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效果。方法将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为I级及II级的比率较多,其护理满意度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可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效果
3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6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医院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其对患者身体健康可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可引发心率失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不同忽视。我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其护理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9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1-82岁,平均(59.17±5.24)岁。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40-83岁,平均(58.72±5.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加强心电监护,给予吸氧处理,控制并发症,防治休克等。
1.2.2观察组于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即医院领导组建循证小组,设置相应的循证问题,由小组成员全面、系统地检索资料,并在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在护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科学评估患者,最后实施循证支持并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其护理要点如下:
1.2.2.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极易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对此护理人员需热情接待,告知患者需注意的重要事项,并向其介绍主要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医院医疗设备水平等,使患者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需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加强心理疏导,使其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走出。
1.2.2.2病情观察患者在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的1d内,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在这个阶段内症状及体征所出现的变化,尤其在夜间阶段,更要加强巡视与观察,并详细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对症治疗。若发现患者存在喘气、乏力、昏厥、窒息、心悸等症状,则需于第一时间内进行抢救治疗。
1.2.2.3控制诱因外在环境对急性心肌梗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发心律失常,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外因的控制,如对探病亲友人数进行严格地规定,并规范其探视行为,同时需对病房内的温湿度进行适当地调整,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安静及舒适的住院环境,减少疾病诱发原因。
1.2.2.4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需做好指导工作,如在用药方面,需叮嘱患者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服药或遵医服药,不可乱用药物;在饮食方面,需告知患者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并引导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功能分级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为I级及II级的比率较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循证护理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护理方法,其深入护理工作的实践中,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首要考虑对象,督促护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以更好地解决护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治疗中,循证护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心理护理、病情观察、控制诱因及出院指导等,其中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况,病情观察可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控制诱因可减少外部环境对疾病的刺激,出院指导有助于患者的机体康复。本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其中观察组护理效果较佳,证实循证护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疾病治疗。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可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48-149.
[2]孙静.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4):5355.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效果
3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6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医院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其对患者身体健康可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可引发心率失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不同忽视。我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其护理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9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1-82岁,平均(59.17±5.24)岁。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40-83岁,平均(58.72±5.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加强心电监护,给予吸氧处理,控制并发症,防治休克等。
1.2.2观察组于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即医院领导组建循证小组,设置相应的循证问题,由小组成员全面、系统地检索资料,并在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在护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科学评估患者,最后实施循证支持并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其护理要点如下:
1.2.2.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极易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对此护理人员需热情接待,告知患者需注意的重要事项,并向其介绍主要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医院医疗设备水平等,使患者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需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加强心理疏导,使其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走出。
1.2.2.2病情观察患者在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的1d内,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在这个阶段内症状及体征所出现的变化,尤其在夜间阶段,更要加强巡视与观察,并详细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对症治疗。若发现患者存在喘气、乏力、昏厥、窒息、心悸等症状,则需于第一时间内进行抢救治疗。
1.2.2.3控制诱因外在环境对急性心肌梗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发心律失常,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外因的控制,如对探病亲友人数进行严格地规定,并规范其探视行为,同时需对病房内的温湿度进行适当地调整,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安静及舒适的住院环境,减少疾病诱发原因。
1.2.2.4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需做好指导工作,如在用药方面,需叮嘱患者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服药或遵医服药,不可乱用药物;在饮食方面,需告知患者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并引导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功能分级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为I级及II级的比率较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循证护理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护理方法,其深入护理工作的实践中,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首要考虑对象,督促护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以更好地解决护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治疗中,循证护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心理护理、病情观察、控制诱因及出院指导等,其中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况,病情观察可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控制诱因可减少外部环境对疾病的刺激,出院指导有助于患者的机体康复。本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其中观察组护理效果较佳,证实循证护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疾病治疗。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可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48-149.
[2]孙静.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