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液化气船运装卸流程,装卸要点和注意事项,并探讨了如何防止水运液化气存在的火灾隐患,提出了预防对策,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液化气;船运装卸;技术流程
中图分类号:U674.1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364-01
一、货物承运及装载规定
为保证液化气在装卸作业中的安全,在进行作业之前船岸双方首先应逐项检查并认真填写船岸安全检查表。货主须提供所托运货物的完整资料,包括货物名称、理化特性说明书、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及有关特殊装载要求等;船方应根据货物特性及船舶装载能力与航海性能的要求制定货物的装载计划。由于液化气都是在高压或低温状态下进行运输,在运输过程中,货液体积会随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膨胀,为保证运输的安全,各液货舱的最大允许装载量为液货舱容积的98%,要保证货液的温度即使上升到相当于液舱安全阀设定压力的温度时,舱内仍留有一定的空档容积;在各液舱最大允许装载量以内,应根据船舶航海性能的要求确定各舱的装载重量,这时主要考虑的指标是船体受力和吃水差;船舶必须遵守有关装运危险货物及防污染的法规;船上应备有相应的规则和资料,应使全体船员了解所运货物的资料及各项装载要求,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在处理货物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性,并充分认识到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及正确使用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具。船舶必须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靠泊和作业。液化气船只能在白天进行靠泊,并按港口条件和要求进行。风速大于1.5m/s,浪高大于1.5m时不得进行靠泊,靠泊期间必须遵守有关的安全规定。装卸作业也只能在白天进行并随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遵守安全操作规定。
二、货物装卸的技术规定
在液化气船的装卸和其他作业过程中,技术作业要求有:①干燥,这是为去除货舱及货物管路中的水气,以降低其露点并最大限度地防止货物系统中结冰的作业。②惰化,为防止货舱内存在可燃气体而产生危险,在装货前或修理前需用惰性气体置换舱内的空气或货物蒸气。装货前惰化的要求,在实际中均控制为含氧量小于5%。具体要视货种而异。③除气,对已惰化的货舱及货物系统,在装货前用待装货物的蒸气置换这些处所的惰气。除气是为了给承载货物作好货舱准备。因为船上制造的惰气都是不会凝缩的气体,这种气体进入再液化装置会使其冷凝器产生异常高压,阻碍货物的再液化。货舱除气的程度和应使用的蒸气通常根据有关规则或货主的要求决定。用以除气的蒸气可由船上储液柜通过蒸发器供给,也可由岸上供给。当人员需进入有关处所时则应对已惰化的处所用空气进行除气,即用空气置换处所中的惰气,使该处所中的气体的含氧量稳定地达21%。④货舱冷却,为了避免装货初期的压力急剧上升、危险的温度梯度以及对货舱材料产生过度的热应力,在货舱惰化和除气以后,装货系统应以缓慢的速度通入低温液货,使货舱和货物系统在正式装货前达到并保持足够的低温。为了缩短船舶在港停泊时间,在液化石油气船上,通常利用卸货时留下约1%的货液作为保冷剂,冷却作业可以在到港前的海上进行。在冷却过程中舱内可能结冰或生成水合物,可根据货物性质选用防冻剂,不断操作各种阀并用手转动泵轴以确认状态正常。
三、液化气装卸的流程
①装货准备。装货前必须对货舱进行干燥、惰化及除气,然后对货舱进行冷却或平衡压力使货舱具备承载货物的安全条件;②装货。装货前船岸双方应按船岸安全检查表逐项检查并确认每项均已符合要求,船方应取得港口当局签发的危险货物装运证书,并与码头负责人商定货物装舱的数量、速度、流量压力等,由货方在船方负责人在场的情况下检查液货舱,合格后方可装货。装货结束后按规定方法取样并确定装货量,然后由货主对货舱加封。③航行中对货物的保管。航行中应经常观察货物控制室内各设备的运转是否正常,每天早、晚各一次检查甲板顶盖围、管道有无货液泄漏。航行中应注意保持液货舱内的要求温度和压力,对于冷冻式液化气应运转再液化装置,或将过量的货物蒸气引入燃烧系统供主机使用。再液化后的货液不能集中回流到某一个货舱,以免该舱内货液过量,应根据测定的空档来调节再液化货液的回流量和流向。④卸载。卸货前需经货方确认封舱情况符合要求后才能启封并按规定的方法取样和确定货量,对所卸货物质量认为合格后才能开始卸货。卸货前同样应由船岸双方填写船岸安全检查表。对于冷冻式液化气,卸货时应准备好再液化装置,以确保货舱压力在规定的范围内,决不能使货舱产生负压和超压。
四、扫舱除气和通风工作
货舱更换货种或除气前必须先进行扫舱,使液货或聚合物和水先从货舱、管路、再液化装置及其他货物系统中完全排出,否则残液的蒸气将使除气作业失败。当两个相邻航次装载的货物品种相同时,必须将上航次的货液清除干净。在加压或半冷冻式船上,利用管路系统,通过舱底的排出阀捧出液体。在冷冻式液化气船上的扫舱方法是通过舱内的加热管加热,使残液蒸发排出。当舱内货物的蒸气达到安全浓度并经惰化和除气后,应用空气通风,使舱内氧气含量达到21%以上以便人员进入。当确认舱内及管路满足除气和通风要求后方可进行保养作业。对于装氨水的货舱,在航行中用大量的空气除气,用水洗法除去氨气。因为氨的水溶性很强,当水进入高浓度的氨货舱后,氮被溶于水中,舱内便会产生真空,是很危险的,进行水洗前应将货舱的人孔盖打开,使空气能自由流人,防止真空的形成。货舱通风可在航行中进行,也可在允许通风的港内进行。通风时在安全方面最重要的是应使有毒的或可燃的货物蒸气排人大气时能尽快地扩散和稀释。防止货物气体在排放时下沉到船舶甲板上形成气体层。应利用风速,通过改变航速和航向,使排出的气体从船舶的横向飘散。
五、船运液化气火灾预防
1、提高船结构的耐火条件
液化气船火灾的危险度与钢结构耐火强度和舱室内材料的耐火极限密切相关,采取提高钢结构耐火强度、提高内装修材料的耐火等级等措施,能有效地提高船整体耐火等级,减少火灾损失,船舶防火分区界限面上的舱壁一般为钢结构,在未经防火保护处理时常温下具有较强的强度。钢结构必须经过防火处理,以提高其耐火极限。液化气船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应尽量采用 A级分隔,并将船舶分隔成若干个垂直或水平防火分区。在划分和确定防火分区边界的位置时应结合船舶结构的特点、设备系统布置情况和消防系统的配置情况等具体考虑。
2、防止液化气泄漏
装卸前后认真核查防止液化气卸船外管线泄漏液化气船发生火灾的原因主要是货物流出、泄漏造成的。在装卸作业过程中更容易发生液化气泄漏。装卸作业前后要对储罐测温测压仪表、液位计、阀门、管线、紧急切断装置、液货软管等进行检查,管线连接部位及液化气卸船外管线,防止管线受腐导致泄漏而诱发火灾。管材应尽可能选用热轧无缝钢管。沿海边架设的管段应尽量抬高管位以避免遭受海水浸泡而腐蚀。埋地管段两端应加绝缘法兰并做牺牲阳极保护。定期对卸船外管线进行防腐检查,及时消除卸船时的火灾隐患。定期对液化气系统进行维护和保养。装卸货前应用氮气将船岸连接管线中的空气置换干净,经试压、试漏合格后方可进行装卸作业。装卸完毕应用氮气将船岸连接管线内的液化气清扫干净后方可进行拆卸作业,以防止残存在管线内的液化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发生泄漏应立即采取措施堵漏。对于管道、阀门、阀体、法兰等连接处产生的微量泄漏采用卡箍、垫片等临时堵漏措施。采取隔离措施防止泄漏的液化气进入居住舱或其它封闭舱,杜绝各种火源。
参考文献
[1] 彭宏恺.液化气船装卸作业安全管理[J].中国海事,2007.
[2] 庞宪良.谈液化气船的火灾及对策[J].航海技术,2005.
[关键词]液化气;船运装卸;技术流程
中图分类号:U674.1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364-01
一、货物承运及装载规定
为保证液化气在装卸作业中的安全,在进行作业之前船岸双方首先应逐项检查并认真填写船岸安全检查表。货主须提供所托运货物的完整资料,包括货物名称、理化特性说明书、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及有关特殊装载要求等;船方应根据货物特性及船舶装载能力与航海性能的要求制定货物的装载计划。由于液化气都是在高压或低温状态下进行运输,在运输过程中,货液体积会随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膨胀,为保证运输的安全,各液货舱的最大允许装载量为液货舱容积的98%,要保证货液的温度即使上升到相当于液舱安全阀设定压力的温度时,舱内仍留有一定的空档容积;在各液舱最大允许装载量以内,应根据船舶航海性能的要求确定各舱的装载重量,这时主要考虑的指标是船体受力和吃水差;船舶必须遵守有关装运危险货物及防污染的法规;船上应备有相应的规则和资料,应使全体船员了解所运货物的资料及各项装载要求,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在处理货物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性,并充分认识到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及正确使用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具。船舶必须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靠泊和作业。液化气船只能在白天进行靠泊,并按港口条件和要求进行。风速大于1.5m/s,浪高大于1.5m时不得进行靠泊,靠泊期间必须遵守有关的安全规定。装卸作业也只能在白天进行并随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遵守安全操作规定。
二、货物装卸的技术规定
在液化气船的装卸和其他作业过程中,技术作业要求有:①干燥,这是为去除货舱及货物管路中的水气,以降低其露点并最大限度地防止货物系统中结冰的作业。②惰化,为防止货舱内存在可燃气体而产生危险,在装货前或修理前需用惰性气体置换舱内的空气或货物蒸气。装货前惰化的要求,在实际中均控制为含氧量小于5%。具体要视货种而异。③除气,对已惰化的货舱及货物系统,在装货前用待装货物的蒸气置换这些处所的惰气。除气是为了给承载货物作好货舱准备。因为船上制造的惰气都是不会凝缩的气体,这种气体进入再液化装置会使其冷凝器产生异常高压,阻碍货物的再液化。货舱除气的程度和应使用的蒸气通常根据有关规则或货主的要求决定。用以除气的蒸气可由船上储液柜通过蒸发器供给,也可由岸上供给。当人员需进入有关处所时则应对已惰化的处所用空气进行除气,即用空气置换处所中的惰气,使该处所中的气体的含氧量稳定地达21%。④货舱冷却,为了避免装货初期的压力急剧上升、危险的温度梯度以及对货舱材料产生过度的热应力,在货舱惰化和除气以后,装货系统应以缓慢的速度通入低温液货,使货舱和货物系统在正式装货前达到并保持足够的低温。为了缩短船舶在港停泊时间,在液化石油气船上,通常利用卸货时留下约1%的货液作为保冷剂,冷却作业可以在到港前的海上进行。在冷却过程中舱内可能结冰或生成水合物,可根据货物性质选用防冻剂,不断操作各种阀并用手转动泵轴以确认状态正常。
三、液化气装卸的流程
①装货准备。装货前必须对货舱进行干燥、惰化及除气,然后对货舱进行冷却或平衡压力使货舱具备承载货物的安全条件;②装货。装货前船岸双方应按船岸安全检查表逐项检查并确认每项均已符合要求,船方应取得港口当局签发的危险货物装运证书,并与码头负责人商定货物装舱的数量、速度、流量压力等,由货方在船方负责人在场的情况下检查液货舱,合格后方可装货。装货结束后按规定方法取样并确定装货量,然后由货主对货舱加封。③航行中对货物的保管。航行中应经常观察货物控制室内各设备的运转是否正常,每天早、晚各一次检查甲板顶盖围、管道有无货液泄漏。航行中应注意保持液货舱内的要求温度和压力,对于冷冻式液化气应运转再液化装置,或将过量的货物蒸气引入燃烧系统供主机使用。再液化后的货液不能集中回流到某一个货舱,以免该舱内货液过量,应根据测定的空档来调节再液化货液的回流量和流向。④卸载。卸货前需经货方确认封舱情况符合要求后才能启封并按规定的方法取样和确定货量,对所卸货物质量认为合格后才能开始卸货。卸货前同样应由船岸双方填写船岸安全检查表。对于冷冻式液化气,卸货时应准备好再液化装置,以确保货舱压力在规定的范围内,决不能使货舱产生负压和超压。
四、扫舱除气和通风工作
货舱更换货种或除气前必须先进行扫舱,使液货或聚合物和水先从货舱、管路、再液化装置及其他货物系统中完全排出,否则残液的蒸气将使除气作业失败。当两个相邻航次装载的货物品种相同时,必须将上航次的货液清除干净。在加压或半冷冻式船上,利用管路系统,通过舱底的排出阀捧出液体。在冷冻式液化气船上的扫舱方法是通过舱内的加热管加热,使残液蒸发排出。当舱内货物的蒸气达到安全浓度并经惰化和除气后,应用空气通风,使舱内氧气含量达到21%以上以便人员进入。当确认舱内及管路满足除气和通风要求后方可进行保养作业。对于装氨水的货舱,在航行中用大量的空气除气,用水洗法除去氨气。因为氨的水溶性很强,当水进入高浓度的氨货舱后,氮被溶于水中,舱内便会产生真空,是很危险的,进行水洗前应将货舱的人孔盖打开,使空气能自由流人,防止真空的形成。货舱通风可在航行中进行,也可在允许通风的港内进行。通风时在安全方面最重要的是应使有毒的或可燃的货物蒸气排人大气时能尽快地扩散和稀释。防止货物气体在排放时下沉到船舶甲板上形成气体层。应利用风速,通过改变航速和航向,使排出的气体从船舶的横向飘散。
五、船运液化气火灾预防
1、提高船结构的耐火条件
液化气船火灾的危险度与钢结构耐火强度和舱室内材料的耐火极限密切相关,采取提高钢结构耐火强度、提高内装修材料的耐火等级等措施,能有效地提高船整体耐火等级,减少火灾损失,船舶防火分区界限面上的舱壁一般为钢结构,在未经防火保护处理时常温下具有较强的强度。钢结构必须经过防火处理,以提高其耐火极限。液化气船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应尽量采用 A级分隔,并将船舶分隔成若干个垂直或水平防火分区。在划分和确定防火分区边界的位置时应结合船舶结构的特点、设备系统布置情况和消防系统的配置情况等具体考虑。
2、防止液化气泄漏
装卸前后认真核查防止液化气卸船外管线泄漏液化气船发生火灾的原因主要是货物流出、泄漏造成的。在装卸作业过程中更容易发生液化气泄漏。装卸作业前后要对储罐测温测压仪表、液位计、阀门、管线、紧急切断装置、液货软管等进行检查,管线连接部位及液化气卸船外管线,防止管线受腐导致泄漏而诱发火灾。管材应尽可能选用热轧无缝钢管。沿海边架设的管段应尽量抬高管位以避免遭受海水浸泡而腐蚀。埋地管段两端应加绝缘法兰并做牺牲阳极保护。定期对卸船外管线进行防腐检查,及时消除卸船时的火灾隐患。定期对液化气系统进行维护和保养。装卸货前应用氮气将船岸连接管线中的空气置换干净,经试压、试漏合格后方可进行装卸作业。装卸完毕应用氮气将船岸连接管线内的液化气清扫干净后方可进行拆卸作业,以防止残存在管线内的液化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发生泄漏应立即采取措施堵漏。对于管道、阀门、阀体、法兰等连接处产生的微量泄漏采用卡箍、垫片等临时堵漏措施。采取隔离措施防止泄漏的液化气进入居住舱或其它封闭舱,杜绝各种火源。
参考文献
[1] 彭宏恺.液化气船装卸作业安全管理[J].中国海事,2007.
[2] 庞宪良.谈液化气船的火灾及对策[J].航海技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