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孩子遇到麻烦时,你是一个箭步冲上去,撑起用爱筑就的保护伞为他遮风挡雨,还是忍住“帮孩子一把”的冲动,给他一个品尝挫折的机会,让他自己走出困境?
人们对待逆境所产生的反应能力高低,决定了其逆境商(即AQ,AdversityQuotient)高低;而他们对挫折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AQ高的人在困境面前能自我激励、知难而进;AQ低的人则容易被小小的挫折吓倒,甘心放弃,最终一事无成。在智商差不多的情况下,逆境商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事业成功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身为父母,可不能错过操练孩子的逆境商这一课。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身为父母,你的某些做法是否无意中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并助长了孩子的“输不起”?
行为偏差一:自己先经受不住失败
孩子的表现:5岁的溪溪因为紧张,在才艺宝宝大赛上表演小提琴时3次“卡壳”,没拉完就哭着跑下台,声称以后再也不表演了。
父母的态度:溪溪爸妈又急又气:“在家里不是拉得好好的吗?怎么一上台就全忘了?你真够笨的,这么多天都白练了!还有脸哭?!”
错误在这里:在一些父母看来,孩子的成绩就是大人的“脸面”——好了脸上有光,不好就丢人现眼。所以,一旦孩子犯错或遭遇失败,面子上先挂不住的恰恰是父母自己。父母希望孩子在挫折面前有很好的表现,自己却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失误、接受失败的现实,指责、埋怨甚至挖苦,这只能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加速孩子的自暴自弃,使孩子误以为失败是可耻的。正是父母的“坏”榜样,造就了孩子的“输不起”,并直接导致了孩子逆境商指数低。
行为偏差二:能干父母养育出“无能”孩子
孩子的表现:星期天早上,4岁的毛毛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自己的小被子平铺在床上,可无论是先折横边还是先折竖边,叠出的被子还是长不长、方不方,一点也不规整……
父母的态度:“你这么小,哪叠得了这么大的被子,妈妈来弄!快去玩吧!”话音未落就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
错误在这里:面对孩子遇到的大小麻烦,父母耐心的指导比简单的包办更能让他享受到干好一件事的快乐,这也是孩子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动力。引领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自己碰到的各种难题,如果父母的帮助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无能、对未来失去信心,并丧失尝试和努力的欲望,这绝对是对孩子巨大的伤害。
行为偏差三:面对挫折不知道选择“幽默”
孩子的表现:6岁的默默被飞奔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小腿骨折。最初几天,他经常疼得大哭大叫,伤势平稳之后,他又因练习走路时腿部疼痛而不愿下床,甚至大发脾气。
父母的态度:看着儿子痛苦的样子,默默妈内心的悲伤一览无余地写在脸上:孩子哭她陪着哭,孩子不哭了她的泪水还在眼睛里转悠。
错误在这里:尽管身临逆境,孩子却往往摸不清挫折的“底细”,需要依据父母的态度来猜测和判断。父母的情绪直接传染孩子并起着明显的导向性的作用。默默妈的态度容易使默默对挫折的理解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因此,要指望孩子迅速振作起来,默默妈的态度先要改变。
(据《保健时报》)
人们对待逆境所产生的反应能力高低,决定了其逆境商(即AQ,AdversityQuotient)高低;而他们对挫折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AQ高的人在困境面前能自我激励、知难而进;AQ低的人则容易被小小的挫折吓倒,甘心放弃,最终一事无成。在智商差不多的情况下,逆境商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事业成功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身为父母,可不能错过操练孩子的逆境商这一课。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身为父母,你的某些做法是否无意中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并助长了孩子的“输不起”?
行为偏差一:自己先经受不住失败
孩子的表现:5岁的溪溪因为紧张,在才艺宝宝大赛上表演小提琴时3次“卡壳”,没拉完就哭着跑下台,声称以后再也不表演了。
父母的态度:溪溪爸妈又急又气:“在家里不是拉得好好的吗?怎么一上台就全忘了?你真够笨的,这么多天都白练了!还有脸哭?!”
错误在这里:在一些父母看来,孩子的成绩就是大人的“脸面”——好了脸上有光,不好就丢人现眼。所以,一旦孩子犯错或遭遇失败,面子上先挂不住的恰恰是父母自己。父母希望孩子在挫折面前有很好的表现,自己却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失误、接受失败的现实,指责、埋怨甚至挖苦,这只能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加速孩子的自暴自弃,使孩子误以为失败是可耻的。正是父母的“坏”榜样,造就了孩子的“输不起”,并直接导致了孩子逆境商指数低。
行为偏差二:能干父母养育出“无能”孩子
孩子的表现:星期天早上,4岁的毛毛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自己的小被子平铺在床上,可无论是先折横边还是先折竖边,叠出的被子还是长不长、方不方,一点也不规整……
父母的态度:“你这么小,哪叠得了这么大的被子,妈妈来弄!快去玩吧!”话音未落就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
错误在这里:面对孩子遇到的大小麻烦,父母耐心的指导比简单的包办更能让他享受到干好一件事的快乐,这也是孩子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动力。引领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自己碰到的各种难题,如果父母的帮助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无能、对未来失去信心,并丧失尝试和努力的欲望,这绝对是对孩子巨大的伤害。
行为偏差三:面对挫折不知道选择“幽默”
孩子的表现:6岁的默默被飞奔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小腿骨折。最初几天,他经常疼得大哭大叫,伤势平稳之后,他又因练习走路时腿部疼痛而不愿下床,甚至大发脾气。
父母的态度:看着儿子痛苦的样子,默默妈内心的悲伤一览无余地写在脸上:孩子哭她陪着哭,孩子不哭了她的泪水还在眼睛里转悠。
错误在这里:尽管身临逆境,孩子却往往摸不清挫折的“底细”,需要依据父母的态度来猜测和判断。父母的情绪直接传染孩子并起着明显的导向性的作用。默默妈的态度容易使默默对挫折的理解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因此,要指望孩子迅速振作起来,默默妈的态度先要改变。
(据《保健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