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所以,要说教师的综合素养,我想在座的每一位都比我更清楚,我只是想把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比如关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育教学能力相关的一些因素等,联系新课程目标和语文教学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做一点分析,强调其作用机制和重要性,以引起大家对这些方面素养的重视。
新课程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较之过去的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再附加一个思想教育目标的双基教学来看,从重视学习的结果改变为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由过去的一味重视终结性评价,看重评价的甄别选拔作用而转向更重视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过程。这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进步,一个亮点。这样的设计更科学合理地反映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其实,我们如果细究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不难看出,许多时候,语文教学已经失去了它作为人文学科应有的灵性和感性,变成了冷漠的、肢解式解剖式的学习。字词的考究、章句的拆解、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分析,样样不拉,但却惟独失去了文学的灵性、感性,文学中所表达的人的天性、心性、性情,人的灵思、灵感、灵悟,个体生命特有的精神探索和情感世界,价值观念等,在压倒一切的任务面前统统被小视了,甚至完全忘记了。学生学习文学的快乐、感受生活美好的心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无形中就被压抑了,忽视了。新课程目标的设计,正是针对着这一点,首先希望语文学习能重新回归感受生活美好,领略人文风采,沟通人类心灵的本质。第二是要解决学生的会学和乐学问题,回归学生自主學习,感受美的人事物时的那中愉悦快乐的心态,最终达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其他个性品质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
语文新课程目标里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从其内在的联系和作用的机理上看,获得知识能力是学习的一个目标,为此,学生就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经过一定的语文学习和练习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一样,既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又对学生的学习发生着重要的影响,这后二者都有着双重的身份。
(一)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从知识和能力与过程和方法这二者的关系和作用机理看,知识和能力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反过来可以使人自主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广泛的能力。有的人可能要说了,为什么我们给了学生那么多那么系统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却总是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呢?为什么国外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大,他们却能出那么多优秀的科学家,拿到那么多的诺贝尔大奖呢?
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陈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程序性知识则交代步骤、过程、动态,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任务的认知,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重视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既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美的事物,受到感情的熏陶,同时又要注意了解学习的具体步骤,知道怎样学习。方法掌握了,过程熟悉了,经过一定的练习,知识自然就转化成为能力了。
我们整天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并不是从天而降,凭空得来的,它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通过操作实践的形式转化而来的。过去我们传统教学培养的学生从考试的分数上看许多都应该是优等生,但往往却是高分低能,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原因就是我们给学生的陈述性知识是大量的,他们知道的很多,但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识却很少,也很少要求学生去注意和总结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新课程的目标正是基于知识能力的转化关系这个原理,要求教师转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变讲为导,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注意语文的实践练习,从而获得语文的基本能力。教师如果自己不清楚这一点,不转变观念,不善于总结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程序等,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熟悉和把握这些方法规律,养成自主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学自然就很难达到课程的目标了。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能力之间也存在相似的的关系和作用机理。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动机有目的的。动机缘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而目的则直接表现这种需求。学生对学习抱什么样的态度,是由其自身的需求、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决定的。
总之,从作用机理上看,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应该是倒过来起作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他要不要学,用什么态度去学,爱不爱学,学得快不快乐;过程和方法决定他会不会学,能不能学,学的效果如何;知识和能力则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也直接体现前两者的水平。可见,三维目标中的前两者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又是达于目标的基本保证,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的目标下,教师既要会教,更要教会,既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得重视其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了。因为这些东西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
新课程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较之过去的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再附加一个思想教育目标的双基教学来看,从重视学习的结果改变为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由过去的一味重视终结性评价,看重评价的甄别选拔作用而转向更重视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过程。这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进步,一个亮点。这样的设计更科学合理地反映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其实,我们如果细究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不难看出,许多时候,语文教学已经失去了它作为人文学科应有的灵性和感性,变成了冷漠的、肢解式解剖式的学习。字词的考究、章句的拆解、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分析,样样不拉,但却惟独失去了文学的灵性、感性,文学中所表达的人的天性、心性、性情,人的灵思、灵感、灵悟,个体生命特有的精神探索和情感世界,价值观念等,在压倒一切的任务面前统统被小视了,甚至完全忘记了。学生学习文学的快乐、感受生活美好的心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无形中就被压抑了,忽视了。新课程目标的设计,正是针对着这一点,首先希望语文学习能重新回归感受生活美好,领略人文风采,沟通人类心灵的本质。第二是要解决学生的会学和乐学问题,回归学生自主學习,感受美的人事物时的那中愉悦快乐的心态,最终达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其他个性品质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
语文新课程目标里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从其内在的联系和作用的机理上看,获得知识能力是学习的一个目标,为此,学生就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经过一定的语文学习和练习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一样,既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又对学生的学习发生着重要的影响,这后二者都有着双重的身份。
(一)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从知识和能力与过程和方法这二者的关系和作用机理看,知识和能力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反过来可以使人自主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广泛的能力。有的人可能要说了,为什么我们给了学生那么多那么系统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却总是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呢?为什么国外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大,他们却能出那么多优秀的科学家,拿到那么多的诺贝尔大奖呢?
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陈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程序性知识则交代步骤、过程、动态,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任务的认知,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重视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既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美的事物,受到感情的熏陶,同时又要注意了解学习的具体步骤,知道怎样学习。方法掌握了,过程熟悉了,经过一定的练习,知识自然就转化成为能力了。
我们整天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并不是从天而降,凭空得来的,它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通过操作实践的形式转化而来的。过去我们传统教学培养的学生从考试的分数上看许多都应该是优等生,但往往却是高分低能,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原因就是我们给学生的陈述性知识是大量的,他们知道的很多,但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识却很少,也很少要求学生去注意和总结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新课程的目标正是基于知识能力的转化关系这个原理,要求教师转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变讲为导,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注意语文的实践练习,从而获得语文的基本能力。教师如果自己不清楚这一点,不转变观念,不善于总结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程序等,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熟悉和把握这些方法规律,养成自主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学自然就很难达到课程的目标了。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能力之间也存在相似的的关系和作用机理。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动机有目的的。动机缘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而目的则直接表现这种需求。学生对学习抱什么样的态度,是由其自身的需求、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决定的。
总之,从作用机理上看,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应该是倒过来起作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他要不要学,用什么态度去学,爱不爱学,学得快不快乐;过程和方法决定他会不会学,能不能学,学的效果如何;知识和能力则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也直接体现前两者的水平。可见,三维目标中的前两者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又是达于目标的基本保证,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的目标下,教师既要会教,更要教会,既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得重视其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了。因为这些东西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