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用心理位置互换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其实现的途径为:
一.强化语感教学
重视语感教学是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学生的语感能力强,就能真正品位出作品的情味,从整体性上领会到作者的审美感受,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还要采用配音、影视、音像等手段,提高学生感知的强度与广度,加深学生对作品美的感知效果和体验。如教学《听嘲》、《春》、《白杨礼赞》等散文时,教师尽可能地采取配音音像等手段调动学生的语感力去感知作品,体验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让学生置于作者位置逆向推进,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空间、时间等方面去感知大海、春天的景象,整体上获得对大海春景和大漠白杨的审美感知,从中领悟作者审美感受获得的方法,强化感知,丰富感知,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同中求异发散式比较
在阅读中同中求异的比较同类事物,认识其特殊性,把握其审美感受。在这种比较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感知事物的选择性,进而感悟作者获得这种审美感受的过程,采用发散式比较阅读,重在把握好发散点。如可把《爱莲说》、《菏塘月色》、《荷花淀》放在一起阅读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作者感知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不同审美感受,然后找出描写荷花的侧重点:《爱莲说》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形态,突出表现的是清洁之美;《菏塘月色》描写“白花和大叶子”表现的温柔之美,《荷花淀》描写“荷花箭和大叶子”,表现出来的是雄壮之美,在理解了不同作者在不同环境不同心态中对事物获得的不同审美感受,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从不同作者的位置去感知不同环境中的荷花,体会作者感知荷花这一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不同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作者选词过程是凸现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知过程,其情感性特征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对作者选用的词、句、段有深刻的理解,再现出其意境,把握其审美感受,然后进行心理位置互换,从作者的角度去感知所描绘的事物,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如读杜甫《春夜喜雨》问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润”字怎么用得好?教师指导:试想,如果作者没有对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的景象、微雨拂春夜的情景作审美感知,为之动情,并进行审美感受的清晰过程,哪里会体会出“润”的妙处?作者在凸现这种独特的审美感知的同时,考察词语的音形义炼句,找出共鸣点,这样作者就在众多词语中,找到最富表现力的词来,再现自己那种独特的审美感知。学生理解后引导其心理位置互换,从作者的角度地位设身处地的去感知那种景象,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
四.引导学生从课堂向社会迁移
语文教师在课堂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同时,可以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正迁移,把学生引向社会,对社会生活(包括自然景象)进行审美感知,结合写作训练,达到培养与运词的综合训练。新大纲已把课外活动列入了教学内容,“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制定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知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审美感知能力。在“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感受能力。
以上做法,诚愿批评指正!
张宏奎,甘肃平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一.强化语感教学
重视语感教学是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学生的语感能力强,就能真正品位出作品的情味,从整体性上领会到作者的审美感受,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还要采用配音、影视、音像等手段,提高学生感知的强度与广度,加深学生对作品美的感知效果和体验。如教学《听嘲》、《春》、《白杨礼赞》等散文时,教师尽可能地采取配音音像等手段调动学生的语感力去感知作品,体验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让学生置于作者位置逆向推进,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空间、时间等方面去感知大海、春天的景象,整体上获得对大海春景和大漠白杨的审美感知,从中领悟作者审美感受获得的方法,强化感知,丰富感知,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同中求异发散式比较
在阅读中同中求异的比较同类事物,认识其特殊性,把握其审美感受。在这种比较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感知事物的选择性,进而感悟作者获得这种审美感受的过程,采用发散式比较阅读,重在把握好发散点。如可把《爱莲说》、《菏塘月色》、《荷花淀》放在一起阅读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作者感知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不同审美感受,然后找出描写荷花的侧重点:《爱莲说》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形态,突出表现的是清洁之美;《菏塘月色》描写“白花和大叶子”表现的温柔之美,《荷花淀》描写“荷花箭和大叶子”,表现出来的是雄壮之美,在理解了不同作者在不同环境不同心态中对事物获得的不同审美感受,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从不同作者的位置去感知不同环境中的荷花,体会作者感知荷花这一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不同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作者选词过程是凸现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知过程,其情感性特征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对作者选用的词、句、段有深刻的理解,再现出其意境,把握其审美感受,然后进行心理位置互换,从作者的角度去感知所描绘的事物,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如读杜甫《春夜喜雨》问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润”字怎么用得好?教师指导:试想,如果作者没有对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的景象、微雨拂春夜的情景作审美感知,为之动情,并进行审美感受的清晰过程,哪里会体会出“润”的妙处?作者在凸现这种独特的审美感知的同时,考察词语的音形义炼句,找出共鸣点,这样作者就在众多词语中,找到最富表现力的词来,再现自己那种独特的审美感知。学生理解后引导其心理位置互换,从作者的角度地位设身处地的去感知那种景象,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
四.引导学生从课堂向社会迁移
语文教师在课堂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同时,可以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正迁移,把学生引向社会,对社会生活(包括自然景象)进行审美感知,结合写作训练,达到培养与运词的综合训练。新大纲已把课外活动列入了教学内容,“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制定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知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审美感知能力。在“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感受能力。
以上做法,诚愿批评指正!
张宏奎,甘肃平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