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键上的裸体歌舞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亨利·马蒂斯(法国)《舞》

  贝多芬说:我情愿写10000个音符,也不愿写一个字母。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偶然发现,他正在看的电视节目《闪亮的爸爸》里,为了给做游戏的星爸萌娃们渲染气氛,编导竟然配上钢琴曲《Gymnopédie No.1》,我的心情因为这“乱弹琴”而不“闪亮”了。
  第一次听到《Gymnopédie No.1》,是看纪录片《走钢丝的人》:影片结尾处,当上了年纪的菲利普·帕特持平衡杆走在钢丝上时,钢琴声缓缓流入,那旋律犹如秋阳,借用才子徐志摩的描绘——拿着满满的一团温暖揾在帕特的脸上,安在他的手上,窝在他的心里……
  画中帕特探在钢丝上的脚步,相伴着画外落在琴键上的手指,参差起落地弹奏着,声与影合而为一,情与景淡淡交融……那段简洁而宁谧的钢琴曲,良久地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念念不忘,必“溯”回响:原来它是法国作曲家萨蒂创作的由三首小曲组成的套曲《Gymnopédie 》中的第一首,很多影视作品如《咫尺闪灵》、《2h37》、《巴黎》、《凉宫春日的消失》、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等,都曾用这首曲子做过配乐。
  “怎么翻译呢?”他好奇地问。
  突然有点儿不好意思说出口:“裸体歌舞”。
  若搁今天,萨蒂定会被视为用“裸体”字眼来吸引眼球的“标题党”,但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萨蒂,始终力图突破垄断当时乐坛的浪漫主义巢臼,去探寻新的音乐词汇。特立独行的他,因此与评论界相看两厌,酷爱为作品取怪异的名字,就是他蔑视评论的一种表达方式:《梨子形状的三首曲子》、《冷淡曲》、《几百年和一刹那》、《木制胖妇人的素描和媚态》、《可憎的一瞥》、《软趴趴前奏曲(给一条狗)》……原来都是萨蒂投给评论界的“宣战书”。
  不妥协的萨蒂,很有几分“蔑礼法而崇放达”的“竹林七贤”风范,逍遥的七贤们,可不是常在山野间肆意酣畅地裸体行舞?!而《裸体歌舞》,一如罗伯特·奥尔特曼执导的影片《云裳风暴》中的最后一场戏——所有模特均裸身走台——向评论界“宣战”的意味最浓。
  《裸体歌舞》是萨蒂早期作品中的杰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创作出这组钢琴曲时,萨蒂只有23岁。尽管三首小曲加在一起也只有7分多钟长,但沉缓而哀伤、简洁且清晰、柔和又怅惘的《裸体歌舞》,仍被后人评为最美的“背景音乐”和最好的“催眠曲”:
  月下行舞。不抚琴,琴会惊扰沉夜;不持剑,剑能刺碎月华;不饮酒,酒可凌乱脚步;甚至不着衣,不着衣衫也风流、飘逸。
  只裸体行舞。轻盈、连绵的舞步,勾勒出夜晚的意境与气息。舞着舞着,肤色与夜色融为一体,只有月光一样的旋律线,细细地勾勒着身体的轮廓……
  《裸体歌舞》的曲名,源自古希腊斯巴达每年祭祀太阳神阿波罗时,男性们会裸体跳的一种仪式舞蹈。据说萨蒂在一只希腊花瓶上见过关于它的绘画,由此创作了这组套曲。既然是与古希腊有关的舞曲,用竖琴来演奏,较之钢琴曲,似乎更恰当一些——竖琴那典雅的琴柱就像古希腊神殿巨柱般昂然耸立——而收录在《宁静祥和的竖琴专辑》中的《裸体歌舞第一号》,果然独具风味与灵性。
  曾听过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裸体之舞第一号》,一如既往的浪漫,可还没来得及叫好,奥利弗·杜桑的声音便侧身而入:是不是觉得裸体行舞会冷呢?于是杜桑决定为钢琴曲披上了一件外衣:衬着理查德的演奏,他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
  杜桑的法语说得真好听,正如张晓风对法语的形容——“温柔圆润,香甜暖融,如一碗刚熬好的银耳莲子羹”,可将这碗“莲子羹”端放到钢琴曲中似乎不妥:弹过萨蒂的人都知道,他爱给作品的演奏方式标注上古怪的指引,如“指尖要轻得像一只蛋”,疑惑吗?疑惑也不能出声,因为他曾声明:“我禁止任何人在弹奏作品的时候大声读出这些文字,无论谁斗胆违反我的指引都将引起我的愤慨。谁也不能例外。”
  意大利裔法籍钢琴家奇科里尼演奏的《裸体之舞第一号》,被公认为是对萨蒂作品最经典的诠释。在我看到的那段演出录像中,近九十岁的钢琴家已垂垂老矣,但他的演奏仍“具有独自的清澈与透明,拥有超强的完美无瑕的技巧”。
  弹奏时,奇科里尼意态超然,唇角始终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是想起了刚出生时那恣意摆动的第一场裸体舞?是想起了与小伙伴在湖边嬉戏追逐最畅快的裸体舞?是想起与情人共浴爱河最甜蜜的裸体舞?还是想起踽踽独行到时光深处最后的裸体舞?答案,就写在琴键间。
  生命本就是一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裸体歌舞。奇科里尼的演奏,有意放缓速度,让这一场裸体歌舞,侵染上人生暮年的况味,静美,蕴籍,清缓,悠长,哀而不伤,怅而不悲。他的手指在琴键上舞动着,一跳就是一生。
其他文献
袖珍相机的镜头口径小、通光量不足一直是提高成像分辨率的瓶颈之一,这个问题目前从硬件上还很难得到明显解决,所以一些精明的厂商就在图像的软件处理算法上下手,谋求在画质上取得一些突破,例如Panasonic DMC-ZS7GK上搭载的“智能分辨率”技术。这一技术能通过适当地强调被拍摄景物的轮廓边缘和纹理部位以及精确的柔和深浅度等,明显提高整幅画面的自然清晰度及细腻的细节。以下我们就借实拍图来看看这一技术
一、电影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作为产业的电影  电影作为光电与声乐的艺术载体,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勃勃的生机。接踵而来的就是这个产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产业的电影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的地方。它极大地满足着人们对梦幻世界的需求,如同其它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一样。但电影又超越了一般产品的价值,它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又尽可能的减少了对成本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最重要的是电影作为一个产业还不断
《哈姆雷特》中有一语道:“在天国和地球上有比你哲理所想象的更多的东西。”即是在我们既丰富又眩目的生活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领悟除了有序和稳定以外,还有更多的奇妙和复杂的未知。就像影片《天使艾米莉》一样.在咖啡店里往来的顾客,有谁能预知那看似沉闷枯竭的生活中会闪现突如其来的惊喜呢?当艾米莉在咖啡店工作时,她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在48小时内出现转折。在你看完120分钟的电影后,你会感慨生活那不可思议的
[摘要]电影色彩是将电影的人物和景物融为一体,以多种色彩语言述说故事的色彩结构体系,包括影片色彩基调,场景色调、人物的服装和化妆色彩、道具色彩等。本文以电影《燕尾蝶》为例,通过解析电影色彩在片中的运用,详尽阐述了电影色彩在创造电影形象视觉美感、刻画人物心理情感、表现影片风格类型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色彩基调 人物色彩 红色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爱情与梦想的影片。  “元都”,一个虚幻世界里的
[摘要] 早期“瑞典学派”的作品已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比同时期欧洲大陆许多国家“舞台味”较重的影片远为自然真实。“瑞典新电影”在60年代崛起之际曾以朴实无华的风格备受关注,但在其后的发展中因深受好莱坞模式的影响而走下坡路。  [关键词] 瑞典学派 瑞典新电影    我常常想,瑞典这么一个仅有八百万人口的国家,为何能在电影艺术上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在近百年的电影中,瑞典至少有5位电影艺术家堪称“世界级
“暗夜精灵”  为了拍出花的新意,我不断琢磨各种各样的方式。例如在拍摄水仙花的时候,为了拍出妖娆神秘的一面,我尝试过各种方法,结果都不是很满意,直到花季已过,留下遗憾。  后来,自己种了几盆水仙,为拍摄做了充分准备,尝试了多种环境、光照以及制作的拍摄效果,最后在通过对水仙冷冻、解冻、放置水中,采用顶光和黑色背景,用变焦和摇动水中花束等技法在晚间拍摄,后期对色彩进行了精心调整,才得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片
人们常常为电影中的人物感慨唏嘘,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一点没错,银幕上的角色在现实中往往都有一个原型,而且原型们常常比角色还要特立独行,于是,一个人物就有了两种传说,一种灿烂在光影交错的银幕上,芳华百世,而另一种则隐匿在熙熙攘攘的尘俗中,静静遁世……
一、无处不在的影视,无法进避的受众    人类已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其中电影、电视以其视听兼备。图文并茂的特色成为大众主角。大量影视作品的存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身处其中的我们被电影、电视剧、广告、综艺节目包围着,每日在声像的海洋中挣扎。影视作品已不单单是被人选择、供人欣赏的对象。而以其巨大的造成无处不在的现实。成为事实上是主宰者。手握摇控器的观众看
【摘要】目前DV制作设备及技术越来越普及,虽然DV制作相比专业的影视制作在画面质量及音效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但同时它也具备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在大学生DV创作中,突显出了其明显的优势。本文将结合大学生DV创作实践来对比分析DV在前期拍摄及后期剪辑过程中的优势及其不足之处,并总结出DV如何扬长避短,以期更好地在大学生DV创作中发挥其作用,推动大学生DV创作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DV创作优势
【摘要】《鸡犬不宁》是从民间立场出发的一部优秀作品,在以诙谐的手法讽刺主流文化的滑稽和虚妄浮躁的同时,它更注重表现边缘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在细碎地展示他们生活的声光色相背后,陈大明挖掘出了民间的救赎力量,在这个藏污纳垢的空间,人性的躁动和温情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为处于现实困境中迷茫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栖息之地。  【关键词】诙谐主流文化民间精神救赎家园    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陈大明作品《鸡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