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深感他是一个淳朴谦逊、平易近人的人,更坚信他的“从未名到未名”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一条不可更移的规律,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纯粹的精神;他的平易淳朴的文风弥足珍贵。
金秋十月,忽闻李肇星要来“青岛悦读·悦心”大讲堂授课,急忙求票,幸得聆听。此前,我曾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故感到十分亲切。2009年,青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从未名到未名》。不久,我写了一篇题为《平易淳朴感我怀》的读后感发表在报纸上,没想到李肇星给我回信,还赠予他的《诗集》。那天正是国际儿童节,他还幽默地祝我“六一快乐!”这使我深感他是一个淳朴谦逊、平易近人的人,更坚信他的“从未名到未名”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一条不可更移的规律,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纯粹的精神;他的平易淳朴的文风弥足珍贵。
读其书,知其人
是的,“读其书,知其人”。我就更想见其人。这次如愿以偿,当面聆听了他的演讲,一个更深刻更强烈的感受涌在心间。那就是他的一片赤子亲情,更加感人肺腑!这赤子亲情不仅表现为祖孙情、母子情、父子情、家乡情、师生隋、同学情等等,更突出的是那炽热的爱国情、人民情!
在演讲开始之际,主持人致辞表示欢迎和感谢,介绍了一串他的头衔。他开讲时立即幽默地说:“大家不要全信”,并说还有“重大遗漏”,那就是他时刻牢记自己还有两个“身份”:“在祖国人民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在知识面前我永远是一个毕不了业的学生。”他说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从乡下的瓦屋村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后来走上外交工作岗位,“自己的公职是为和平、发展、合作服务,努力维护人民的安全、权益和尊严。”
这种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是一以贯之的,不是一时乘兴之说。我记得他在早先的文章里就说过:“愿自己不是什么官儿,不是什么诗人,而永远是母亲和祖国的孩子,老师和知识的学生,亲人和朋友的普通亲人、普通朋友。”他也早就以诗明志:“像未名的岩浆,在地心涌动。喷薄而出吧……我做平凡的燃料,你放射炫目的光照……都为亲爱的母亲祖国,锻造青春的光荣。”
这使我想起了他在《越活越年轻的爷爷》一文中,他说的爷爷是全庄和方圆十里八乡之内受人尊敬的“好老头儿”,在忙农活之余,谁有了大病小症的,他总是有求必应,尽力医治。有时为了给乡邻们治病送药,耽误了自己的活计,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他的爷爷常说:“给别人做事还能多了!”
这种忘我助人的品格深深感染着他。他还讲起上中学临离家时老奶奶给他把钱缝到三个口袋里的事。这使我又想起他在《送娘远行》—文里回忆说:“是娘舍不得吃一个鸡蛋,而去换一两分钱让我带着去上学。”“娘活了80多年,她太累,付出的爱和辛劳太多了。”他说:“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可最爱去的还是娘所居住的那方土地;参加过不少盛大宴会,可最爱吃的还是娘给煮的米汤;听到过不少豪言壮语,可最爱听的还是娘说过的那些家常话。对经常外出的我来说,娘是伟大祖国最最爱的一部分,是我心头最敏感的一部分。”他说:“我爱祖国,爱自己的工作,注重平等待人……这都是娘身体力行教导过的。”
常怀感恩心
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满堂笑声中,李肇星更一次次地感谢师恩。我想起了他曾经在书中写到的有关篇章,他感恩的老师仅大学老师提名道姓的就不下十几位,有“我的发过文学史老师冯至”,“我的大学音乐老师李德伦”,“我的美国文学史老师叶玛茜”,“我的法文老师戴高乐小姐”,“我的英文写作老师周钰良”,“我的英文语法老师许国璋”,还有“季羡林、马约翰”等等大师。这次演讲中,他突出讲起他的词源学老师大卫·克鲁克教他词源学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每个词都有自己的来源,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家乡一样,每一个词也有它的历史和故事。他说这“影响了我一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使我养成处处追求词语原意的习惯,给后来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助益。
演讲结束后,莘莘学子们纷纷拥上讲台,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包围起来,他不辞疲劳有求必应,伏案疾书,在给学子们一一签名留念。我这个在年龄上可以和李肇星“称兄道弟”的老头,站在台下默默地注视着,原本想上台去说上几句话以表敬佩,但这时忽然想到他一开始提到的马约翰教授的“健康报国”的理论,和美国105岁的老人还能参加100米竞赛的奇迹,便暗下决心并深怀期望,要在祖国怀抱里更努力,学习好,保健康,来日方长,总有一天,会有机会当面奉上我的谢忱。
金秋十月,忽闻李肇星要来“青岛悦读·悦心”大讲堂授课,急忙求票,幸得聆听。此前,我曾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故感到十分亲切。2009年,青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从未名到未名》。不久,我写了一篇题为《平易淳朴感我怀》的读后感发表在报纸上,没想到李肇星给我回信,还赠予他的《诗集》。那天正是国际儿童节,他还幽默地祝我“六一快乐!”这使我深感他是一个淳朴谦逊、平易近人的人,更坚信他的“从未名到未名”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一条不可更移的规律,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纯粹的精神;他的平易淳朴的文风弥足珍贵。
读其书,知其人
是的,“读其书,知其人”。我就更想见其人。这次如愿以偿,当面聆听了他的演讲,一个更深刻更强烈的感受涌在心间。那就是他的一片赤子亲情,更加感人肺腑!这赤子亲情不仅表现为祖孙情、母子情、父子情、家乡情、师生隋、同学情等等,更突出的是那炽热的爱国情、人民情!
在演讲开始之际,主持人致辞表示欢迎和感谢,介绍了一串他的头衔。他开讲时立即幽默地说:“大家不要全信”,并说还有“重大遗漏”,那就是他时刻牢记自己还有两个“身份”:“在祖国人民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在知识面前我永远是一个毕不了业的学生。”他说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从乡下的瓦屋村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后来走上外交工作岗位,“自己的公职是为和平、发展、合作服务,努力维护人民的安全、权益和尊严。”
这种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是一以贯之的,不是一时乘兴之说。我记得他在早先的文章里就说过:“愿自己不是什么官儿,不是什么诗人,而永远是母亲和祖国的孩子,老师和知识的学生,亲人和朋友的普通亲人、普通朋友。”他也早就以诗明志:“像未名的岩浆,在地心涌动。喷薄而出吧……我做平凡的燃料,你放射炫目的光照……都为亲爱的母亲祖国,锻造青春的光荣。”
这使我想起了他在《越活越年轻的爷爷》一文中,他说的爷爷是全庄和方圆十里八乡之内受人尊敬的“好老头儿”,在忙农活之余,谁有了大病小症的,他总是有求必应,尽力医治。有时为了给乡邻们治病送药,耽误了自己的活计,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他的爷爷常说:“给别人做事还能多了!”
这种忘我助人的品格深深感染着他。他还讲起上中学临离家时老奶奶给他把钱缝到三个口袋里的事。这使我又想起他在《送娘远行》—文里回忆说:“是娘舍不得吃一个鸡蛋,而去换一两分钱让我带着去上学。”“娘活了80多年,她太累,付出的爱和辛劳太多了。”他说:“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可最爱去的还是娘所居住的那方土地;参加过不少盛大宴会,可最爱吃的还是娘给煮的米汤;听到过不少豪言壮语,可最爱听的还是娘说过的那些家常话。对经常外出的我来说,娘是伟大祖国最最爱的一部分,是我心头最敏感的一部分。”他说:“我爱祖国,爱自己的工作,注重平等待人……这都是娘身体力行教导过的。”
常怀感恩心
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满堂笑声中,李肇星更一次次地感谢师恩。我想起了他曾经在书中写到的有关篇章,他感恩的老师仅大学老师提名道姓的就不下十几位,有“我的发过文学史老师冯至”,“我的大学音乐老师李德伦”,“我的美国文学史老师叶玛茜”,“我的法文老师戴高乐小姐”,“我的英文写作老师周钰良”,“我的英文语法老师许国璋”,还有“季羡林、马约翰”等等大师。这次演讲中,他突出讲起他的词源学老师大卫·克鲁克教他词源学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每个词都有自己的来源,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家乡一样,每一个词也有它的历史和故事。他说这“影响了我一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使我养成处处追求词语原意的习惯,给后来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助益。
演讲结束后,莘莘学子们纷纷拥上讲台,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包围起来,他不辞疲劳有求必应,伏案疾书,在给学子们一一签名留念。我这个在年龄上可以和李肇星“称兄道弟”的老头,站在台下默默地注视着,原本想上台去说上几句话以表敬佩,但这时忽然想到他一开始提到的马约翰教授的“健康报国”的理论,和美国105岁的老人还能参加100米竞赛的奇迹,便暗下决心并深怀期望,要在祖国怀抱里更努力,学习好,保健康,来日方长,总有一天,会有机会当面奉上我的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