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变迁与治理:非农集体经济及其“社会性”建构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387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社会作为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重要一维,其变迁模式及治理方式的转变势必影响中国社会变迁与治理的整体走向及成效。面对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乡村社会在顺应时代、谋求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从经济与社会文化角度深入探讨乡村社会变迁与治理中的难题与出路,意义重大。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蓝宇蕴指出,伴随农村集体经济的非农转型,不少村社或“村改居”集体组织施行了社区股份制的集体经济改革,建构起以市场化为目标诉求的集体经济体制。这一改革虽然促进了集体经济的资本化与规模化运作,但大多并未真正完成市场化转轨,也并未解决或缓解诸如“集体性”趋于消解的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社区股份制改革忽视了非农集体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事实,进而忽略了维系该经济本性所需的“社会性”之重要。关注非农集体经济“社会性”的流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性”培育与建构,是非农集体经济摆脱困境与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董磊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郭俊霞认为,面子作为一种“社区性货币”,既体现着个体之间的互惠关系,具有“人情”的意味,又具有社会评价、声望与地位的意涵;它是作为社会人的个体赖以立足并与人交往的社会性价值标准,也是社会性价值实现后所产生的效能感和社会评价。在个体具有身份归属的社区中,面子通过正向褒誉机制和负向排斥机制来实现社会控制,形塑村庄社会秩序。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人们身份归属的不同,面子观也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在中国农村的急剧转型中,农民的面子观急速嬗变,村庄社会秩序的维系机制�
其他文献
新一代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为核心,实行的是联结主义的路径.该路径在场景相对封闭的数据密集型应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面临可解释性差、伦理对齐困难、认知推理能力弱等瓶颈问题.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开放、动态、真实环境中信息的刻画,以及对人类推理和解释机制的建模.形式论辩可以提供不一致情境下知识表示与推理的通用机制,与偏好、权重、概率等决策因素的灵活结合机制,局部化和模块化的语义高效计算机制,以及基于论证和对话的可解释机制等.有机结合形式论辩与现有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有望在一
在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时,历史视角具有基础意义."现代化" 意味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显示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密关联.儒家伦理、文武关系、中央—地方关系、乡土为本等中华传统对现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空间、多民族等历史条件同样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社会与政治基础.诸种历史要素以不同方式汇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两宋时期开始的向所谓"近世"的变革,从18世纪90年代到1949年两次跨越世纪的巨变,显现出中国传统向
社会学定量研究长期以来过度倚重基于个体样本的调查数据,在视野、方法和理论观照等方面逐渐形成"微观旨趣",削弱了其对学科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贡献能力.基于整体主义的宏观定量分析,在社会学中具有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数据条件和多维度价值.从"微观旨趣"向"宏观观照"的转向,业已形成基于饱和数据的时空覆盖研究和基于大数据的"宏观定量社会学"两种模式.后者涵盖海量文本结构发现、网络复杂性研究、宏观假说检验和多层机制探索等具体研究取径.当代中国"宏观定量社会学"的发展走在这一转向的前列,对拓展学科疆域和
与传统"无为而治"背景下的"简约治理"不同,当代乡村的简约治理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有为"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是指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结合点"的基层政权组织通过"群众路线""驻队""包村制" "工作组"和"统分结合"等非科层化治理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其"承上启下"功能的治理模式.近年来,由于"上面千条线"对"下面一根针"的挤压,导致乡镇党委政治统合能力弱化,无法发挥其简约治理功能,结果引发基层形式主义问题.基于此,乡村治理现代化要从国家与乡村社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建设历程中,中国人类学家作出了理论和实际的双重贡献.从民国时期开始,他们就自觉探索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路径.他们立足于中国实际与西方理论的融通,从没有把西方民主、自由和个体主义当作现成答案,而是始终面向中国社会的独特性,探寻适应本土文化的社会学、人类学方案.近一百年来,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变革,核心议题有三:国族建构、经济建设和精神启蒙.围绕三者的关系及其展开,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性的理论方案.这些方案在整体上构成具有内部结构和层次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学理论系统.中国
乡里是秦汉国家的社会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对象.在四百多年的历程中,秦汉国家在乡里治理上多有创新,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乡里治理模式之先河.社会演变是国家治理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因,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又是社会演变在政治领域里的反映.春秋战国以降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秦汉国家治理的革新,也推动了国家在乡里治理上的积极探索.在乡里社会演变过程中,国家通过对社会流动的控制与治理、对乡里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治理、对宗族组织兴起的管控与治理,体现了秦汉乡里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留
与西方文论对话是中国文论话语转型、构建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文论借鉴巴赫金的对话主义,致力于在中西"之间"建立起独立、平等、双向的对话性关系.弗朗索瓦·朱利安则提供了一种站在西方立场处理"中西"问题的研究范式,如"经由中国,远西对话" "迂回与进入" "间距/之间"等.但是这两种"之间" 的"中西对话" 过于理想化, 无法解决"中西对话"的不对等、"中西"之间有同有异、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确立"在世界中"的意识,超越"中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新局面,体现了党中央卓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不仅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首先,笔者尝试概述自主性艺术(autonomous art)的概念与艺术作品的复杂性之间的联系。然后,反思这个18世纪的概念向20世纪美学和文学理论变迁的过程。最后,简短地反思当前审美自主性矛盾而不确定的状态。请允许我从卡尔·菲利普·莫里茨(Karl Philipp Moritz)开始,讨论复杂性在美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中国经济从快速成长期走入稳速发展期的"新常态"下,以往有所失衡的社会与经济的成长格局得到了调整的机会。各类经济、社会问题复杂、多变和频发,昭示着中国社会政策会出现较大的调整。在这一背景下,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社会政策的战略方向选择及其相关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意义重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思斌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