 马洪滨,王晗,刘立明,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4):114.
[2] 董书民.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33):72.
关键词: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R36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38-01
临床免疫检验是临床医生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辅助检查方法,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临床诊疗的有效性。所以,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临床免疫学检验主要用于临床。放射免疫、化学发光免疫、酶免疫、抗原抗体反应等均属于临床免疫检验的范畴。现随机抽取我院2011 年1月~2013年 1 月收治的 120 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临床免疫检验的各个步骤和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随机将这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对,找到存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 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60例患者。在观察组中,男患者34例,女患者 26 例,年龄范围在 34~6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9.6)岁。对照组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30 例,年龄范围在 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6.6)岁。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例如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均衡分配,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指哪些处理措施,写祥细)。观察两组结果的不同之处,然后分析研究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免疫检验质量分析。观察组患者从进行临床免疫检验的各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1.2.1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质最控制
1.2.1.1 临床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在采集标本时,首先要保证标本的质量。另外,采集患者的血清标本时应尤为注意服用激素药物之后患者的体位变化,因为这也能够影响到临床免疫检测的结果。如果医生在 4 点时采集血清,要考虑生长激素、促黄体激素、促卵泡激素等一些激素峰值的出现。基于上述情况,医生在对标本进行采集和保存时,要对时间进行充分考虑,对于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应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并以适当的方式保存,保存方式和期限视标本种类及检验目的的不同而定。
1.2.1.2 仪器设备的核定
对免疫检验仪器(酶标仪、水浴箱、恒温箱、温度计)进行核对和校正;对于稀释液、吸量管等均需进行定期检查,最大限度降低试验误差。切记对仪器的厂家不能够频繁的更换。
1.2.2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1.2.2.1 室内质量控制标本的选择
要注意保证标本在测定和待测样本的一致性;准备进行检测试剂的温度要和实验室的温度水平一致;检验过程需要符合说明书中的内容,严格执行说明书上的操作,无已知存在的污染危险性。
1.2.2.2 试剂的选择
试剂的有效期和保存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频繁更换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则会影响到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
1.3 效果判定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后进行质量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为效果判定。在收集的标本检验完成之后,则需由检验工作人员审查检验结果。如果对于某些结果存在怀疑,必须马上将其送到检验室进行核查。另外,实验结束后标本和结果也不能丢弃,需要保存一段时间(一个周),以备查对。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4%和 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见表 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检验质量控制的不断发展,我院建立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文件和各种操作手册,经过 2 年的运行,在加强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收到贵州省室间质量评价报告之后对其进行分析,对于问题项目寻找原因,并确定是否需要改进及选择合适的改进方法,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措施证明其是合理有效的,随着科室技术人员质量控制意识的不断增强,最大限度保证了检验质量。经过统计后发现,我院 2012 年合格率达到 100%,充分证明了提高临床免疫检测质量的重要性 。
从样品的采集到分析结果的产生中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的操作均可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进行临床检验的人员熟悉的掌握每一个环节,而临床医生则应该熟悉患者的生理以及病理情况。
参考文献:
[l] 马洪滨,王晗,刘立明,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4):114.
[2] 董书民.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