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课文教学为平台,学习写作技巧。如材料的选择及组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上下文的衔接等写作技巧;在课文教学中,以品味语言为基石,搭建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桥梁。通过品味精美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及课文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关键词】阅读;写作;品味语言;学习积累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细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也许你会发现,阅读理解和写作在试卷上占的分数比重比较大。除了第I卷的1-4小题(共12分)、第II卷的名句名篇默写题(5分)、第六大题语言表达运用18-20小题(15-18分)外,剩下的题目就是阅读理解和作文了。150分的题目,就有118分左右是阅读理解和作文。这其实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重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我认为在语文课文教学中,除了单独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训练外,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又结合对文章(尤其是美文)的阅读给学生以写作方面的指导,慢慢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把读、写联系起来的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课本中,不乏优秀的文章。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拿来主义》、《项脊轩志》等,这些文章或结构安排巧妙得体,如巧设悬念、首尾呼应、过渡自然、铺垫与照应等;或材料的选择及组织精当;或语言优美,堪称典范等等。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
1. 以课文教学为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 我结合具体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题目的选取、中心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及组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上下文的衔接等写作技巧。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抓住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特点——首尾照应,浑然一体——指导学生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在学习郁达夫 《故都的秋》时,我抓住这篇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在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赏析散文”的同时,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写景抒情”。我让学生在赏析文章后,抓住一至三个景物描写家乡的秋,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抒写自己的情怀。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感悟母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爱的理解。文中母亲对我的爱是通过一些小事体现出来的,可谓事小情浓。我借机教学生选材和组材,并让学生以“设想父(母)爱”为题,写一篇文章。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我结合本文的结构特点——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改变他们写作议论文的一贯的结构形式:提出论点——分析讲理——总结全文。在教学《庄周买水》时,我结合文章立意深刻——对重大的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构思精巧——故事新编的形式等特点,从立意、构思等方面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使学生走出立意肤浅、构思平淡无奇的怪圈。在教学《剃光头发微》时,我结合本文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因小见大的突出特点,指导学生立意、选材,即随时关注生活中的事情,依靠联想,把具体的小事与重大社会问题挂起钩来。在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文章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的第三段围绕一个“悲”字写,为了突出“悲”情,作者选取了叔伯分家、母亲关心姐姐、祖母对“我”的期望等几个片段来写,家庭的变迁、母亲及祖母的去世令“我”“悲”从心中生。
高中阶段选编的课文不乏美文,在写作技巧方面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借鉴,教师若能注意到这一点,并充分利用好它,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品味語言为基石,搭建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桥梁 学生的作文,语言往往平淡无味,经不起咀嚼、推敲,有的学生甚至把方言带到作文中,不伦不类。究其因,主要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尚弱,他们不知道如何让语言“美”起来。因此,在一些美文的教学中,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上。通过品味精美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借机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慢慢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我把语言的品味设计为教学重点之一。《荷塘月色》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物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得益于作者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微风过处,送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教学《荷塘月色》时,我除了引导学生品味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外,还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训练学生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写景状物,以提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语言的魅力。
品味语言是基石,它可以搭建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桥梁。在课文教学中,以品味语言为引子,让学生在读、想中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妙处,学习作者提升语言魅力的方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3. 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及课文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常感觉没有材料,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平时不注意也不会积累材料。其实,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一些文章蕴涵着写作素材,尤其是文言文。这些写作素材或蕴涵在作者的经历中,或蕴涵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中。我结合对具体文章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介绍作者的经历时,我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以及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事例,并把材料与“爱国”、“骨气”、“顽强”、“毅力”等话题联系起来。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文章时,我让学生熟悉文章的内容,了解人物的事迹,并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内容要点,然后把各内容要点与相应的话题联系起来,如“爱国”、“口才”、“责任”、“劝谏艺术”等话题。
培养和提高听、读、说、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在课文教学中如能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更让学生变“怕”作文为“爱”作文。
【关键词】阅读;写作;品味语言;学习积累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细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也许你会发现,阅读理解和写作在试卷上占的分数比重比较大。除了第I卷的1-4小题(共12分)、第II卷的名句名篇默写题(5分)、第六大题语言表达运用18-20小题(15-18分)外,剩下的题目就是阅读理解和作文了。150分的题目,就有118分左右是阅读理解和作文。这其实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重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我认为在语文课文教学中,除了单独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训练外,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又结合对文章(尤其是美文)的阅读给学生以写作方面的指导,慢慢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把读、写联系起来的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课本中,不乏优秀的文章。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拿来主义》、《项脊轩志》等,这些文章或结构安排巧妙得体,如巧设悬念、首尾呼应、过渡自然、铺垫与照应等;或材料的选择及组织精当;或语言优美,堪称典范等等。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
1. 以课文教学为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 我结合具体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题目的选取、中心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及组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上下文的衔接等写作技巧。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抓住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特点——首尾照应,浑然一体——指导学生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在学习郁达夫 《故都的秋》时,我抓住这篇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在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赏析散文”的同时,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写景抒情”。我让学生在赏析文章后,抓住一至三个景物描写家乡的秋,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抒写自己的情怀。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感悟母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爱的理解。文中母亲对我的爱是通过一些小事体现出来的,可谓事小情浓。我借机教学生选材和组材,并让学生以“设想父(母)爱”为题,写一篇文章。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我结合本文的结构特点——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改变他们写作议论文的一贯的结构形式:提出论点——分析讲理——总结全文。在教学《庄周买水》时,我结合文章立意深刻——对重大的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构思精巧——故事新编的形式等特点,从立意、构思等方面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使学生走出立意肤浅、构思平淡无奇的怪圈。在教学《剃光头发微》时,我结合本文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因小见大的突出特点,指导学生立意、选材,即随时关注生活中的事情,依靠联想,把具体的小事与重大社会问题挂起钩来。在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文章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的第三段围绕一个“悲”字写,为了突出“悲”情,作者选取了叔伯分家、母亲关心姐姐、祖母对“我”的期望等几个片段来写,家庭的变迁、母亲及祖母的去世令“我”“悲”从心中生。
高中阶段选编的课文不乏美文,在写作技巧方面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借鉴,教师若能注意到这一点,并充分利用好它,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品味語言为基石,搭建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桥梁 学生的作文,语言往往平淡无味,经不起咀嚼、推敲,有的学生甚至把方言带到作文中,不伦不类。究其因,主要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尚弱,他们不知道如何让语言“美”起来。因此,在一些美文的教学中,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上。通过品味精美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借机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慢慢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我把语言的品味设计为教学重点之一。《荷塘月色》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物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得益于作者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微风过处,送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教学《荷塘月色》时,我除了引导学生品味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外,还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训练学生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写景状物,以提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语言的魅力。
品味语言是基石,它可以搭建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桥梁。在课文教学中,以品味语言为引子,让学生在读、想中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妙处,学习作者提升语言魅力的方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3. 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及课文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常感觉没有材料,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平时不注意也不会积累材料。其实,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一些文章蕴涵着写作素材,尤其是文言文。这些写作素材或蕴涵在作者的经历中,或蕴涵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中。我结合对具体文章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介绍作者的经历时,我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以及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事例,并把材料与“爱国”、“骨气”、“顽强”、“毅力”等话题联系起来。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文章时,我让学生熟悉文章的内容,了解人物的事迹,并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内容要点,然后把各内容要点与相应的话题联系起来,如“爱国”、“口才”、“责任”、“劝谏艺术”等话题。
培养和提高听、读、说、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在课文教学中如能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更让学生变“怕”作文为“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