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7-000-01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为提升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应把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小学生的演练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小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谱写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并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其统筹安排进行优化。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中小学课程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体验学习与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然而,当前社会的很多小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或不会与人沟通等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按规则进行游戏、缺乏合作的处事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整体表现不良,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基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提升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综合性实践课程进小学生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社会适应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新的基点,是促进小学生体力、智力、社会性、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进一步确证了综合实践活动法定的课程地位[1]。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交能力;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向小学生进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综合实践活动进课堂的对策探析
未来社会的竞争不仅是人才的竞争,也是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竞争。然而,在以往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念中仍存在以知识和智能教育为核心、为主体的现象,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家长和教师很少有意识地针对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来设计课程和实施教育。因此,教育者应具有超前意识,培养小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
(一)教学设计——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在设计与开发小学社会实践课程时,应以生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学生的发展只有在当下现实生活中,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综合素养,获得全面发展。学校教学是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社会现象,而不是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的社会存在。“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2],生活世界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源泉。所以,必须打破学校的围墙,将学生的学习场所延伸到社区,让学生深入社会,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教育中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3],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交往和互动,提升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
(二)教学内容——以小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激活需要,形成积极的动机,以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基础。人的身心发展是不断生成生长的过程,所以,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创造良好的生成空间,才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社会实践围绕中小学生当下的生活需要,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接触现实生活,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不断地养成正确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个人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品质,不断地建构自我。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以灵活多样、因材施教为原则
1.情境教育培养模式:让小学生参与到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思考如何做出有效的适应行为对策,帮助小学生认识到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2.行为练习培养模式:让小学生对已学习过的社会沟通与适应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小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未定的行为习惯。这种模式可以通过角色游戏来进行。
3.讲授培养模式:具体、生动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社会适应的沟通知识和技能,提高小学生对社会沟通符号的体察能力和应对能力,有助于改善小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增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健康教育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9-150.
[3] [英]怀特海,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 周建民.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必要性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9-150.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为提升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应把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小学生的演练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小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谱写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并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其统筹安排进行优化。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中小学课程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体验学习与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然而,当前社会的很多小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或不会与人沟通等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按规则进行游戏、缺乏合作的处事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整体表现不良,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基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提升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综合性实践课程进小学生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社会适应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新的基点,是促进小学生体力、智力、社会性、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进一步确证了综合实践活动法定的课程地位[1]。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交能力;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向小学生进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综合实践活动进课堂的对策探析
未来社会的竞争不仅是人才的竞争,也是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竞争。然而,在以往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念中仍存在以知识和智能教育为核心、为主体的现象,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家长和教师很少有意识地针对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来设计课程和实施教育。因此,教育者应具有超前意识,培养小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
(一)教学设计——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在设计与开发小学社会实践课程时,应以生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学生的发展只有在当下现实生活中,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综合素养,获得全面发展。学校教学是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社会现象,而不是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的社会存在。“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2],生活世界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源泉。所以,必须打破学校的围墙,将学生的学习场所延伸到社区,让学生深入社会,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教育中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3],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交往和互动,提升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
(二)教学内容——以小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激活需要,形成积极的动机,以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基础。人的身心发展是不断生成生长的过程,所以,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创造良好的生成空间,才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社会实践围绕中小学生当下的生活需要,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接触现实生活,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不断地养成正确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个人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品质,不断地建构自我。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以灵活多样、因材施教为原则
1.情境教育培养模式:让小学生参与到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思考如何做出有效的适应行为对策,帮助小学生认识到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2.行为练习培养模式:让小学生对已学习过的社会沟通与适应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小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未定的行为习惯。这种模式可以通过角色游戏来进行。
3.讲授培养模式:具体、生动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社会适应的沟通知识和技能,提高小学生对社会沟通符号的体察能力和应对能力,有助于改善小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增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健康教育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9-150.
[3] [英]怀特海,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 周建民.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必要性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