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从书报、杂志上及人们的谈论中和自己亲眼看到的事例看到许多坏人逆时代而行,尤其令人气愤的是对年迈老人的欺侮。如一个男子嫌弃母亲年迈多病无力再帮助他维持生活,竟狠心把母亲活埋了。未曾想到,老人命不该绝,3天后竟被人发现抢救过来,老人3天3夜没吃没喝,被救起时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请求公安局不要判我儿子死刑!在场的人们听到老人的话都哭了。还有一件事是我亲眼看到的:有一天出去倒垃圾时,看到一个小伙子吃完香蕉,竟直接把香蕉皮扔到一个正在拾荒老人的头上,周围的人都批评他怎么能这样对待老人!”他竟说:“你们少管闲事!另一件事是我在公交车上看到的:一个80岁左右的老先生因车厢拥挤没有空座,正摇摇晃晃地站在一个小伙子座位的左边,他竟不给老人让座,旁边有个女士说:“你还不给老人让个座!”谁料他竟说:“我刚下班,累死了,这老头我也不认识,为什么要把座位让他!”说完,依然稳坐不动,引起了周围人的愤怒!有一次在我家附近的街道上,看到有个老人走路没走稳,突然跌倒了,两男一女青年当时说说笑笑地从老人身边路过,竟跟没有看见似的,继续往前行走。后来还是一个中年男子在我的配合下把老人扶持起来…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你、我、他身边发生,说也说不完。
常言道: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我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总是在强调,在对父母尽孝的同时,也倡导“尊老”的道德。老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是生产技术的传播者,而且又是文化思想的传播者,也是人类文明、人类道德的传播者。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民族,所以对老年人尤其尊重,“尊老敬长”,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已经成为积淀在人民群众思想深处的一种特殊的民族情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对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关系的有序、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尚书》中的“五教”开始,到《春秋左传》,再到《孟子》书中所提出的“五伦”等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中,都十分重视对老年人的尊重。
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尊老敬老,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据《礼记·祭义》中记载:“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商周……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传说的尧舜时代开始,经过夏商直到周代,在价值观上,尽管所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十分重视对老年人的尊重。有虞氏重视德行而尊重年老的人,夏后氏重视爵位而尊重年老的人,殷人重视财富而尊重年老的人,周人重视血亲关系而尊重年老的人。年龄受到天下人的重视,已经很久了,它仅仅次于对父母的尊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尊老”的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说是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尊老和敬长是有密切关系的。不但对老人要尊敬,而且在“长”和“幼”之间,要能够有先后的次序。《礼记·曲礼上》中说:“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这就是说,比自己年长一倍的人,就应当像对自己的父辈一样来对待;比自己年长10岁的人,就应当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来对待;比自己年长5岁的人,在同他一起并行时,一定要随在他的后面。按照这样的要求,在家庭中,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尊敬兄长;在社会上,不仅要尊敬老人,还要尊敬一切比自己年龄大的人。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赋予“孝”“敬”以新的意义。父母生养教育了子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这种建立在血亲关系上的亲子关系,是人与人的一種特有的关系。因此,“孝敬父母”是一种优良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中家庭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大力提倡孝敬父母的美德,对于培养四有新人、提倡尊老敬贤、协调人际关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五好家庭,都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从小能养成孝敬父母及长者的优良品德,就能更好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在学校就能尊敬老师,遵守纪律,长大了在社会上就能够忠于职守、尊敬长者,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从小知道爱父母,爱家庭,尊重长者,长大了就能够懂得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祖国的重要。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孝敬的同时,做父母的还应当自觉地认识到,决不能把子女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好恶强加给子女。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那种只是从“望子成龙”的愿望出发的过高要求,是不能收到好的结果的。父母有了错误时,要能虚心听取子女的批评,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此时,便不能再强调尊老敬老等,首先要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子女便会自然而然地做到尊老敬老。
总之,从思想道德的要求来说,尊老敬长不仅反映着一个人对待老年人的美德,还体现着一个人的仁爱、谦敬的高尚品质。尊老敬长,就是对民族的经验的尊重,就是对民族的文化、民族道德的尊重,就是对传统的尊重。在老年人和长者面前,趾高气扬、不知谦让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大进步的。在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正确地弘扬中华民族的“尊敬父母”和“尊老敬长”的美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修远 [email protected]
常言道: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我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总是在强调,在对父母尽孝的同时,也倡导“尊老”的道德。老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是生产技术的传播者,而且又是文化思想的传播者,也是人类文明、人类道德的传播者。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民族,所以对老年人尤其尊重,“尊老敬长”,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已经成为积淀在人民群众思想深处的一种特殊的民族情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对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关系的有序、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尚书》中的“五教”开始,到《春秋左传》,再到《孟子》书中所提出的“五伦”等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中,都十分重视对老年人的尊重。
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尊老敬老,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据《礼记·祭义》中记载:“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商周……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传说的尧舜时代开始,经过夏商直到周代,在价值观上,尽管所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十分重视对老年人的尊重。有虞氏重视德行而尊重年老的人,夏后氏重视爵位而尊重年老的人,殷人重视财富而尊重年老的人,周人重视血亲关系而尊重年老的人。年龄受到天下人的重视,已经很久了,它仅仅次于对父母的尊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尊老”的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说是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尊老和敬长是有密切关系的。不但对老人要尊敬,而且在“长”和“幼”之间,要能够有先后的次序。《礼记·曲礼上》中说:“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这就是说,比自己年长一倍的人,就应当像对自己的父辈一样来对待;比自己年长10岁的人,就应当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来对待;比自己年长5岁的人,在同他一起并行时,一定要随在他的后面。按照这样的要求,在家庭中,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尊敬兄长;在社会上,不仅要尊敬老人,还要尊敬一切比自己年龄大的人。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赋予“孝”“敬”以新的意义。父母生养教育了子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这种建立在血亲关系上的亲子关系,是人与人的一種特有的关系。因此,“孝敬父母”是一种优良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中家庭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大力提倡孝敬父母的美德,对于培养四有新人、提倡尊老敬贤、协调人际关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五好家庭,都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从小能养成孝敬父母及长者的优良品德,就能更好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在学校就能尊敬老师,遵守纪律,长大了在社会上就能够忠于职守、尊敬长者,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从小知道爱父母,爱家庭,尊重长者,长大了就能够懂得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祖国的重要。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孝敬的同时,做父母的还应当自觉地认识到,决不能把子女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好恶强加给子女。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那种只是从“望子成龙”的愿望出发的过高要求,是不能收到好的结果的。父母有了错误时,要能虚心听取子女的批评,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此时,便不能再强调尊老敬老等,首先要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子女便会自然而然地做到尊老敬老。
总之,从思想道德的要求来说,尊老敬长不仅反映着一个人对待老年人的美德,还体现着一个人的仁爱、谦敬的高尚品质。尊老敬长,就是对民族的经验的尊重,就是对民族的文化、民族道德的尊重,就是对传统的尊重。在老年人和长者面前,趾高气扬、不知谦让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大进步的。在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正确地弘扬中华民族的“尊敬父母”和“尊老敬长”的美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修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