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标志消逝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hino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志,不是随便两笔勾画模仿而来的印记,似小儿涂鸦般漫不经心,它费神耗力,发人深思,可惜,我却不得不说,标志正在消逝。
  字,是文士墨客的标志。我犹记得韩愈的字。韩愈,字退之,愈为满,退为缺,水满则溢,故人生不可求那一完整的圆;得饶人处且饶人,故与人交往也留之一尺距离,不可冒进;生活不可安排过满,生命有缝隙,光才照得进来……文人的标志,起于饱含父母期望的名,止于对自己自省自勉自警的字,让这食五谷杂粮之身躯,多了一副清风霁月的风骨。对自我的要求,对人生的态度,一字,足以淋漓尽致。
  有人问,现代人虽没有字,可人人皆会来一笔龙飞凤舞的签名。这签名多由专人设计,签时一气呵成,完后似一朵花展于纸上,不仅实用美观,而且个性张扬。不也是为标志?
  是标志吗?照搬模仿他人的笔画,没有加入个人的思考,这样的标志空洞得好像一颗五角星、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圈,充其量是个标记。标志由于内涵,由于设计,由于背后的特征而具有超脱于图像色彩而存在的价值。它的内在大于形式。
  由是观之,人们的形式主义思想已经毒害至让人类忽视自我的进步。如果人的标志不再存在,也就是人们自己都不会试着向内心深处的自我伸出手,又能指望他会了解谁、关爱谁呢?人们不再探索自我,约束自我,安于现状而又囿于现状,变成了格式化的人形立偶,那么也就失去了希望。
  古龙曾写:“一个人有姓名,不过是为了好称呼、好分辨而已,只要你愿意,随便叫什么都无所谓,不是吗?”这便是一个典型的说明姓名作为标志应与主体内在特征相联系的反面例子,不然叫什么都可以,不就乱了吗?标志也应妥帖,顺当才好,也得让本人满意才行。
  总的说来,找到标志绝非易事,但绝对是一件乐事、好事,由是观之,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莫让标志消逝。
  (编辑:王莹)
   評点:李焦明
  “标志”是什么?在文章的开篇,作者用对比的手法,铿锵有力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她心目中的答案:“标志”是文人墨客姓名中的“字”,代表着对自我的要求,对人生的态度,它是一种内涵大于形式的存在。而后,作者由此进一步引申,“标志”的消逝,实则代表着形式主义的大行其道,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们不再约束自我、探索自我,而成为格式化的人形立偶。文章结尾,作者用简练的语言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既呼应了文章题目,又进一步突出了观点。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无所适,甚至是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目前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发展,能力结构和教学技能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那么,作为一名农村英语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除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以外,究竟还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1. 具备对新课标、新教材的透
大约在1981年年底,我父亲周楞伽曾写给文史专家、补白大王郑逸梅一封信。写信的缘由是当时郑逸梅曾介绍河南《今昔谈》编辑沈伟方来访并约稿。于是,我父亲在去外甥家茶叙途中拜访了郑逸梅先生。事后,父亲想起之前的种种旧事,心情难平,坐在写字台前深思良久,写了四首七绝以赠郑老。我在整理他的旧物时,不经意中发现了它,觉得这是文人之间的交谊,也是一段文史佳话,于是将他的信函和手书的绝句一并写出来,以便留存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